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近期的一篇文章,可谓是捅了中国民众对俄罗斯民族主义的马蜂窝。该篇报道的标题为《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燃放烟花庆祝祖国保卫者日》。文章的内容倒是非常简单,除配了一个时长32秒的视频外,文字内容称,“2月23日曾是前苏联的建军节,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将这一节日改为祖国保卫者日,俄罗斯远东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燃放烟花,以此来庆祝2023年的祖国保卫者日。”报道中这个“符拉迪沃斯托克”的称呼,让无数中国网友愤怒不已,因为它揭开了晚清末年中国对旧沙俄屈辱的伤疤。有网友痛心疾首地说道:新华社啊新华社,连这个网名“上帝之鹰”的大V都尚且知道羞耻啊……这个网名“上帝之鹰”的大V,是所谓“冈本六君子”之一。至于这其中包含了怎样的烂梗,各位若不知晓可以去百度上查一查,老丁在此就不占用篇幅进行赘述了。
海参崴等中国领土是在1860年签署的《北京条约》中割让给沙皇俄国的,沙皇俄国是近代史上侵占中国土地最多的国家。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今天在黑龙江黑河市,还有一个瑷珲历史陈列馆,里面展示着当年沙俄侵占江东六十四屯的惨烈场景,那段历史永远留在了中国人的记忆中。远的不说,在老丁上中学学地理的20多年前,教材的地图上就把这座城市的名字标注为“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据说俄方曾希望中方把海参崴这几个字拿掉,中方没有同意。可能有人会问,随着近年来中俄关系的发展升级,是不是现在已不再要求把符拉迪沃斯托克括弧备注海参崴了?那可实在是太扯犊子了!就在今年2月14日,自然资源部发布《关于印发<公开地图内容表示规范>的通知》。在已审议通过的《公开地图内容表示规范》中,明确规定除了汉语拼音版地图和外文版地图,包括符拉迪沃斯托克在内的八个地名,都应当加括注表示。这八个地名,基本都与晚清末年对沙俄的屈辱历史相关。看来新华社是没有好好领会《公开地图内容表示规范》了。作为国内最高级别的喉舌媒体之一,在报道中不加括注地直接道出“符拉迪沃斯托克”,会给外界一种认可了那段屈辱历史的感觉,这是众多国人万万不可接受的。有人可能会对老丁说,历史毕竟是镜子不是绳子,既然已成了国家间的既成事实,何不多往前看看呢?
诚然,如果过分纠结于历史,将可能失去当下和未来。但问题在于,即我们当下并未要求俄罗斯归还,甚至连要求俄罗斯政府为此道歉也没有,后者竟还时不时拿它出来“炫耀”,挑动这根敏感的神经。
2020年7月2日,俄罗斯驻华大使馆微博发布消息,纪念符拉迪沃斯托克建城160周年。博文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历史始于1860年,当时俄罗斯在这里建立了一个军事港口,称为“符拉迪沃斯托克”,意思为“统治东方”。19世纪末,符拉迪沃斯托克已发展成为一个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是俄罗斯海军在太平洋上的主要基地。
且不说这个让中国人倍感屈辱的“统治东方”的意思了,就说这个“160周年”的含义:1860年签订的中俄北京条约,将包括海参崴在内的乌苏里江以东地域割让给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驻华大使馆这条颇具挑衅意味的微博,在当时引发了中国民间的巨大反弹。连当时还没退休的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都说,他反对俄罗斯使馆发这个微博,这是基本态度。在老胡看来,俄罗斯使馆在中国社交媒体上这样写不是对中国公众尊重的一种表现,而这种表现与该使馆增进中俄两国民间友好的使命之一不相符合。说起来,这些年俄罗斯有关方面做的损害中国人民感情的事,其实并不鲜见。
写至此,老丁想到了这两天看到的一则微博,一名网友表示,曾几何时,吉林省拥有我国最长海岸线……他还为此配上了一个心碎的表情。
不止于此了,让中国的领土形状由“秋海棠”变成“大雄鸡”,也是拜北方的这位邻居所赐。一首老歌《梦驼铃》,抒发这其中无限的苍凉与惆怅。哪怕是到了如今的21世纪,在开打已逾一周年的俄乌战争里,俄罗斯继续彰显着他们对他国领土最原始的觊觎与欲望。即便老丁一再觉得历史是镜子不是绳子,也觉得站在如今国家利益至上的角度上,中国不应与美西方起舞去制裁俄罗斯,但老丁着实是不懂,为何国内目前会有为数不少的有着拳拳拥俄爱俄之心的“精俄”人士呢?比如近日某俄媒报道的这群中国年轻人,说着“全心全意支持俄罗斯”、“不能不从心底里支持俄罗斯今天的战争”、“患难见真情”等浮夸谄媚之语,热衷“cosplay”俄军“小绿人”迷彩,手举俄罗斯国旗。尤其是在上述引发巨大争议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建城160周年纪念日”的博文下方,居然有超过11.6万的国人为它点赞!
老丁想说,这些人,究竟是怎么了?欢迎大家留言探讨。
(欢迎关注老丁另一公号“故园北望路漫漫”,长期联络不走丢)
本公众号微信群已开通,欲加入者可在后台留言,或添加微信715683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