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指挥在这里,钢琴家也在这里,贝多芬在哪里?”丨施纳贝尔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

2016-11-21 nolix 古典音乐放映厅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i0150txnct8富特文格勒指挥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结尾


贝多芬在哪里?


钢琴家施纳贝尔(Artur Schnabel,1882年4月17日—1951年8月15日)与洛杉矶乐队一起排练贝多芬的协奏曲他不喜欢指挥的速度忍不住边弹边用另一只手指挥起来指挥富特文格勒(Wilhelm Furtwängler,1886年1月25日—1954年11月30日)发现了板着脸指着自己说:“嘿,指挥在这里。”钢琴家耸耸肩膀说:“我知道指挥在这里钢琴家也在这里可是贝多芬在哪里?”

施纳贝尔在这里

Artur Schnabel演奏贝多芬《“月光”奏鸣曲》


神一样的存在丨施纳贝尔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

nolix撰文

 

“反复听施纳贝尔,简直能听出点Free-Jazz-Style来。”这是我听完施纳贝尔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后想说的话。这是很久没听的东西了。但是我还是忍不住想一下子听完。一个最简单的比喻:人们都承认在贝多芬奏鸣曲上肯普夫与巴克豪斯的高度。如果说肯普夫是在拿一把锋利的手术刀裁剪书籍,巴克豪斯是用榔头和锥子在凿出一尊大理石像,那么施纳贝尔就在抡着大斧头砍树。四个字:大开大合。 在不熟悉他的听者眼里,他的贝多芬奏鸣曲太不拘法度了,连菲舍尔比起来都略显朴素正经。但是一旦您习惯了他那收收合合,就不得不承认,他是肯普夫和巴克豪斯之外,另一个领域的神灵。

我想,这一点我很早就知道了。在读书的时候,我还不认识几个钢琴家,所以一向拿巴赫的唱片作为新认识钢琴家的试金石。尽管巴克豪斯的一夫当关让我无比崇拜,但他在Orfeo公司录制的巴赫听得我神经紧张,一点儿放松的余地都没有。而肯普夫的DG画廊中的演绎素洁得让人难以相信,简直到了洁癖和禁欲的地步。也许这个说法不合适,但我一点都不觉得这是好的巴赫。而施纳贝尔的表现就让人陡然一震。且听一听绿色封面的参考系列吧,那个是自由自在,美轮美奂的巴赫,仿佛天使在碧绿的原野上方歌唱。可以说从那一刻起,我才真正意识到过去错过了一个多么伟大的演绎者,更确切地说是钢琴上的歌唱家。


这点上施纳贝尔和克莱斯勒有着共通性。他们都将琴作为歌喉的一部分。随心所欲,即兴而至,不求匠心。克莱斯勒常常在别人快的时候慢下来,别人慢的时候却反而快。施纳贝尔也是如此。若您阁下想要在慢板沉思一下,体味一下幽情;或是在结束处等待惯例的轰鸣。那施纳贝尔是不会给你机会的。因为他指下的贝奏的作者,不是贝多芬,而是施纳贝尔自己;他的Rubato(自由节拍)不给你空间玩小资,却能构建起一个绚烂的想象力世界。每句话都是他的风格。没有抄袭,没人能抄袭得了。


若您要听严肃和力度(当然他不是不会这些, 即兴拈来的咆哮和弦很容易就把我吓唬住了),可以听听比他晚几年的所罗门。所罗门在Testament的录音也是我最推荐别人的单声道贝多芬奏鸣曲。理性的深邃思索,淋漓尽致的强弱对比,坚硬的触键,恰到好处的冥想(吉列尔斯的冥想显然是从头至尾,没有停过,这让笔者甚为困惑,但他冷酷如石的音色后面,暴风雨奏鸣曲的潜台词依旧汹涌),还有仿佛溯源般的节奏控制,一切施纳贝尔似乎都已忽略的东西,在所罗门那里都能找到。要知道,他们毕竟还算同一代人。至于施纳贝尔,我是永远不会推荐给不熟悉的朋友的的,只有哪天听众自己想到,或许贝多芬不是这个样子呢?或许钢琴能发出另一种声响呢?那种纯粹自由的,无拘无束,像钢琴自己发出的声响呢?

欢迎关注以下古典音乐公众号

西方音乐评论

古典音乐歌单


每晚古典音乐会

古典音乐放映厅

每晚一张音乐CD

期待您加入自由分享的古典音乐交流微信群

与我们一起聆听音乐,请联系微信17098908309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公众号的推荐阅读书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