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南门警钟楼仰望

2016-04-21 老周 老周望野眼

我同学“小鸟”原先上班在南市小南门董家渡路中华路口,有几年我很喜欢去那一带转转,一来“小鸟”爱喝茶,办公室里普洱、铁观音等好茶是不断的。二来楼下就是德兴馆,“小鸟”照例招待一顿浓油赤酱的本帮菜,那倒是不在话下,关键这家德兴馆的小笼馒头,在上海滩上实在是独一份的美味。盖因这家德兴馆的地点,原先是“一家春酒楼”,这里的小笼馒头做法,是苏锡帮的,和上海本帮风味迥然不同,传承来自“一家春”。这是小南门德兴馆和其他德兴馆的不同之处。




从“小鸟”办公室窗户往下看,可以看到南市救火会警钟楼。关于这座钟楼的历史,那就说来话长了。老话说“水火无情”,在上海开埠之前,虽然城里也有些“资本主义萌芽”,但现代的消防设施是没有的,防火主要靠大家“火烛小心”,哪天真的祝融氏光起火来,只能街坊邻居帮帮忙,提点水来浇浇,常常杯水车薪,并没有太多办法。上海是光绪七年(1901年)通自来水的,之前主要靠担井水。有了自来水以后又引进了皮带、水龙头等,救火总算方便多了。



有好事者考证:小南门这里上海开埠之初就有一座瞭望塔,是木质的。当时上海城外的租界已经有了颇为完善的消防体系。老城厢虽也有救火会,但各自为政,效率不高。1907年,当时上海城厢内外总工程局总董李平书等人联名倡议,将已有的多家救火会联合起来,成立了“上海救火联合会”,统一调度,上海知县批准拨出小南门内旧粮仓废址2.5亩建立救火联合会总部机关。到1909年,救火联合会新建了瞭望台暨火警钟楼,由求新机器轮船制造厂承建,总高十丈五尺八寸(约合35米)。当时老城厢多为低矮平房,这个瞭望台足以看到老城厢的每一角落。一旦发现火情,马上可以鸣钟报警。





警钟楼在辛亥革命上海光复时还立了一功。上海的革命党人陈其美、李平书等约定11月3日以击火警钟为起义号令。这一天钟声打响后,清军一开始以为是火警报警,但细听后发现报警钟是在“乱敲”,再调兵镇压,为时已晚,这成了上海近代史上的一大趣闻轶事。





转眼一百多年过去了,水火依然无情,但毕竟不用再依靠警钟楼瞭望来观察火情了。南市老城厢变了样,而警钟楼依然伫立。“小鸟”的单位早就搬离了小南门,但我有时还会到那里走走,去德兴馆尝尝本帮菜和很有特色的小笼馒头。路过警钟楼那所院子,我会忍不住进去看看,它的花纹、它的质地,它的沧桑,百看不厌呢。警钟楼的周围已经住了好多人家,对来往的游客早就熟视无睹。你在那里驻足观看,他们照样炒菜做饭,“哧啦”一声,辣椒和大蒜炝锅的味道,这里的住客应该不是上海人了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