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志成城抗时疫 | 2003年,上海都做了什么
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
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又一次全民抗疫之际
让我们回顾一下
2003年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2003年春,一场突如其来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英文缩写“SARS”),席卷了包括上海在内的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上海人民在中央和市政府强有力的领导之下,紧急行动,团结合作,不畏艰险,守望相助,全面开展防治“非典”的各项工作。
2002年12月,中国南方某些城市开始出现“非典”病例。2003年1月,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始警惕监视疫情对上海可能产生的影响。也就是说,在疫情未到来时,上海就做起了充分的准备,这对疫情控制起到了重要作用。
2月11日,春节刚过,市卫生局向市政府正式书面报告《关于近期广东省部分地区发生“非典型肺炎”的情况》,正式拉开上海防治“非典”战役的序幕。
法规先行 打牢基础
面对大规模疫情,上海是有前车之鉴的。
1988年1月,上海发生全市性甲型肝炎流行。短时间内病人骤增,自1月30日至2月14日,每天发病数超过1万例。为此,市委、市政府动员全市各方面力量,采取禁食毛蚶、隔离消毒、治疗等一系列紧急防治措施,至3月中旬,甲肝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大部分病人康复。从那时起,上海就开始重视突发传染病疫情的防控,并逐步建立了传染病的防控应急预警机制。
2003年,国内“非典”疫情出现后,上海市委、市政府紧急组织专家研究编制“非典”的防治预案和工作指南。市人大、市政府启动紧急立法程序,针对“非典”疫情的不同阶段,制定并印发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通告,这些文件涉及预防控制、科学防治、消毒管理、降低影响、社会保障等方方面面,为防治“非典”战役取得阶段性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
4月2日,市政府下发《关于做好本市非典型肺炎预防和控制的通知》,明确相应的应急办法。
4月14日,市政府下发《关于本市严格预防通过交通工具传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通知》,明确由铁路、交通、民航等部门在车站、码头客运站、候机楼等旅客集散场所设立“非典”病人和疑似病人的医学留验站,在各类交通工具上储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和消毒物品,对“非典”严重地区来沪的火车、客车、飞机上的旅客以及货运车驾驶员、随车人员,实行个人健康信息登记制度;由有关部门继续对入境的飞机、船舶实行零报告制度。
4月16日,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上海市预防和控制非典型肺炎工作预案(试行)》,把疫情分为A、B、C、D4个级别。
4月23日,市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的通告》,明确对进入上海的乘客实行测量体温和填写健康申报表制度,严格对公共交通工具和公共场所进行消毒,严格限制举办大型活动,严格控制外出开会、旅游、考察活动。
4月30日,市政府发布《上海市公共场所及设施预防性消毒管理若干规定》。
5月8日,市政府发布《关于对从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地区返沪人员实行医学观察、来沪人员实行健康检测的通告》。
与防范“非典”相关的基层宣传活动在上海大街小巷铺开
图片摄影 | 杨建正
5月14日,市人大通过《关于控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传播的决定》,授权市政府根据防治“非典”疫情需要,可以采取必要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包括对特定人员、区域、场所、单位等采取医学观察、隔离以及其它应急处理措施。
随着防治“非典”取得阶段性胜利,上海社会经济生活逐步恢复正常。6月25日,市政府发布《关于本市防治“非典”工作进入常态有效管理的通告》。
此外,为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资源保护,预防和控制疫病传播,切实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7月下旬,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农林局、市工商局《关于本市严禁非法猎捕和经营利用野生动物的意见》。
从上至下 落实到位
4月7日,市政府第一次工作会议部署防治“非典”工作,并召开新闻发布会,要求各级政府将防范“非典”作为当前的重点工作。会议要求把各项防范措施落实到位,力求把“非典”对上海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在市委、市政府召集下,上海成立了35个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各区县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每天分析各种情况,协调组织全市的防范工作,制订严密的应对预案,以确保上海的安全和稳定。
同时,由14名临床呼吸科、传染病、流行病学领域的著名专家参加的防治专家委员会成立。此外,全市建立起一整套疾病监测网络和反应机制,110个医疗机构被确定为“非典”监测点,并确定市传染病医院、市肺科医院等4家医院为“非典”病人集中收治医院,专门的急救车辆全天候待命。一旦发现可疑病例,将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隔离诊治,防止疾病的传播。
在抗疫第一线的上海卫生系统全面部署开展防治“非典”工作。市卫生局紧紧围绕防治“非典”的10个关键环节,落实防治“非典”的各项措施。
➀注重信息收集与分析。拨出专门资金、选派相关专业人员,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医学会以及市卫生局防病领导小组内,分别设立3个国内外信息收集、分析点,及时掌握并研究疫情发展的动态与趋势。
➁强化预警,有效提高疫情监测的敏感性与及时性。全市505家医疗机构严格执行疫情每日“全报告”“零报告”和紧急报告制度,各基层组织和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动参与交通口岸的监测,指派26835名社区防“非典”监督员对从疫区来沪及返沪人员86.63万人次,实施严密的医学观察和健康检测。
➂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7870名流行病学调查人员开展“非典”病人流行病学调查工作4090次,调查接触者32373人次,对可能受到感染的人员采取隔离措施并加以管理,有效地控制疫情传播、蔓延。
➃全力做好医疗救治,在全市范围构建由4家定点医疗机构、89家设有隔离留观室的医疗机构和331家发热门诊组成的医疗救治网络,组建市级临床专家会诊组与咨询组,综合运用中医药及心理治疗等手段,有效地控制“非典”疫情的发展。
➄严格医院消毒隔离措施和医务人员个人防护,防止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➅加大卫生监督执法检查力度。各级卫生监督部门按照《传染病防治法》、《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开展12次专项监督检查,范围涉及疾病监测报告、发热门诊、定点医疗机构设置、公共场所卫生措施等方面。
➆注重专家咨询和实验室研究。召集并组织11次专家咨询会,提供决策支持与讨论制定“非典”诊断标准和技术方案,同时还发挥优势学科的带头作用,积极有效地开展“非典”的科研攻关。
➇及时发布信息,在“上海卫生”网站设立“非典”防治专栏,权威发布上海市“非典”防治信息1000余条,市民访问量达200多万人次。同时注重通过媒体发布信息,配合并召开新闻发布会9次,增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
⑨加强健康教育工作和爱国卫生工作,市健康教育所开通预防“非典”的健康咨询热线,全天候的双语咨询服务共计26万余人次。全市发放各类宣传资料2164万份,组织389.7万名市民参加爱国卫生整治活动,组建242个“社区公益卫生保洁服务社”开展公共场所预防性消毒300多平方公里。
⑩强化督查评估。市、区卫生局组建防病督查评估队伍,对基层单位工作进行反复督促,确保“非典”防治工作做细、做实。
上海街头的抗击“非典”大幅宣传标语
各司其职 全力应对
除医卫系统之外,“非典”期间,上海各行各业严防死守、全线预警,积极主动采取防范和控制措施,确保广大市民健康,确保社会安定,确保各项工作秩序正常。
奋战在抗“非典”第一线的上海医务工作者
图片摄影 | 孙广滨
铁路局:10项措施,全面防范。4月22日,上海铁路局制订并落实防范“非典”10项措施,主要包括:在安徽、江苏、浙江、福建省会所在地及上海地区火车站设立防治“非典”的指挥中心和临时隔离室;对该局开往疫情较重地区的列车做到终到消毒和折返消毒,并按要求备足口罩、温度计、隔离服等应急处理防护用品。
从4月20日起,对从北京、广州进沪的列车,实行到沪旅客个人健康信息登记制度,严防“非典”通过铁路传播;全局一等以上客运站设立咨询台,放置各种宣传资料,为旅客提供有关“非典”的咨询服务等。同时,上海铁路局在所属各趟旅客列车上都配备了随车的卫生专业人员,以备紧急情况能及时处理。
铁路上海站对来往旅客进行体温检测
图片摄影 | 楼定和
城市交通管理局:严密部署,防范“非典”。4月22日,市城市交通管理局要求所属单位做好宣传、消毒和乘客的登记工作,现场配备好留验室、医务人员和应急车辆。在芷新不夜城客运站,候车大厅电子显示屏上宣传防范“非典”的预防知识。
靠检票口一侧的墙边,摆放着一排脸盆,里面盛放的是消毒水,供旅客洗手。站场里,工作人员给到站的车喷洒消毒液。每辆车到站后或发车前都要进行全方位消毒,消毒后的车被贴上“本车已消毒”的标签。恒丰路客运站二楼设有留验室供疑似人员使用,房间里配备有医务人员,随时接受旅客咨询。
口岸:测量体温,填写申报。抗击“非典”期间,上海口岸“非典”检疫实施“二表一测”(车辆登记表、乘客登记表、体温检测)。凡抵达上海的飞机在着陆前,所有乘客和机组人员都必须如实填写健康申报表,并测量体温;对发热人员,做好记录。飞机着陆后,由机组人员统一收齐健康申报表,交给规定的工作人员。
凡来自有“非典”病例发生地区的火车、船舶等交通工具在进站、进港前,所有乘客和乘务人员都必须如实填写健康申报表,并测量体温;对发热人员,做好记录。在到站后,由乘务人员统一收齐,交给规定的工作人员。
在上海各公路道口设置检疫站,要求来自有“非典”病例发生地区的长途客货车及其它车辆的人员,填写健康申报表,并测量体温;对发热人员,做好记录。在机场、道口、码头、车站均设置留验站,对经检测发现有发热、咳嗽等“非典”疑似症状的乘客,予以就地留验观察,并及时报告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上海各高速公路道口对过往车辆及人员进行严密监测
图片摄影 | 杨建正
访问上海港的英国皇家海军“利物浦号”驱逐舰也“入乡随俗”,每日对舰员实施体温检测
图片摄影 | 王杰
教育系统:全面覆盖,严禁出入。抗击“非典”期间,市教育党委、市教委成立市教育系统预防“非典”工作领导小组。紧急拨出1120万元给各高校作为防治“非典”专项资金,各中小学也投入280万元用于为教师和学生准备的口罩、体温计和常用药品、消毒用品。市疾病控制中心的专家对市内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医保教师进行有关卫生、防病技能培训。
市教委还向外国驻沪总领事馆通报防治“非典”进展情况,介绍外籍教师、外国留学生在沪近况。与此同时,各校严格控制外来人员随意进入校园,停止举办大型集会,各高校停止接待各类旅游团组、外省市单位的参观考察,经过努力,上海各学校的外教聘请、教学秩序基本未受影响,各校师生情绪稳定,教育教学情况正常。
公安机关:8万余人,投入战役。4月上海出现“非典”疫情后,全市公安机关先后投入警力8万余人次,协助设立医学观察点(处)333个、隔离区(处)45个,隔离观察人员5002人;排查有关场所(处)29518家、外来人员281万余人,其中排查出疑似病例17人,隔离2531人;检查入沪车辆2750284辆,其中从发生“非典”病例较多地区来沪的432914辆;发现、处置发热病人94人,有效控制“非典”疫情的扩散。
及时妥善处置25起因设立医学观察所采取隔离控制措施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查破与“非典”防治有关的违法犯罪案件61起,查处涉案人员68人;查处利用互联网、手机短信进行造谣惑众等案件12起、12人。
市文明办:发动群众,志愿“抗非”。市文明办请画家绘制《勤洗手》《勤通风》等8幅宣传画,从4月22日起,陆续在报刊媒体刊出。同时,紧急印制25万套宣传画免费发至全市各街道社区、居民小区和基层单位张贴。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联手,加急制作内容为“不随地吐痰”“打喷嚏要避人”等动画公益广告宣传片,从4月底开始在各电视频道滚动播出,强化市民的防病意识和文明意识。和市健康教育中心合作编写的《防范非典市民手册》共印刷100万册,在几天内发到全市大多数家庭。
在4月25日开展的“迎五一·防‘非典’”活动中,全市19个区县2万多个单位、50多万名志愿者走街穿巷,深入社区,开展防治“非典”宣传、进行环境整治和对公共场所的消毒等义务劳动。
在沪的外籍人士也加入志愿者行列,参与公交消毒工作
图片摄影 | 纪海鹰
上海图书馆对外借书库加强消毒工作
图片摄影 | 杨泰伟
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医用口罩,紧急生产。上海市政府于4月20日召开紧急会议,要求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每天生产20万只医用口罩,紧急调运北京,共抗“非典”。通过协调集团下各厂,在极短时间内就形成生产口罩的循环链。从4月25日,海螺七宝衬衫厂首批生产3万只医用口罩供上市销售,到5月25日针织二十一厂最后一批医用口罩送达上海医药股份公司,历时1个月。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共开出织机998台,生产纱布498万米,生产出医用口罩828万只,其中直供市政府调拨北京557.5万只。
市药监局:医疗器械,快速审批。为攻克“非典”的诊断、治疗、预防药品和医疗器械审批,建立快速通道并采取三项措施:(1)提前深入科研部门,了解情况,沟通信息,进行科学指导;(2)新药资料随到随审,快速递送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3)保持与国家局的热线联系,按照“程序不减少,给予加快;标准不降低,帮助提高”的原则,以工作认真、审核严格、质量可靠的信誉,获得国家局的快速批准。同时还制定了核准捐赠防治“非典”药品的工作细则,共核准捐赠药品30个品种61个批次,抽样检验20个批次,捐赠药品的价值956万元。
农工党:专家热线,消除恐慌。4月23日,农工党上海市委向全体农工党员发出《坚守岗位,忠于职责,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充分发挥党派优势,为所有人的健康和社会安宁而努力》倡议,5月12日,农工党上海市委防“非典”热线电话62189861、62674321正式开通。来自复旦大学、第二医科大学、市卫生局所属各大医院的专家、教授每天下午2时开始守候在电话机前义务值班,宣传科学知识,解答疑难问题,消除群众盲目恐慌心理。短时间内,先后有380多人次来电咨询,值班的专家、教授们还根据归纳分析中发现的问题,撰写成对策和建议,提请相关部门重视。
邮政部门:全年消毒,绿色通道。4~6月,上海邮政构筑起了一条可放心的“绿色通道”。邮政部门加强对营业场所和投递部门、邮件内部处理场所、火车邮厢、邮运车辆、邮政信箱、信筒以及进出口各类邮件的消毒;承担全市《健康申报表》收、投任务;编印、发送50万份“上海邮政防治‘非典’邮送公益广告”;在300处邮政服务网点安装便民洗手池;在560处营业网点设置中英文对照的消毒“告示牌”;受理防治“非典”爱心捐款370笔,计28.39万元;向奋战在抗“非典”一线的医护人员捐赠总计33.06万元的抗击“非典”邮品和报刊订阅单。
对邮政包裹进行消毒
图片摄影 | 沙如根
市经委:8条政策,扶植企业。5月9日,市经委颁布8条政策,扶植企业抗击“非典”,保持工业经济的发展势头。这些政策包括:专项设立3亿元转制资金贷款和担保贷款额度,扶持生产、出口和盈利大户;对影响大、增长快、需求急的企业提供特殊的融资服务,提供生产流动资金和贷款的合理展期;集中办公,缩短重点、急需用户对于机电设备、钢材、成品油、轮胎等产品进口的审批、办证周期,保证进口原料、设备及时投入生产等。与此同时,市经委还为走出国门的企业提供“非常之时”的国际市场咨询,并协调有关部门缩短出国审批周期。
建筑业:7项措施,防范“非典”。4月22日,市建筑业部署7项防范“非典”措施,编织起防止“非典”蔓延的安全网。这些措施包括:建立市、区(县)、企业防范“非典”的三级网络,落实各级责任人;完善工地日报制度;加强工地防治“非典”的教育宣传;控制工地人员,做好体检工作,外来人员进出工地实行登记制;做好工地消毒防范;规定工地巡查每天不少于2次;启动预警机制等。
出租汽车行业:客流下降,实行补贴。出租汽车行业受“非典”影响后,客流明显下降,业务量锐减。3月,单车日均营业收入为724元,到5月1~20日,仅为489元,已基本接近事先预测480元的底线,部分小企业已跌进430元。市政府按照“同舟共济,共挑重担”原则,制定帮助行业克服困难的若干政策。政府、企业共投入6800万元用于补贴驾驶员经营损失,其中,出租汽车企业投入5100万元,政府政策扶持投入1700万元。市区出租汽车企业,按照企业规模,大型企业对驾驶员人均补贴幅度一般在850~1100元;中型企业为675~1050元;小型企业为700~1300元。郊区区域性出租汽车除嘉定、松江区业绩较好不予补贴外,其它郊区出租汽车企业共投入47万余元,确保驾驶员月均收入达到1200元。
科技攻关 医技保障
防治“非典”期间,上海成立了“非典”专家委员会,注重专家咨询和实验室研究,多次组织专家咨询会,就疫情监测、趋势预测、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方案论证、诊断标准的确立,医疗救治方案的改进等重要的关键问题进行讨论,为防治“非典”提供决策支持与技术保障。同时,组织有关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医疗机构开展科研,发挥优势学科的带头作用,积极有效地开展“非典”的攻关,一批科研项目取得重大进展或取得重大成果。
4月底,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制出可在1~2秒时间内完成快速、有效检测出高体温人员的红外测温仪样机,为防控SARS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这种非接触式红外测温仪利用物体的不同温度而产生不同强度红外辐射的物理特性,采用高灵敏度的红外探测器,以及红外光学、高集成信息处理等技术,能够快速、准确、非接触地测量物体表面的红外辐射并通过红外定标得到物体表面的温度。
上海厂家加紧生产抗“非典”药物
图片摄影 | 纪海鹰
在两个多月时间里,上海药物所科研人员率先表达3种SARS病毒重要蛋白,首次发现SARS病毒感染人体细胞的一种可能途径。根据这一途径设计具有显著抗SARS病毒活性的化合物,获得SARS病毒3CL蛋白酶抑制剂。
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的“医学图像远程诊断、会诊及医学多媒体管理系统研究”项目,主要是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对健康科学领域的各种临床医学多媒体诊断、治疗信息进行采集、传送、使用、处理和管理。该项研究成果被应用于华东医院、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心血管研究所等多家单位,为其临床、教学和科研提供影像服务和支持,并临床应用于对SARS患者的远程诊断,取得积极效果。
5月5日,第二军医大学附属3所医院的63名医疗人员赴北京支援抗“非典”最前线
图片摄影 | 张啸江
上海一所收治“非典”患者的医院内,病人和医护人员都信心满满
图片摄影 | 夏吉荣
上海有关高校利用科技优势,启动一批专项科技攻关课题。复旦大学SARS防治和研究攻关课题组由校长王生洪挂帅,开展病原学及生物学特性研究、SARS的流行病学研究等七大研究攻关项目。同时紧急启动三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P3实验室)与二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P2实验室)建设项目,为病原生物学和流行病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关键技术平台。上海交通大学出资1000万元,设立“抗击‘非典’科技基金”,建立48小时抗击“非典”科研项目的申报、评审、立项快速反应机制。第二军医大学投入60万元专项启动经费,主要围绕“非典”病毒的作用机制和多种疫苗的研制等开展研究。
守望相助 加油鼓劲
除了积极有效地落实防控措施,宣传系统集中的、大规模的宣传教育活动,也强化了上海人民的防范意识。
在疫情最严峻的时候,市健康教育部门作了抽样调查,市民对“非典”的知晓率超过97%,对“非典”防治知识准确掌握的达88%,对政府能控制“非典”充满信心的比例达92.5%。
各新闻单位,在抗击“非典”斗争中,开展大量积极有效的舆论宣传工作。上海抗“非典”指挥部新闻组及时启动外宣应急机制,组织、协调、指导全市抗“非典”外宣工作。其间共举行13次政府专题新闻发布会和通气会,及时向中外媒体发布上海抗击“非典”的权威信息;先后5次组织中外记者专题采访活动,对上海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和WHO来沪专家组等进行集中采访,引导境外媒体进行客观报道。
“非典”疫情发展期间,上海国际汽车展在严密防控措施到位的前提下照常举行。各式口罩成为“亮点”,也体现出一种积极乐观的精神
图片摄影 | 赵梁
上视财经频道利用CNBC全球电视网向世界传递上海抗击“非典”动态信息近70条,上海卫视向CNN提供的19条新闻被滚动播放,东方网开设的防治“非典”专题上载信息3300多篇,英文《上海日报》刊登相关稿件500多篇,并帮助上海卫生网站实现双语化。同时,新闻组及时澄清《时代》周刊等媒体的不实报道,维护上海良好国际形象。
上海市文联利用各协会优势,发扬文艺界的传统,积极组织全市文艺界人士用实际行动声援抗击“非典”第一线的“白衣战士”。先后举办两次上海文艺界向一线抗击“非典”白衣战士捐赠仪式,在社会上引起较好反响。
各出版印刷发行单位团结协作,用最快的速度推出一批“非典”防治出版物。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第一时间编纂《上海抗击非典实录》,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会同上海市健康教育所迅速组织专家编写,将内容新、科学知识翔实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最新预防手册》一书,及时送往防范“非典”的第一线。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编纂的《上海抗击非典实录》
图片摄影 | 石梦洁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通宵加班编辑《非典防治手册》(中小学读本),新华书店紧急征订,科教社出6套菲林,分别安排市印十厂等8家印刷厂连夜印刷,新华书店上海发行所仓库24小时值班,对印刷厂送来的书随送随收。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依法防治非典基本知识手册》首印50万册,赠送全市各区县街道居(村)民委员会。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专家教你防“非典”》一书的全部销售收入10万元,捐献给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设立的抗“非典”专项基金。上海新华发行集团所属东方发行代理公司还组织外省市货源,把防范“非典”的书籍及时送到人民群众手中。
防“非典”宣传资料发放到社区
图片摄影 | 楼定和
5月11日,上视体育频道和上海卫视共同联机直播《超G明星、超G爱心——抗击“非典”互动访谈直播节目》,共有35000多人参与节目,共募得抗“非典”捐款捐物约合人民币416万元,全部收入转捐中国红十字会,用于提高医护人员的防护和支持“非典”防治的科研工作。
2003年,“非典”疫情肆虐之时,常住人口最多(1700万)的上海市,共救治“非典”病人8例,治愈出院6例;且病例都为散发状态,未出现大规模聚集性爆发。从4月4日确诊第1例病人,到6月10日第8例“非典”病人治愈出院,无1例医务人员感染。
我们一定会战胜病魔
图片摄影 | 王杰
那一年,上到政府机构,下至基层每位市民,面对疫情反应迅速,措施积极有效。
17年过去,我们相信,面对疫情,上海可以做得更好!
守望相助,共克时艰。
武汉加油,上海加油,中国加油 !
END
图文资料主要来源:
《上海年鉴2004》《上海抗击非典实录》
《上海通志》《上海市人民政府志》
《上海各界抗击“非典”纪实摄影图片展作品集》
“申知沪志”小组 诚意奉献
如需转载 烦请标明出处
点击右下角在看,方志上海更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