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合肥路弄堂人家,曾是中国最早的私人画室

2017-02-16 扫街的 老周望野眼

老底子上海的弄堂,大多四通八达。这个“里”那个“坊”,中间常有一条夹弄相通。如果不熟悉当地的地形,走着走着很容易迷路。而对于土生土长的“老土地”而言,穿梭其中就很有乐趣了。春节之前我写了重庆南路上的万宜坊,在万宜坊弄堂的深处,有一条小到不能再小的小弄堂,乍一看根本没有路,但穿进去拐个弯,很快就豁然开朗——弄堂非但通,而且一通可以通到合肥路呢。


万宜坊深处通合肥路的小夹弄


这条夹弄走进去,三转两转就到了合肥路592弄,现在叫“合肥小区”,以前叫“劳神父608号”。整条弄堂已经被列入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单,被认为是民国建筑的代表作。这条弄堂的25号,就是大名鼎鼎的张充仁画室。


合肥路592弄25号,张充仁旧居,也是著名的“充仁画室”旧址


卢湾区文物保护单位铭牌


说起张充仁,那真是“提起此马来头大”了。在法语地区,张充仁的名头非常大,被认为是中国标志性的雕塑家和画家。但在很长的时间里,“张充仁”这个名字并不为人们所熟知,张充仁在合肥路的这个旧居,也是近年来才为人们所关注,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的牌子,是2008年,也就是张充仁去世十年之后,才挂上去的。


张充仁(1907-1998)


张充仁是上海县(现闵行区)七宝镇人,1907年出生于徐家汇。他的父亲张少圃是木雕艺人,母亲擅长刺绣,但4岁母亲就去世了,父亲把他送进了土山湾孤儿院。1921年,14岁的张充仁进入爱尔兰人安敬斋(Henricus Envy,1865-1937)创办的土山湾印书馆照相制版部学习,业余时间学习素描和法语。1926年,19岁的张充仁在安敬斋的指导下,完成了挂在徐家汇耶稣会总院墙上的历任院长24吋油画肖像共19幅,其绘画天赋由此可见一斑。


张充仁(图右)留学期间和比利时漫画家埃尔热(图左)结为至交


1931年张充仁赴欧洲留学,进入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师从著名的巴斯天教授(Alfred Bastien)。1934年,张充仁结识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朋友:《丁丁历险记》的作者埃尔热(Herge)。张充仁为埃尔热创作中国题材的漫画《蓝莲花》(即《丁丁在中国》)倾注了全部热情,并提供了无私的帮助。


埃尔热创作的《蓝莲花》,其中的中国小孩“张”,原型就是张充仁


《蓝莲花》这部漫画在卷轶浩繁的《丁丁历险记》系列当中,并不是最著名的,但对中国来说,这部作品意义非凡。埃尔热创作《蓝莲花》是在1934年,当时日本已经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东北,并且一步步向华北渗透,而当时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晚清时代,男人留辫子、女人缠小脚……张充仁把一个真实的中国形象介绍给了埃尔热,通过埃尔热的画笔,在西方主流艺术作品中表现了乐观向上的中国人民,而且揭露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和渗透。


《蓝莲花》中出现的中国街景,和历史照片基本吻合,画中出现的中文均由张充仁所写


“反对日本军者处死刑”——《蓝莲花》中表现的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和渗透


1935年,28岁的张充仁毕业回国,在马相伯和蔡元培的帮助下举办了归国画展,短短一周就有两万多人参观。同年他在劳神父路(即现在的合肥路)创立充仁画室,这是中国第一个私人绘画雕塑教学工作室。三层的洋房,除了二楼有一间办公室一间卧室,其他全部用作工作室和画室,屋顶则是张充仁的雕塑工作室。当时的上海流行一句话:“美术院校易考,充仁画室难进”,张充仁的艺术门槛很高。张充仁的教学方法完全延续了土山湾的欧洲学院派模式,从铅笔画线条开始,细到笔用什么笔,纸用什么纸,都有讲究。张充仁的学生中,有著名的水彩画家哈定、摄影家画家简庆福、摄影家刘旭沧……等。充仁画室的气氛自由而开放,有些已经“出师”的学生闲暇时回来画上半天,张充仁无不欢迎。


张充仁反映抗战的油画《恻隐之心》


张充仁画的静物,鱼和洋葱是马当路小菜场还是淡水路小菜场买的呢?


张充仁的社交能力非常强,前两年上海油画雕塑院举办张充仁文献展,其中有两张学术表单,分别是《张充仁学生名录》和《张充仁交友年表》,在“学生名录”中共有学生428名,排名第一的是古画收藏鉴定家王季迁,排名最后一位的是陈逸飞。交友名录中则有上百人,民国政要、艺术界、摄影界、建筑界、医药界、宗教界、企业界……无所不包,简直就是一部浓缩的上海近代史。


张充仁为齐白石塑像



齐白石为张充仁题词:泥塑之神手也


张充仁1945年的雕塑作品:恋爱与责任


1949年以后,张充仁的艺术生涯就不顺坦了。他的出身:土山湾孤儿院,是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办的。他为蒋介石、司徒雷登等都塑过像,还办是私人画室的始作俑者……张充仁积极争取进步,创作了不少歌颂工农兵主题的作品,但因为种种原因,他的作品很难在城市雕塑中立足。“文革”期间张充仁的遭遇可想而知,他和丰子恺一同被关进牛棚,大批绘画作品付之一炬。2014年举办的张充仁文献展只到1966年为止。


张充仁创作雕塑《无产阶级革命创造中华人民共和国》(又名《向共和国致敬》),据《新民晚报》报道,1952年上海市政府在外滩筹建人民英雄纪念塔,在全国征集设计方案,张充仁这件作品被评为第一名,市长陈毅和副市长潘汉年亦签名认可。张充仁正准备打样建造时,有人诉其曾为蒋介石塑像,该计划最终取消。


张充仁雕塑《无产阶级革命创造中华人民共和国》


1981年张充仁应邀赴比利时讲学,和当年的好朋友埃尔热时隔半个世纪后重逢。比利时国王宴请他,称他为“学兄”。1985年张充仁访问法国,为埃尔热、德彪西、密特朗等塑像。张充仁年近八旬移居法国,回国期间他为邓小平、茅盾、巴金等人塑像,为庆祝香港回归,将近九十岁的张充仁创作了雕塑《完璧归赵》。1998年,91岁的张充仁在法国去世。


张充仁和埃尔热的通信,地址写的是“上海市合肥路592弄25号”


老友半个世纪后的相逢



张充仁为邓小平塑像


淮海中路复兴西路口“聂耳音乐广场”里有一件张充仁的作品《起来》


《起来》


今年是张充仁诞辰110周年,想必上海会有关于他的纪念活动吧。我搜集了一些素材,缘于春节之前和好友赵老师的一次“扫街”,在老卢湾的万宜坊、重庆公寓、合肥小区这些地方走了走,看了看。据说张充仁先生一生,说的上海话都有郊县口音,但正是这样一位说着最土方言的老先生,却曾是这座城市最洋气的艺术家。张充仁小学三年级时图画成绩获得第一名,但在颁奖时,忽然吹来一阵风,把奖状上的纸条吹走了,张充仁因此被错颁为第二。直到晚年,张充仁仍然记得这件事,他曾经这样说道:“这好像在冥冥之中启示我,虽然我是第一名,但得到的只能是第二名,而这样的事一直持续到我的一生”


合肥路充仁画室旧址生锈的铁门


如今的合肥路592弄25号,从贴的对联来看,是信佛人家


最近我还写了

没有情人节的时代,他们这样虐狗……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重庆南路万宜坊之“谜”

谜一样的重庆公寓


欢迎长按或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