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21巴赫生日快乐丨BBC纪录片激情一生丨音乐的奉献丨四键盘协奏曲

2016-03-20 古典音乐放映厅




“巴赫的音乐会陪伴人一生,永远不离不弃:在人最脆弱的时候抚慰心灵,在人最低谷的时候激发勇气,在人最痛苦的时候宣泄悲愤,在人最困惑时鼓舞人心。我无数次随着音乐手舞足蹈,随着音乐放声而歌,随着音乐痛苦流涕,随着音乐紧紧的闭上我的眼睛,深深吸一口气,然后进入与现实隔断的另一个世界,一个完美的世界”——题记


巴赫

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3.21-1750.7.28


人物生平

1685
巴赫生于今日德国埃森納赫的音乐世家

1693
在埃森納赫城拉丁语学校担任学校合唱团团员

1695
父母亲病故,依附兄长克里斯朵夫并学习管风琴、羽管键琴

1707
与玛利亚·芭芭拉结婚

1708
在魏玛担任管风琴师

1717
担任科滕宫廷的乐队指挥

1720
妻子玛利亚去世,与巴赫共孕育7子

1721
与女高音歌手安娜·玛格达蕾娜·魏肯结婚

1727
发表《马太受难曲》

1747
前往柏林,被腓特烈大帝侍为宫廷上宾

1750
两度眼科手术后失明。7月28日,心脏病发,逝世于莱比锡


BBC纪录片《巴赫:激情一生》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l01852p6t22&width=500&height=375&auto=0

加德纳爵士指挥

英国巴洛克独奏家合奏团 & 蒙特威尔第合唱团

莱比锡托玛斯教堂合唱团

大键琴:库普曼、蒂妮·玛托特、雅克·路希耶、乔安娜·麦克格雷格

参与本集制作的音乐家:

指挥家 加德纳(John Eliot Gardiner)

钢琴家 席夫(Andras Schiff)

大键琴演奏家兼管风琴家:库普曼(Ton Koopman)


本片主持人约翰·艾略特·加德纳爵士,是研究和指挥演奏巴洛克音乐的世界级权威,是“古乐运动”的领军人物之一,一生获奖无数。他创建和指挥的英国巴洛克独奏家乐团,被誉为世界上最好的古乐演奏团体。在加德纳爵士的领导下,该乐团致力于用乐曲初现年代的乐器和演奏法,来还原乐曲的原始风貌。换句话说,经过加德纳爵士及其乐团的努力,我们所听到的乐曲,可能就是巴赫当年听到的那种样子。加德纳爵士是学者型的音乐家,每指挥演奏一部作品,必先对作曲家及其时代,以及该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作深入研究,并对乐谱的版本详加考证。发行唱片时,也将相应的研究论文发表在唱片的说明书上。因此他及他指挥的乐团录制的唱片,常被爱乐者视为珍宝。加德纳在对巴赫的研究和诠释方面有极深的造诣,因此是担任巴赫纪录片主持人的不二人选。




约翰·艾略特·加德纳生于1943年4月20日英国多赛特,他首先到剑桥的国王学院学习历史和阿拉伯学,并得到硕士学位。他获得了奖学金,到巴黎在伟大的女指挥家娜蒂娅·宝兰歌下学习两年。1964年他与志同道合的音乐家和演奏家组成了蒙台威尔第合唱团,他们以演奏古乐为主,直到巴赫和亨德尔都有涉猎,两年后,他们在伦敦Wigmore大厅第一次登台演出。他还在1967年埃里大教堂蒙台威尔第四百寿辰上演奏了由加德纳自己改变修订的马丽亚晚祷,演出大获成功,这使得加德纳更有勇气向这个方向迈步。这支声乐队1968年有了其他器乐队,他们共同成为了加德纳在这个领域称霸的乐器。十年不到乐团的成员重新组成另一支乐团英国巴洛克独奏家乐团,目前世界上最好的古乐器演奏团体,1977年在茵斯布鲁克的古乐音乐节上他们做了首次演出,曲目是亨德尔的《Acis und Galatea》。该曲目的录音1978年被英国的留声机杂志评为"最佳古乐录音"。1990年加德纳成立革命与浪漫乐团,该乐团以演奏较近代的作品为主。




加德纳不但指挥宗教音乐和交响乐。1969年他作客英格兰国家歌剧院献演魔笛。1973年他在柯文特花园上演格鲁克的“依菲根尼在陶里德”。1979年他在美国登陆,指挥了达拉斯交响乐团。在1989年蒙台威尔第合唱团成立25周年之际,他率团巡演蒙台威尔第的“Vespro della Beata Vergine”。1990年他带领蒙台威尔第合唱团和英国巴洛克独奏家乐团做客萨尔斯堡音乐节,上演“奥菲欧”系列(分别由蒙台威尔第和格鲁克作曲),还有小夜曲专场。1995年他在萨尔斯堡音乐节上指挥了维也纳爱乐乐团。1997年由加德纳组织的舒曼音乐节分别在伦敦的巴比肯中心和巴黎的音乐城举行。在2000巴赫年加德纳在欧洲14国超过60所教堂里指挥了巴赫所有传世的康塔塔,凭这一巨大的工程,他获得了2005年莱比锡颁发的巴赫奖牌。



作者:约翰·艾略特·加德纳(John Eliot Gardiner)


简介:约翰·艾略特加德纳爵士在巴赫的画像熏陶中成长,使他如此着迷,每年,他几乎指挥所有巴赫的大型合唱曲,高达200多首。在这里,他解释讲述了一个稀松普通的人何以创作出如此非凡的音乐。


自他与英国巴洛克独奏家乐团的在阿奇夫第一个录音“Acis und Galatea”后,他们不断录制获奖唱片: 蒙台威尔第的“Vespro della Beata Vergine”, “奥菲欧“,普赛尔“精灵皇后“, 巴赫的“圣诞清唱剧“, “马太受难曲“和海顿的“四季“。另外他有一个大型的录音计划,莫扎特歌剧: “依多美尼奥”, “狄多的仁慈”, “后宫诱逃“, “女人心“, “费加罗的婚礼“, “唐乔奥凡尼“ 和“魔笛“。他和革命与浪漫乐团录制完成了贝多芬的“庄严弥撒“,贝多芬交响曲全集,歌剧“利奥诺拉“, 和罗伯特·列文合作演奏的贝多芬钢琴协奏曲全集,(以1998年第三,四号协奏曲表演为标志结束,还有舒曼交响曲全集(1998). 除此之外2003年他还完成了海顿弥撒的录制工作。加德纳为许多管弦乐团,歌剧院和音乐节所邀请。1980年到1983年任温哥华乐团首席指挥。接下的四年成为里昂歌剧院音乐指导(1991-94),其间他还组建了地方管弦乐团,该管弦乐团被认为是法国最出色的管弦乐团之一。1981到1990年间他任哥廷根亨德尔音乐节指导,期间他录有大量实况演出,场场精彩。1991年他出任北德广播交响乐团首席指挥三年。加德纳还是爱乐乐团,克利夫兰乐团,音乐厅会堂乐团和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客席指挥。



巴赫 《音乐的奉献》BWV1079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s01860i63uj&width=500&height=375&auto=0


J.S.巴赫的《音乐的奉献》 BWV1079,作于1747年。1747年巴赫到柏林看望他的爱子卡尔•菲利普•艾曼纽•巴赫(Carl Philip Emanuel Bach),当时柏林的腓德烈大帝请他到宫中献艺,他根据腓德烈大帝所给主题,即兴创作演奏寻求曲(Ricercare,略长的赋格),使大帝赞叹不已。从柏林回莱比锡后,巴赫根据腓德烈大帝所给主题作成一套作品,献给大帝,他自己亲笔作了献词。




据说巴赫到了圣苏西宫后,腓特烈大帝向巴赫展示了刚刚引进的吉尔博曼钢琴(SILBERMANN)。 宫廷音乐会上腓特烈大帝给了巴赫一个音乐主题,希望老巴赫能够当场即兴对其来一个三声部的赋格变奏。当时的报告写道:“陛下听说巴赫已经到达,立刻亲自下令允许巴赫入宫。巴赫一到,便立即在钢琴前坐下来,弹奏一首赋格曲的主题,事前毫无演练。不仅使大帝十分满意,在场众人也无不瞠目结舌。巴赫本人觉得这首曲子的主题非常美丽,于是打算将来写成一首赋格曲,以供出版。”回到莱比锡后,巴赫重新对大帝的主题进行变奏创作,将整个曲子按两首赋格曲(RICERCARE), 四乐章三重奏鸣曲和十首加农(CANON)的构成完成了整个曲子。巴赫在献词上所署名的时间正好是7月7日。



巴赫的父亲和爷爷都是乐师。爷爷死得早,他从小就在父亲的细心指导下学习音乐。然而,不幸的是,在他九岁时,母亲就去世了;次年,父亲又去世了,十岁的巴赫只得离开家乡,来到奥德罗夫城,同大哥一起生活。




 巴赫的大哥是教堂的乐师。他对巴赫弹琴要求非常严格,因而,巴赫的进步很快。他渐渐地已不满足大哥布置的作业,想找一些著名作曲家的作品来练习了。谁知,大哥是一个非常自私的人,常常留有一手。巴赫发现大哥有个书柜,里面装着许多珍贵的乐谱,其中有一本《当代名家乐曲集》。他想把这本渴望已久的乐谱抄下来,可是,却遭到了大哥的怒斥和拒绝。



一天,大哥出门了。巴赫练完琴,又站在书柜旁,抽出那本乐谱,看了又看。但是,又怕大哥回来训斥,只得依依不舍地把乐谱放回原处。晚上,夜深人静时,巴赫悄悄起床,轻手轻脚地摸到书柜前,从柜门缝里慢慢抽出那本乐谱。然后,蹑手蹑脚地走了出去,趁大哥熟睡之机,借着屋外明亮的月光,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抄了起来……整整六个月过去了,乐谱终于抄完了。巴赫如获珍宝,爱不释手。 一次,趁大哥不在家,巴赫兴高采烈地翻开新抄的乐谱,在琴上弹了起来。谁知,大哥突然推门而进,发现了巴赫偷弹抄来的乐谱,便一把抢了过来,恼羞成怒地又是一顿训斥,然后,当面把乐谱撕毁。大哥如此不理解自己,巴赫懊丧极了。但他并不气馁,从此更加坚定了学好音乐的信心。



17位大师《巴赫四键盘协奏曲》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j0144zd4o5b&width=500&height=375&auto=0


远在德国的巴赫对维瓦尔第一直都非常钦佩。早在魏玛时期,巴赫到达莱比锡居住后不久,约在1730-1733年间,他的创作中就改编过维瓦尔第的几部协奏曲。其中,维瓦尔第的《b小调第10号为四把小提琴与大提琴而作的协奏曲》,就被巴赫改编为《a小调为四架大键琴而作的协奏曲》(Concerto for four harpsichords in a minor, BWV 1065)。经巴赫改编之后的《a小调协奏曲》(BWV 1065)保留了原曲整体清晰透明与细节丰富多彩之间的良好平衡,增加了奕奕生机与灵动的表情。遵循原曲,巴赫的改编并没有使用复杂的对位,而是通过几位演奏家合作下一系列的和弦来表现他所谓的“完美和谐”。在今天人们更多的是关注巴赫,实际上维瓦尔第清纯甜美的意大利风格对巴赫音乐风格的形成有不小的影响。因此,结构相对比较简单的原作《b小调协奏曲》(RV 580),更充满着巴洛克的质朴与自然,至今仍然是无可替代的。



古典音乐群招新,欢迎联系微信17974761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