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共同生活了39年,我俩从“婆媳”变成“母女”!| 最美人物周五见
其实婆媳关系不是你笑我哭、你仇我恨的敌对关系,而是因着一个男子的关系而走到一起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联盟关系。
一般说来,婆媳关系处得好的,外面的社会关系肯定处理的也不错,反之则不然。这说明处理婆媳关系有一定的难度和一些必要的艺术性。
我的体会:婆婆作为长辈,需隐忍、宽容与慈爱;媳妇作为小辈需退让、大度与报恩。
我1980年结婚,原住在黄浦区大沽路,丈夫在闵行上班,当时交通落后,路途遥远,只能一周回家一次,我工作也忙,公公1988年去世后,家里的事全靠婆婆操心。
开始,因为对婆婆不太了解,我是小心翼翼地和婆婆相处,一段时间后,发现婆婆非常直爽、大气,也很疼我。结婚不久我怀孕了,那时候家庭经济不是很好,生理上反应又比较大,口馋疲劳,当时能吃到番茄就很不错了,婆婆就经常去菜市场买一些水果和蔬菜来改善我的伙食,有好吃的总是婆婆让我先吃,有时我洗好澡,衣服放在盆里还没来得及洗,婆婆也顺便帮我洗了。
女儿出生时,婆婆还在居委会帮忙工作,但她尽心尽力地伺候我坐月子,不厌其烦,毫无怨言。
孩子长大,上了小学,我也走上领导岗位,单位里开会,加班是常有的事。丈夫又经常出差,对家事几乎都顾不到,是婆婆风里来雨里去的接送小孩上学,小孩头痛脑热的或者有什么不舒服的也是婆婆送医院治疗,婆婆的付出免去了我很多后顾之忧。
如果说我事业成功了,那么,“军功章”里也有婆婆的一半。
岁月如梭随,随着婆婆年纪越来越大,身体也变差,进医院的次数越来越多,照顾婆婆是我义不容辞的任务, 婆婆病了,我背扶着婆婆上医院,从一年住二次医院到一年五、六次。住院期间,天天去医院陪护,端盆倒尿,白天根据病情与医护取得联系,晚上搭个躺椅睡在婆婆的病床旁边……
有一次,婆婆住院十二天,同室病友还以为我是护工,医生护士以为我是女儿,当婆婆告诉他们这是媳妇时,他们既惊讶又羡慕。
2018年7月,婆婆最后一次出院后在家里躺了近九个月,那时我已参加市民巡访团做志愿者,也是两个孩子的外婆,女儿,女婿要上班,丈夫要到外地去监造核电项目。
于是,我每天先把孩子安顿好,然后安排婆婆起床,梳洗,吃饭,吃药,除了每晚要给婆婆洗脚、擦洗身子,一周还要帮她洗二次澡。尤其是最后一个月,婆婆已睡在床上不能动弹,我不但要喂饭,给她经常翻身,避免生出褥疮,还要扶她上便马桶解手。晚上睡觉我也很惊醒,只要婆婆房间里有声响我总要起来看一下。
有一次半夜,我迷糊地听到婆婆在叫我,我立马从床上跳起,看到她摔倒在地,原来她不想麻烦我,自己起来上马桶(我买了一个座椅马桶放床边),大便后想回床上时摔倒,把粪便都翻到地板上,我扶起来她后说:“你有事可以按铃叫我,没有不好意思的,这是我应该做的呀!”然后重新帮婆婆擦洗,换上干净衣服再上床睡觉。
日复一日,月复一月,虽然有时累得腰酸背痛,但我没有怨言,我总想,婆婆为我们付出这么多,我现在出点力算什么?
就这样,我陪着婆婆在2019年走完了她97年的人生。
婆婆是一个普通人,但她处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把儿媳当女儿。我有事也常与她商量,陪她唠嗑,把婆婆当亲妈。
婆媳之间需要包容、理解, 还需要相互沟通,换言之是换位思考。外人看到的是关系的光鲜,其实是婆媳常年共同做出的努力。
回顾这39年里我们就是这么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我们一家除了在工作上取得了不少成绩外,融洽的婆媳关系也得到邻居,居委会,街道的普遍认可,全家多次被原来龙门路街道、人民广场街道评为“五好家庭”,2011年又被评为古美路街道“幸福家庭”。
内容来源:今日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