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霞飞路的白俄和犹太人说起

2016-05-05 老周 老周望野眼

 上个月老周流连书肆,搬回来不少旧书。前两天放假在家翻看,获益匪浅。内中有一本民国著名报人陶菊隐先生所写的《孤岛见闻——抗战时期的上海》,读来饶有兴味。陶菊隐先生的文字属于温而不火,常常在冷幽默中发人深省,书中说的一个故事,很耐人寻味。

 



话说194558日这天,是德国向盟国无条件投降的日子。这一天上海人民沉浸在狂欢的气氛中,虽说当时上海还在沦陷中,但日军也知道大势已去,对中国人的庆祝行为并不多加干涉。当天在霞飞路金神父路(今淮海中路瑞金二路)口,发生了一件不胫而走的新闻。

 


霞飞路旧影


原来,霞飞路金神父路口有一爿店面,分设两家小店,一家是俄国人所开的小小咖啡馆,一家是德国人所开的小小照相馆。自从欧战发生以后,这边德国店的老板在墙头上挂起了一帧希特勒的半身照片,那边俄国店的老板不甘示弱,也把浓眉大眼的斯大林大元帅的放大照片挂将出来。这对风云人物,共处在一间小小的店堂内,俨然同舟敌国。当德军闪电战席卷欧洲一直打到斯大林格勒时,德国老板的秃顶上熠熠有光,大有“目无余子”之慨。待到苏联红军发起大反攻,柏林兵临城下时,俄国店老板又趾高气扬起来。这天德国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来,俄国咖啡店老板突然挺胸叠肚走进店门,不由分说把希特勒的相片取下来,抛在门口的马路上,镜框打得粉碎。马路上一批俄侨一拥而进,把德国照相馆捣毁了。

 


两位白俄少女在霞飞路林大坊(Linda Terrace)弄口,今淮海中路833弄


本来这个故事到此为止也只是平常,而陶菊隐先生此处笔锋一转,写出他“调查研究”得到的信息:原来两位老板都不是地地道道的本国公民,德国老板是被纳粹党驱逐出来的犹太人,俄国老板是十月革命后流亡在外的白俄。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但令人回味、发人深省。让人对所谓的“爱国”,有了更深的理解,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老上海白俄开的照相馆

 

陶菊隐先生是我非常喜欢的作者,他写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再版时加了个标题:《武夫当国》)皇皇五大册,我曾经一字一句读过。有人说这套书堪比美国人威廉·曼彻斯特(William Manchester1922-2004)所写的《光荣与梦想》(The Glory and the Dream),我觉得可能无法进行简单的类比。但这套书确实经典,虽然在解放以后陶菊隐先生自己对书动了手脚,加入了很多“与时俱进”的内容,可是书的精气神还是在的,读来还是很有启迪的。

 



民国时代出了很多伟大的报人,因笔遭祸并付出生命代价者不乏其人。比如我之前写过的邵飘萍和史量才,还有福建才子林白水先生,把政客潘复比喻成军阀张宗昌的“肾囊”,终于死在“狗肉将军”的枪下。相比之下,湖南长沙人陶菊隐先生没有自己同乡特有的“犟驴子”精神,他只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抗争,首先保存自己。上海孤岛沦陷以后,陶菊隐暂时退出新闻界,过“隐居”生活。但他隐而不退,一边从事文史研究,一边观察,战后写出这本《孤岛见闻》,是研究抗战的重要史料。

 



文化大革命时期,陶菊隐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批判。但他还是凭借自己顽强的生命力活了下来。他的《袁世凯演义》(又名《袁世凯真相》)一书,文革前就已完稿,文革“破四旧”,书稿化为纸灰。换了别人,可能受不了这样的打击。但陶菊隐等到文革后期空气稍微宽松时,偷偷地把这本书又重写了一遍。其执著如此、韧性如此。

 


陶菊隐(1898-1989)


“感君恩重许君命,太山一掷轻鸿毛”,这固然是一种令人敬佩的热情。但能够在乱世保全自己的首级于户牖,把《春秋》中“轼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全都记录下来,让后来之人都能因此而明白何为“春秋大义”,这同样是很有价值、很了不起的。陶菊隐在乱世中活了下来,活了91岁,除了刚才说到的这几本,他还写过蒋百里传、吴佩孚传,写过《记者生活三十年》等,都是很有分量的名著。苟活也是种态度,因为他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


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老周望野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79年前的今天,日本无条件投降!
79年前的今天,日本无条件投降!
79年前的今天,日本无条件投降!
79年前的今天,日本无条件投降!
79年前的今天,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