速览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6期
目 录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粮食安全与营养健康
农机作业服务市场的“本地化”提高了农户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吗?
魏素豪,高延雷(1)
劳动力价格上涨、粮食生产机械化及其产出效应
易小兰,颜 琰,张彤彤(14)
我国居民乳制品消费行为的同群效应研究
熊偲皓,程广燕,王 子(26)
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经济效益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廖 芬,青 平(36)
营养比较、信息解释水平对消费者作物营养强化食品选择的机制研究
刘贝贝,李 涵,侯明慧(47)
农业经济“双碳”目标下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绿色发展——基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
王翌秋,徐 丽,曹 蕾(56)
极端气温对长江经济带农业碳排放的影响研究:抑制还是促进?
收储制度改革能否促进玉米生产率增长?
——来自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经验证据
叶 锋,童 婷,李谷成(83)
基于“保险+期货”模式的糖料蔗价格保险定价研究
李荷雨,陶建平,何 琳(96)
劳动力外流对农户技术持续使用意愿的非线性影响
唐 林,罗小锋,杜三峡(107)
外出务工影响了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方式选择吗?
李芬妮,张俊飚,张童朝(118)
农村社会社会资本视域下回流农民的乡村建设参与及其影响机制
李东平,田北海(129)
公益经营:共同富裕背景下地方政府“消薄”行为研究
孙锦帆,田先红(141)
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乡村网红群体审视:在场的身体叙事与超真实表演
谈海亮,叶提芳(152)
压力感知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业表现的影响研究
刘红升,詹露露(162)
人口与老龄问题生育保险对女性再生育意愿的影响
——基于 2018 年 CLDS 数据的分析
吴园园,袁 涛,周 旭(172)
当代乡村低龄老人搭伴行动的内在逻辑:“资源-权力”的解释框架
宓淑贤(182)
土地问题农地确权能够在农村信贷市场发挥“德·索托效应”吗?
——兼论中国农地抵押之佯谬
尹鸿飞(192)
摘要
农机作业服务市场的“本地化”
提高了农户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吗?
魏素豪,高延雷
随着各地区农机保有量的持续增长,跨区农机作业服务市场容量不断收缩,“本地化”农机作业服务快速兴起。基于华北平原微观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超效率生产函数形式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测算了农户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并实证分析了农机作业服务市场的“本地化”对农户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农户粮食生产存在一定程度的技术效率损失,且主要来源于管理误差;“本地化”农机作业服务一方面降低了耽误农时导致减产的风险,提高了农户要素配置的灵活性,另一方面形成对农机手道德风险的有效约束,提高了农机作业质量,进而促进农户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提升;但是,这一正向激励效应,随着农户农地经营规模扩张和兼业程度提升而逐渐减弱。为扩大激励效应,应加快推动农机作业服务信息化、作业质量标准化建设,提高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灵活性。
劳动力价格上涨、粮食生产机械化
及其产出效应
易小兰,颜 琰,张彤彤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现代农业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基于2001-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劳动力价格对粮食生产机械化的影响以及粮食生产机械化的产出效应,并考察该影响及效应在耕种收各环节上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价格上涨显著正向影响粮食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机耕水平及机收水平;农机总动力对粮食产出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大中型农机动力及大中型农机机耕、机播及机收动力均对粮食产量具有显著的直接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且其空间溢出效应均大于直接效应。研究建议加快突破粮食生产的薄弱环节,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推动农机资源在省际间合理流动与科学调配,加强小农生产与现代农业的衔接,加速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
我国居民乳制品消费行为的同群效应研究
熊偲皓,程广燕,王 子
促进乳制品消费,有助于国民增加优质蛋白摄入,优化食物结构,强壮国民体质,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基于 2004−2018 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18岁以上城乡居民的调研数据,以线性均值模型为基础,分别使用边际Probit 回归和 Tobit 回归考察同群效应对乳制品消费参与和消费量的影响,利用工具变量法(2SLS)进一步解决“反射性”内生问题对基础回归结果进行检验,考察同群效应的存在与否并进一步探究其异质性。结果表明:居民乳制品消费具有同群效应且对消费行为具有正向影响,在利用工具变量法解决“反射性”问题后,该结论依然稳健;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女性、青年和老年群体在乳制品消费参与和消费量上的同群效应更大;农村居民及低收入人群在消费参与上更易受到同群效应的影响;乳制品消费分类研究表明,居民液态奶、酸奶与奶粉消费同样显示有同群效应,其中液态奶消费的同群效应最为明显。增加我国居民乳制品摄入要从消费端发力,充分利用乳制品消费的同群效应,对重点消费区域和重点消费人群进行引导,强化居民对乳制品营养价值的认知,促进居民形成稳健的多元化个性化消费行为,推动奶业高质量发展。
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经济效益的
研究现状与展望
廖 芬,青 平
作物营养强化是改善隐性饥饿经济有效的方式,有利于以较低的成本投入改善人口营养健康状况,推动践行“健康中国”战略。但作为新型农产品,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经济效益研究相对欠缺。为了对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经济效益做出系统性评价,从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经济效益的内涵、研究方法与实证研究 3 个方面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进一步对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和归纳,结果发现技术功效、膳食结构、农户采用率、消费者接受度、开展和推广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成本是影响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深入聚焦和剖析现阶段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经济效益研究存在的问题,例如缺乏真实消费情景的分析、缺乏客观经济效益的分析。提出未来对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经济效益研究中,应加强经济效益的次一级分析、增加经济效益事后分析、增加农户采用率研究,加强消费者接受度等角度的深入研究。
营养比较、信息解释水平对消费者作物营养强化食品选择的机制研究
刘贝贝,李 涵,侯明慧
解决隐性饥饿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是促进消费者对作物营养强化食品的消费,而作物营养强化食品是否被消费者广泛接受的关键在于其营养含量的高低。为探究营养比较和信息解释水平对消费者作物营养强化食品选择的影响及其潜在的作用机制,采用情景模拟实验法,通过设计三个实验对上述问题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当相对营养比较与信息解释水平匹配时,消费者对作物营养强化食品的购买意愿更高。此外,研究还揭示了感知独特效用的中介作用以及健康意识和调节定向的调节作用。由此建议,食品企业在进行作物营养强化食品宣传时,要根据不同产品的营养素含量采用不同的解释水平信息,并有意识地提升消费者健康意识、激活消费者的防御倾向。
“双碳”目标下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绿色发展
——基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
王翌秋,徐 丽,曹 蕾
采用 2004-2020 年我国 30 个省的省际面板数据和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实证分析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从技术和能源消耗类型两个角度探究农业绿色发展的提升路径。研究表明:多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对推进农业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传统的农业机械化增长方式并未促进农业绿色技术进步,且因燃油消耗造成温室气体排放等加剧环境污染,最终无助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因此,应对农业机械进行绿色转型升级,通过农业绿色机械化技术及绿色农机的使用提高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强农机科技创新,促进绿色清洁农机研发和量化生产;优化农机购置补贴、作业补贴等扶持政策,向绿色农机倾斜,促进机械化秸秆还田、节水灌溉、深施化肥等绿色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
极端气温对长江经济带农业碳排放的
影响研究:抑制还是促进?
覃朝晖,潘昱辰,丁志国
气温作为影响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探索极端气温与农业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对加速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 2011-2021 年长江经济带 110 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在测算极端气温指数和农业碳排放的基础上,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极端气温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异质性以及作用渠道。研究表明:极端气温能够显著抑制长江经济带农业碳排放的增长,其中,极端低温影响农业碳排放的过程中存在环境污染程度单一门槛,即当可吸入细颗粒物年平均浓度高于 45 微克/立方米时,极端低温对农业碳排放的抑制作用呈现出边际递减的特征;采用替换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与分样本检验等方式进行再估计,研究结论仍然稳健;异质性分析发现,极端气温对农业碳排放的抑制效应在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农业发达和中等地区更加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农业技术进步是极端气温影响长江经济带农业碳排放的作用渠道。因此,需要以农业技术进步推进农业碳减排,减少农用化学品投入引致的碳排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低碳农业生产。
收储制度改革能否促进玉米生产率增长?
——来自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经验证据
叶 锋,童 婷,李谷成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是我国粮食价格支持政策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举措,评估其生产率效应对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 2014-2019 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大样本农户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了收储制度改革对农户玉米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收储制度改革对农户玉米生产率的平均提升效应为 8.7%,在进行替换变量、更换样本、改变方法、安慰剂检验以及排除干扰政策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仍然显著;收储制度改革分为取消临储价格和实施生产者补贴两个阶段,实施生产者补贴对玉米生产率的提升大于取消临储价格;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对于规模越大、专业化水平越高、兼业程度越高、玉米生产率越低的农户而言,收储制度改革的生产率提升效应更为明显;收储制度改革会通过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增加生产性投资提高农户玉米生产率。
基于“保险+期货”模式的糖料蔗
价格保险定价研究
李荷雨,陶建平,何 琳
以地方特色农产品糖料蔗为例,基于2006−2022 年我国白糖期货和现货价格日度数据,以及广西百色市右江区糖料蔗“保险+期货”试点项目实际数据,通过采用亚式期权定价模型和Monte Carlo模拟方法,对基于白糖期货合约的价格保险费率进行数值模拟,并完善“保险+期货”模式的价格保险定价机制。研究显示,随着我国白糖期货的功能逐步发挥,其定价体系已从现货市场转为期货市场为主导,为“保险+期货”模式提供关键的定价基准。在“保险+期货”模式下,白糖现货价格的波动性小于期货价格的波动性,导致基于现货价格设定的保险费率相对较低,农户承担的基差风险显著降低。再保险费率低于价格指数保险费率,保险公司作为风险承保主体,在风险管理中发挥更主动的作用,而不是仅作为“中介”。在不同的保障水平下,价格指数保险纯保费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保险公司应进一步提高“保险+期货”模式价格保险定价的精确度,推动“保险+期货”产品的多样化和差异化,并构建“保险+期货+N”的地方特色农业风险管理服务体系。
劳动力外流对农户技术持续使用意愿
的非线性影响
唐 林,罗小锋,杜三峡
在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的现实背景下,以专业化食用菌种植为例,探析家庭劳动力外流对农户专业化技术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以及产生影响的内在作用机理,并采用10 个省份的农户调研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①家庭劳动力外流对农户专业化技术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效应呈倒 U 型态势,即家庭劳动力外流对农户专业化技术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先增强后减弱。②因果中介效应分析表明,劳动力外流的影响还部分通过改变农户的技术认知和技术评价间接影响农户技术持续使用意愿,两条路径共同解释了 77.95%的总效应。③受教育年限、是否村干部、种植规模、成本预期和收益预期等亦是影响农户专业化生产技术持续使用意愿的因素。提出应完善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机制,减少劳动力流动的障碍,提升其正向影响;同时,完善社会化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削弱其负向影响,有助于新技术的推广和提升食用菌生产的专业化水平。
外出务工影响了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
的方式选择吗?
李芬妮,张俊飚,张童朝
基于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外出务工背景,促使农民以多元化方式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对于优化村庄人居环境治理效果、建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至关重要。借助湖北省655份微观数据,利用Multivariate Probit 模型,探讨外出务工、村庄认同对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方式选择的影响,结果发现:(1)监督是农民在参与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最常选择的方式,其次是建言、投资、投劳。(2)外出务工能推动农民以投资、建言的方式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村庄认同能促使农民选择以投资、投劳、建言、监督的方式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且随着村庄认同程度的增强,外出务工对农民以投资、建言方式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推动力亦会随之增强。(3)对于新、老两代农民而言,外出务工和村庄认同对其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方式选择的影响存在差异:外出务工能促使新、老两代农民选择以投资的方式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且这一作用对新生代农民更强;村庄认同能推动新、老两代农民以投资、建言、监督方式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且在新生代农民上的作用力更大。因此,应推动农民外出务工的良性发展、培育与增强农民的村庄认同,并针对新、老两代农民的特点,制定差异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广措施。
社会资本视域下回流农民的乡村建设参与
及其影响机制
李东平,田北海
经过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洗礼,回流农民在推动经济发展、传播先进文化、促进乡村治理等方面拥有独特优势。厘清回流农民乡村建设参与的行为逻辑,对于应对乡村建设行动中存在的农民主体性缺失难题、缓解乡村振兴面临的人才约束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鄂、湘、黔、川四省的回流农民调查数据,运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和机制分析模型,考察社会网络、社会信任等社会资本对回流农民乡村建设参与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回流农民的乡村建设参与程度偏低,接近三成的回流农民从未参与过本村的公共事务活动;正式网络、非正式网络和制度信任对促进回流农民乡村建设参与具有积极影响,且呈现出明显的“组织动员”和“制度引导”特征。进一步的机制检验发现,正式网络、非正式网络和制度信任通过增进回流农民的村社认同进而促进其乡村建设参与;主体意识的提升显著削弱了正式网络和制度信任对回流农民乡村建设参与的动员与引导作用,而基于行动意义的主体价值表达在二者的关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具备较强的主体意识则是人际信任促进回流农民乡村建设参与的重要条件。
公益经营:共同富裕背景下地方政府
“消薄”行为研究
孙锦帆,田先红
目前中国城乡和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仍然显著。如何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成为地方政府发展和治理的重要议题。以浙江省D区的强村公司为例,分析地方政府旨在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消薄”行为在县域社会的运作过程、机制与制度成因。地方政府动员村庄加入强村公司,统一开展多种形式的市场化经营,通过收益分红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此举缩小了乡村区域发展差距,以创新形式实现了地方政府的“消薄”目标。地方政府通过塑造政策合法性、县域政治统合与公益型代理等机制实现“消薄”行为的有效运作。目标考核体系下的创新竞争、体制监督下的低风险发展偏好以及集体经济的治理价值等制度因素,形塑了共同富裕背景下地方政府强公益经营行为的特点,其政策实践为村集体经济提供了迈向均等发展的机会。
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乡村网红群体审视:在场的身体叙事与超真实表演
谈海亮,叶提芳
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深入推进背景下,乡村网红是深度媒介化的乡村涌现出的新群体,其自发或自觉的文化建构对乡村文化振兴有着积极意义。通过判断性抽样,从抖音平台抽取 251 个有效样本,审视乡村网红在建构当代中国乡村文化中的价值与局限性,并给出引导建议。研究发现,在身份层面,乡村网红主要由“在地”农民构成,作为数字媒体时代的先行者,他们率先确立了农民群体在当代乡村文化建构中的主体地位;内容层面,乡村网红在新媒体空间生产的巨量媒介文本,记录和塑造当代中国新乡村文化;意义层面,乡村网红话语从个体意识、生活方式、人伦关系和乡村本体价值等方面构建乡村文化新涵义。同时,乡村网红发展过程中也显现出生产主体的持续生产能力不足、内容题材“超真实”趋势增强、价值观念存在较多矛盾话语等局限。由此建议加强公共培训服务,提升乡村网红自主生产能力;调控平台算法和流量,加大对真实乡村题材的流量倾斜;倡导“三农”知识精英入场,形成信息内容和价值观念对冲机制,引导乡村网红良性健康发展,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压力感知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业表现
的影响研究
刘红升,詹露露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基线数据,识别出 8324 个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采用 OLS 回归模型,以非留守儿童为参照,先分析压力感知对留守儿童学业表现的影响,再检验其稳健性、分析其异质性,最后揭示教师支持在上述影响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学业表现明显更差、心理压力明显更大;压力感知对留守儿童学业表现的显著负向影响有别于非留守儿童,学业压力对留守儿童学业表现的影响更小,而心理压力的影响更大,且均通过了稳健性检验;压力感知对留守儿童学业表现的影响因家庭收入水平差异和父母文化水平差异而存在异质性,家庭收入水平不高者和父母文化水平低下者的学业表现更容易受压力感知的负向影响;教师支持在压力感知对留守儿童学业表现的影响中未发挥调节作用,但却显著弱化了心理压力对非留守儿童学业表现的负向影响。
生育保险对女性再生育意愿的影响
——基于 2018 年 CLDS 数据的分析
吴园园,袁 涛,周旭
生育保险作为生育支持政策的重要内容,是影响女性再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基于当前我国人口生育率持续走低的现实背景,采用 2018 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实证检验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来,生育保险对已生育一孩女性的再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相比无任何生育保险待遇的女性,享有生育保险待遇的女性再生育意愿高出 7.7%。拥有生育保险能更显著地提升具有传统生育观念、独生子女家庭、城镇户口以及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女性的再生育意愿。为此建议,应扩大生育保险覆盖范围,强化生育保险的生育支持功能,加强农村地区生育保障体系建设。
当代乡村低龄老人搭伴行动的内在逻辑:
“资源-权力”的解释框架
宓淑贤
引入夫妻式家庭的概念与资源-权力分析模式,将低龄老人的搭伴行动纳入到家庭代际关系的分析之中,探析当代乡村低龄老人搭伴行动的内在逻辑。低龄老人在子辈成家后面对的是如何平衡代际关系,这是其人生危机的一种表现。研究发现,拥有当家权的夫妻式家庭成为低龄老人重视的一种生活形式,是低龄老人养老预备的一种空间准备。低龄丧偶老人面对一种缺乏夫妻式家庭依傍的突发人生危机,搭伴以其类家庭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这一困境,作为一种资源的低龄老人,面临着搭伴对象、子女与其自身养老预备的三方争夺,搭伴过程面临着多重矛盾,同时,搭伴行动缺乏生育这一环节来实现利益的共同体效应,导致家庭成员之间缺乏相应的义务感,使得拆伙成为普遍结局。
农地确权能够在农村信贷市场发挥
“德·索托效应”吗?
——兼论中国农地抵押之佯谬
尹鸿飞
理论分析农地确权发挥德·索托效应的作用机理及其服务边界,同时兼论实践中的中国农地抵押之佯谬,以此综合评估确权后中国农地金融改革能否有效缓解农村信贷市场的融资约束难题,由此也延伸出对创新农村融资模式以满足农户融资需求的进一步讨论。分析表明,农地确权的德·索托效应在农村信贷市场尚不能完全发挥,其对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在信贷需求端“有效”,而在信贷供给端“有限”,农户融资需求无法有效转化为实际供给。分析现阶段中国农地抵押的法律困境和委托代理问题发现,中国农地抵押改革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佯谬,致使农地确权的德·索托效应在信贷供给端受限:一是外部环境尚未建立起服务于农地抵押的配套制度与措施,导致农地经营权无法成为金融机构认可的合格抵押品;二是农商行二元目标不一致及其与农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致使农地抵押贷款“失灵”。最后,建议加强农地金融改革的顶层设计,深化农地金融改革与缓解融资约束的有效对接;另外,可从抵押替代机制角度,探析缓解农村融资约束困境的创新模式。
如有疑问或建议,请联系本刊:
电子邮箱:hnwkxb@mail.hzau.edu.cn(不用于投稿)
微信公众号:hzauskxb(扫描文末二维码关注)
编辑部电话:027-87287002 ; 027-87287046
真诚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及莘莘学子关注本刊,惠赐佳作!注:封面图来源于网络
扫码关注我们
回望初心,不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