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医生援非日记。队友投稿(四):永远的朋友和亲人——Ms. Sandra。

2016-05-19 李丽英 援非这两年

        早在我们英语培训时,一个名字是与弗朗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那就是Ms. Sandra。Ms. Sandra是祖籍威尔士的南非人,故乡是美丽的开普敦,说着一口纯正的英语,同时还会德语及南非荷兰语。从1987年起,这位女士即义务担任起中国援博茨瓦纳医疗队弗朗西分队的英语教师,年复一年,直至今日。每个周六,都会带着若干个队员去商场、书店、图书馆、博物馆或酒店现场教学,给大家介绍西方礼仪及当地风俗、历史等知识,使大家在各方面了解、认识弗朗西,提高英语听力及口语水平,最后均是在弗朗西五星级的酒店Marang Garderns喝茶或咖啡圆满结束半天的教学。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进一步加深了对英语的理解。当我得知自己被分配在弗朗西分队时,就曾多次想象过Ms. Sandra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女士啊?是什么支撑着她如此长久的坚持到现在?不计报酬,不谈回报,许多的问号更增加了我的好奇,增加了了解Ms. Sandra的动力。


       2015年6月10日,我们抵达弗朗西的第二天中午,Ms. Sandra就来到我们驻地来看望我们,初见Ms. Sandra,印象中是一个高大、挺拔的年长白人女士,虽有疲累之态,但仍看得出经过细心的准备。聚礼貌,文雅于一身,言谈不疾不徐,面面俱到,遇到我们的口语错误,均能一一耐心指出,并予以纠正。谈话中,认真询问医疗队的情况及每周六英语教学的打算,同时因其先生的病情,无法及时开始英语教学的焦虑及歉疚,溢于言表,使我深深为之感动。大家一致劝慰她以其先生病体为重,英语教学一事,以后再做安排。但不到两周时间,Ms. Sandra即打来电话要求开始周六的英语教学,地点选在自己家中,同时可兼顾其先生的照料。约第三周时开始,周六早晨九点半医疗队食堂门口,那辆熟悉的白色小轿车即准时出现,接了三到四个队员,驶向预定的目的地,开始极具其特色的英语教学。而每逢周五晚上六到七点之间,我的电话定时响起:Ms. Sandra预约本周六的英语教学。记不清多少次我们重复着:”Same time, same place”的约定。与此同时,作为医疗队的我们,也极尽全力的给以Ms. Sandra各种帮助,医疗队的每一个成员都伸出援助的双手。当她的先生及她本人罹患疾病或不适时,我们主动给以诸多帮助及慰籍,使她深受感动,她多次谈到,我们即是她的家人。当她的先生去世时,第一时间想到要通知的也是医疗队。在她最困难的时刻,我们陪伴在旁,给她支持,给她关心及安慰。也时常请她参加队里的及队友间的活动,使她倍感家庭的温暖,亲人般的关怀!长时间的友谊及情感的互动渐渐转化成家人的亲情,以至于每周六中午的午餐礼仪发生了质的变化:起初,Ms. Sandra还时不时纠正我们喝汤不应该将碗端起,就在嘴边大口饮入,且不应出声,餐桌上应该用什么样的餐巾纸?餐桌上一些问题如何处理等等,后来,则豪气地补充一句:“当然,这些是说在社交场合。如果你在家里,想怎样做那是你的自由!”而且也时不时经不住美味的汤的诱惑,端起碗,大口饮入!然后略有懊悔之色,我们则及时加一句:“这里就是你家,想怎样做是你的自由!”说完,大家相视哈哈大笑!

       时间飞逝,Ms. Sandra在先生去世后多次谈起的要回开普敦老家的时间进入了倒计时。她也频频提及在博茨瓦纳四十三年,1984年到弗朗西,1987年五月就开始了与中国医疗队长达二十九年的友谊,如此的难得,话语间流露出留恋及珍惜之情:医疗队是她在弗朗西唯一的家人!但是,此时此刻,她必须回到开普敦。在等待期间,Ms. Sandra细心地给每个人准备了礼物,逐一介绍每件礼物的由来;大家也自觉地增加了与Ms. Sandra相聚的时间,邀请Ms. Sandra多次参加队里的聚会,Ms. Sandra也有心学会了讲一些中国话及包饺子!

       2016年5月4日,这是个难忘的日子。Ms. Sandra带着大家的祝愿远离弗朗西,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我们依依惜别,相约:各自保重!期盼在桌山脚下再次相聚的一天!


(本文作者为第14批援博医疗队驻仰加奎转诊医院分队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