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市百一店的最后一夜
不怕你不相信,我从未在市百一店买过东西。在上海人的心中,“市百一店”是块金字招牌,看看它的名字就知道了:市百“一”店,第一,老大!还有个别称:“中百公司”,横竖全中国的百货公司全都不放在眼里了。地理位置也好,就在南京东路和西藏中路的转角,那是上海中心的中心,路口四个角,三个都动过,不是拆就是改,只有市百一店,几十年来还是那个样子,一点没变过。
十里南京路,变得太多了,只有市百一店还是老样子(赵叔荣摄)
但我真没在市百一店买过东西,搜肠刮肚地想,还是没有。小的时候,去一趟南京路不容易,去也只是逛逛看看。中百公司、永安公司……旧时代的百货传奇,只是从老人的只言片语中感受得到,好像和我们没什么关系。上班以后,我在南京东路上过三年班,但单位对面就是华联商厦,不会舍近求远往市百一店跑。后来……南京东路不怎么去,更不会买什么了。
市百一店是上海百货业的龙头和标杆(赵叔荣摄)
关于市百一店如何就衰落了,各种说法都有。有人说因为南京东路西藏中路这个路口,一会儿造天桥,一会儿造地道,几个路口一改再改,变了风水。这样的说法未免荒诞。在我看来,市百一店之所以是龙头和标杆,因其体量庞大、商品丰富。在物质匮乏、物流不畅的年代,全国各地的朋友来上海,去一趟市百一店,万物皆备于我,够了。上海本地人手里只有那么几张票子,吃穿住用都要精打细算,各个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商铺,谁会专门跑到市百一店去“掼派头”呢?后来网络购物兴起,实体购物衰退,百货业面临变革,市百一店撑着那么大的架子,显然掉头不易。本地人本就不来,外地人选择很多不必专门来,一来二去,市百一店边缘化、老龄化了,“中国商业第一街”的龙头位置,只靠个名头撑着,不变不行了。
市百一店大楼(原大新公司)建造前的南京路西藏路口
我虽然从未在市百一店买过东西,但说起来和市百一店还有些渊源。因我好友@蒙城老宋 的太太Jennifer出生于广东东莞的商人之家,她的祖父是市百一店的前身大新公司皮鞋部大班张滔先生。南京路开辟非常早,但真正繁荣起来,进而成为“中华商业第一街”,却是在民国以后。南京路的四大百货公司先施、永安、新新和大新,都是广东商人创办的。相比之下,大新公司1936年才开业,算是四大公司中的“细佬”(粤语,弟弟之意),但规模最大,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更新潮。大新公司的创办者蔡昌先生是广东香山人(今广东中山),“大新公司”英语名为the Sun,中文寓意“旭日初升、大展新猷”。蔡昌的团队以广东人为主,Jennifer的祖父张滔就是团队中的一员。皮鞋部管得好,又是广东老乡,蔡昌对张滔非常信任,每天营业结束,包括游乐场在内,各柜台的营业款由张滔统一收取,蔡张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1936年大新公司开业时在《申报》上登载的广告
这张大新公司1935年港粤同人莅沪的纪念照很有名,前排左五为Jennifer的祖父张滔
蔡昌是澳洲华侨,他创办的大新公司在商业布局和招徕顾客的手段上独树一帜,一楼到三楼是商场,四楼是商品陈列所,还设置了画廊,经常举办画展。五楼是舞厅、跑冰场和酒家,六楼以上则是游乐场和屋顶花园,吃穿住用玩,基本上一网打尽。现在很多“shopping mall”的模式,早在八十年前的上海就已经有了,非但有,而且很有品位,绝不流俗。
大新公司经常举办书画展,这是著名书法家白蕉四十年代在大新公司办展时的留影
后来人们熟悉的“礼券”也是大新公司的创举
大新公司舞厅的代价券
不过大新公司的辉煌仅仅维持了没几年,经过孤岛时期的畸形繁荣之后,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租界,上海商业的鼎盛期过去了。蔡昌是富有远见的,尽管抗战之后大新公司超过永安,成为四大公司之首,但蔡氏家族在1947年迁居香港,资金也逐渐转移。到1949年,大新公司处于没有资方的奇特状况,到1951年正式宣告停业。蔡昌在香港担任过慈善机构保良局局长,1953年在香港病逝。他的爱将张滔先生留在了上海,公私合营以后作为大新公司的老臣留守了一段时间,后调到大光明电影院旁边的儿童商店,1965年病逝。张滔先生去世后葬在郊区的广东人墓地,文革中墓地被当地农民毁坏。1935年意气风发地从广东来上海,三十年光阴,张滔先生留下十一位子女,在大新公司和市百一店的历史上留下了印迹,而他自己,却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永远地消失了。
大新公司见证了上海的时代变迁,1947年,大楼张挂的是蒋主席的巨幅画像,“万岁”
解放后的中百公司,“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万岁,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万岁”
现在的第一百货大楼(赵叔荣摄)
看到新闻,昨天是老市百一店最后一天营业,今天开始就要停业整修了。我想我曾经答应Jennifer为她祖父供职的公司留下一点记录,但很不巧,昨天待到我知道是最后一天营业时,已经抽不出时间了。幸好我还有一些好朋友,我的老搭档赵老师一听说,马上就骑上他的自行车赶到南京东路,拍下了老市百一店最后一个营业的晚市。还有我的同学纲炯,不约而同地留下了老楼的记忆。和网上看到的老照片放在一起,恰是个极佳的对比。
大新公司曾安装了亚洲第一部手扶电梯(右二为蔡昌)
市百一店的自动扶梯曾是申城一景,全国各地来的朋友,都要来这里尝试一下
昨晚,赵老师拍摄的市百一店自动扶梯(赵叔荣摄)
市百一店楼顶最早是花园,后来做过民兵进行高射机枪训练的场地
南京东路西藏中路口,“控制人口、发展经济”,这是改革开放了
这个路口造过天桥,也建过地道,已经今非昔比。这是当年的环形天桥
昨晚的南京东路西藏中路口,市百一店门前有很多市民驻足留影(赵叔荣摄)
市百一店几十年的信誉,来自于“不二价”三个字,明码标价、童叟无欺。但在网购盛行的今天,没有价格优势,如何能经营得下去呢?这是当年市百一店的店堂
很多人去市百一店,不是去购物,而是去参观的
市百一店最后一个营业日的照片:
化妆品柜台(赵叔荣摄)
首饰柜台(赵叔荣摄)
最后时刻“超低价”的朋友还是不少(赵叔荣摄)
皮鞋柜台,这是当年张滔先生经营的部门啊,如果老先生看到这一幕,不知有何感想(赵叔荣摄)
皮鞋柜台最后的生意(赵叔荣摄)
人去楼空(赵叔荣摄)
“四个标杆”和“四个前列”(赵叔荣摄)
服装柜台只剩下被这些模特(赵叔荣摄)
等待着最后的时刻(赵叔荣摄影)
当年大新公司的橱窗设计精美著称(赵叔荣摄)
昨晚的市百一店橱窗,钻石特价克拉风暴(赵叔荣摄)
大堂
富有年代感的楼梯过道,和上海很多老大楼一样,看得出当年的质感,但明显韶华不再(李纲炯摄)
断了的扶手(李纲炯摄)
紧锁的窗门(李纲炯摄)
这些品牌也要和市百一店一道和市民说“再见”了(李纲炯摄)
看到新闻,市百一店停业改造之后,采用“文商结合”的尝试,10月重新开业以后,将建成全国“二次元”爱好者的朝圣之地。“二次元”是什么?老实说我不太懂。我想无论生活在哪次元,美好的生活总是人人向往的,而美好的生活离不开人的体验。新奇的,高雅的,前卫的,优美的……那是网络购买廉价商品所不能取代的。新的市百一店会不会成功呢?很难说。我想成功与否当然要看经营业绩,但仅有业绩是不够的,还要看它能不能像老市百一店那样,演绎故事、成为经典,八十年、一百年,仍然让人津津乐道。我的好朋友@蒙城老宋 和他的太太Jennifer,早已办了加拿大移民,但他们一直以自己生活的城市为荣。但令他们感到光荣的,常常是这座城市的历史。昨夜,是一个收梢,希望也会是一段新传奇的开始,新的上海,这一代人创造的上海,也能让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人感到光荣吗?
“第一百货”,能成为上海滩永远的“第一”吗?(赵叔荣摄)
最近我还写了
苹果手机打赏专用:
欢迎扫描或长按以下二维码关注“老周望野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