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民兵大摆地雷阵

老周望野眼 老周望野眼 2020-02-26
今天是八一建军节,社交平台上蛮热闹的,有软件测试如果你加入人民的军队,能干点啥?有人测出来可以当将军,自然满心欢喜。有人测出来能当个侦察兵,当然也很满意。偏有人测出来是“炊事班长”,只能茫然自叹:“就知道我是背锅的命!”好在这个测试的结果都是正面人物,没有汉奸、叛徒、狗腿子……总的来说,皆大欢喜。

《平原游击队》中的李向阳,经典的游击队员形象

八一建军节正处学生的暑假期间,记得小时候每到这个时候,电视里不断播放经典革命战争电影,《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这些电影看了不下几十遍,台词差不多能背下来,但每次看,依然津津有味,这是经典的魅力。这些电影大多充满革命的浪漫主义,虽然难免曲折,最终总是柳暗花明。影片中塑造了不少让人过目难忘的游击队员形象。游击队(Partizan)和游击战很有中国特色,“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简洁明了的战术,却被我们的游击队、武工队和民兵运用纯熟。

地雷战

如今回头看那些电影,有朋友觉得不太真实,把战争描写得太轻而易举了。也许吧,但在那个年代,这些作品确实鼓舞人心。何况,经典影片是正常的艺术夸张,并未逃避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更没有忽视人民的伟大牺牲,和“抗日神剧”完全是两回事。除了电影,各种戏曲曲艺也从战争中吸取养料,连人们印象中“吴侬软语”软绵绵的评弹,也创作了众多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弹词皇帝”严雪亭就唱过《我为祖国守海岛》、《民兵大摆地雷阵》等优秀开篇,《我为祖国守海岛》之前聊过了,今天不妨分享一下《民兵大摆地雷阵》。

民兵大摆地雷阵唱词:

东风吹,麦穗黄,抗日根据地,田里秋收忙,快收快种快快藏,提防日寇来抢粮。劳动歌儿民兵唱,他们一手镰刀一手枪。情报传来消息准,说道鬼子兵又来大扫荡。武装部长先布置,扶送老弱上山岗。全村摆下地雷阵,恭候光临把滋味尝,民兵应变不慌忙。顷刻间鬼子来了三四百,一律身穿黄衣裳,沿途招摇乱放枪。队长川岛是一个精灵鬼,曾经遇到过反扫荡,中过地雷受过伤。医院里出来三五日,他居心复仇毒似狼。此一番,俚怕上当,处处谨慎处处防。不走公路抄小路,—步一惊一心慌,步步留神极紧张。过板桥,到村庄,总算一路平安谢天皇。为何村里无人迹?大概都在家内藏。看到地上有牛脚印,更其放心不必防。又只见一堆堆都是牛羊粪,估计到整个时间并不长,笃定泰山喜洋洋。哪知日寇高兴还太早,这都是民兵妙计作伪装。鬼子兵闯入地雷阵,一声声巨响冒火光,几十名鬼子尽伤亡。川岛跌下高头马,一顶钢盔“滴溜溜……”滚入大水塘。大水塘,把路阻挡,叫小兵拿一块门板作桥梁。哪晓得门板一拿炸弹响,两个鬼子死一双。找一处地方来休息,走进—间小客堂。见一只铜鼓当中放,上面还写字几行,叫翻译,讲清爽,鼓上写点啥名堂。原来是“此鼓民兵中队用,擂鼓三通日兵亡,鬼子全部上西方。”川岛听得心头火,(白)“刹”(接唱)指挥刀拔出来想一想,其中一定有花样,我要耐气不敢再鲁莽。偏偏翻译是个冒失鬼,拍马屁拍到马脚上,我来踢翻铜鼓好领奖赏。想不到铜鼓下头地雷大,一脚踢翻像放大炮仗,翻泽变成豆瓣酱,廿几名鬼子炸得不像腔,连带川岛也受伤。但听得东也“嘭”,西也“嘭”,死的死来伤的伤,四分五裂,零零碎碎上天堂。抬伤兵要用担架抬,奈何担架已用光。看到墙脚一捆粗毛竹,也好拿来派用场。想不到搬动毛竹大闹猛,里面放一个“地雷王”,炸弹足有五十磅,“嘭”!连得抬担架的鬼子也要别人来扛。不敢留恋危险地,收拾残军出村庄。出村庄,无多路,民兵伏击在两旁,喊杀连天下山岗。不肯投降只有死,顽抗的鬼子半死伤。四百名解决了两百双,彻底干净消灭光,彻底干净消灭光。

严雪亭(1913-1983)

众所周知严雪亭是说《三笑》和《杨乃武》的,擅长传统书。但类似《民兵大摆地雷阵》这样的题材,他的表演依然有声有色。唱词基本以口语为主,严雪亭说表功夫得以发挥,开篇中加上一定的口技,渲染了情境。艺术夸张当然免不了,但人们沉醉在严雪亭高超艺术营造的氛围中。“四百鬼子解决两百双”,光靠民兵的地雷阵恐怕是做不到的,但谁又会真的在意呢?相比之下,现在很多相似题材的作品,却显得生硬、教条,达不到这样的艺术效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