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纪念98年前的五四运动而作:谈两个观点和一点随想

文/liuyang 近现代史论 2018-11-02


       

           很久前,看了彭明先生写的五四运动史,就想写一篇文章来纪念下五四。当时准备在自己的公众号专栏里发表一系列关于五四的感想,但是只是做了两三天,说故事,组织语言就已经让我觉得力不从心了,也许写学术文章不适合我,写点随感,杂文,小品文还是可以的。那么简单根据我所知道了解的来说说吧。

首先说下,五四运动为什么能够为人们所认同和熟知,并且每年都会特殊的纪念。如果是单从五四运动的规模和行动来看,那么在这之后的几十年里,九一八事变后学生南京要求抗日,激动的殴打了外交部长王正廷,一二九运动时学生反对晋察冀政务委员会的成立而进行的抗争,抗战胜利后北平因沈崇而起的抗美军暴行的行为都比这个规模大。而为何五四如何定性之高呢,难道只是因为毛泽东1939年5月1日为延安出版的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写的纪念五四运动二十周年的文章中所对其的高度评价么?不仅仅是如此吧,更多的应该是五四的时代以及五四后时代的思想以及其引起的争论。

从个人角度看,说五四时期工人阶级崛起,从产业工人的当时的状况看,所称的产业工人的三大优点:和农民有天然联系,集聚在东南沿海大城市,受压迫最严重革命性最强,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同样是三大缺点:没有摆脱封建农民思想的愚昧和落后,力量较弱所以集中,压迫重而无力反抗。这么说来,其实工人阶级的势力并不是那么的强。 所以用崛起来说并不合适,至于说等上历史舞台倒是可以的。至少在这之中,工人是发挥了巨大的能量的。共产主义分子也是看中来了其巨大的能量,才有后续的组织工人的活动,但是工人的能力在那个时代毕竟是有限,即使是后来震惊世界的五卅运动导致的省港大罢工,也是在国民政府和苏联给与工人钱粮,许诺其不干活也可以生存也可以得到救济而取得的成绩,试想,不干活还给钱,谁不会干,所以省港工人才会坚持那么久,这是以一种代价换取的另一种抗争。现在却很多时候不谈支援的问题,谈也只是谈在声势和名义上支持,而不涉及到物质,以此来突出工人阶级的革命性,其实有些像现在的一些时髦的话,叫“忠诚只是因为背叛的筹码太低”。这里不是要说物质决定一切,虽然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观,只是希望历史事实表现的更明确一些。


谈完工人阶级再说五四。彭明先生的五四运动史对五四运动写得十分详细,从起发生到过程再到结果再到影响,十分细致,也就是也许几句话的五四,成了几十万字的五四。这其实还不全面。在《五四运动史》中光是对五四的发生的背景,就用了山东问题,复辟丑闻,社会现状,群众斗争文艺启蒙,十月革命,新旧论战这一系类的大背景来说起,最后才是巴黎外交失败,天安门运动兴,再到后来的持续影响。这么排序,我们就不得不先说明这样一个话题到底五四是指什么,是什么?

五四一般来说有两种之分,一种是大五四,一种是小五四。彭明先生说的便是大五四,也可以称之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间断线一般都是从辛亥革命起,除去封建制度变革外,在思想文化上进行变革,一直到三十年代,时间大约二十年左右。而一般我们所称的都是小五四,也就是从1919年巴黎和会失败。,五月四号天安门游行再到六三上海支持学生运动,工人阶级参与其中基本事件都是发生在1919年这一年之中。把五四和新文化明显分开的,大多数人还是从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所认知的。

说到五四,其实还想说的就是一本据说是标新立异的说,其实这是张鸣老师在书中自序所言,因为写五四的文章和书太多了,并且能够说在体量和内容上超过彭明和海外周纵策所撰的《五四运动史》也是不大可能了。所以张鸣老师另辟蹊径,采用了北洋裂变,以五四和北洋的关系来叙述,不过出发点是好的,我也是被这本书的题目所吸引了。但是看完之后,基本上都是以前读过知道的事情,并且并没有分析出北洋和五四的内在联系,其实我想看到的是从五四为何会在北洋这个时刻发生的深度解析,书中叙述的还是传统的镇压黑暗以及吴佩孚段祺瑞之间的直皖矛盾,再有多的就是对于五四时候发生的故事的描述,很多确实是从正规正史教材看不到的插曲,比如五四时期的细节抵制日货,花界的爱国运动等。不过作为入门的比起枯燥的的类正史的《五四运动史》,这本书半天就可以读完,还是适合当今的快速阅读的。

讲了这么多和正经五四不相干的,那么就开始讲相干的吧。具体的事件就不多说了,新文化的发生,五四的运动,烧楼啊,罢工啊,大家都熟悉。如果在想多了解点,那么就可以去查查谁是因为五四运动死的第一个人,五四运动中为何傅斯年先扛旗,后退出,其中学生内部发生了什么分歧,以及到底蔡元培的出走的“杀马者道旁儿”是怎么个意思等等,这些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查查资料。其实很想说的,还是一个很热点的问题,就是五四的深远影响。


先说这样一种观点,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其实就是大五四,以后就简称五四了。五四破坏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使中国开始走上不中不洋的路,很多中国本身最重要的礼义廉耻和人伦纲常被破坏,以至于后来的文革都有其影响的因素。这个话题很有一些支持者,但是也许他们把五四看的太重太大了,把性质看的太深了。五四是谁发起的,谁指挥的,毛主席说得好“陈独秀是五四的总司令”,那么就以陈独秀和李大钊为头目吧,起初是哪些人,学生知识分子,后来是工人,这些人在中国当时的比重有多大,很小很少。文人的阵地在报刊在舆论,工人的阵地在工厂,这些在当时都是不充分的发展,而最重要的其实还是广大的农民,为何即使再过十年,国民大革命以及后来的中共民主革命都以农民为重要力量,因为农民队伍的庞大。那么五四摧毁的是什么?是旧文化,旧文化长在哪里,根深蒂固的传统农民心中。而摧毁者一直都是在报刊发表言论,所及之处只是城市,所阅读了解之人也就只是那么一小部分的知识分子和上层人物,农民能看到报纸么?很少,他能知道现在上层知识分子讨论什么么?不知道。一群文人在讨论的事对他们有什么影响,就算文人们打破了头去争论是白话文好还是文言文好,农民根本就不识字,谁好都一样,所以五四新文化没有触碰到底层的人民大众,在当时十分有限,不像现在一有新闻一有指示,各大报纸,各大网络都争相报道,唯恐民众学习的不及时了解的不深入。

所以上述论点的主要意思是=五四的破坏在当时并没那么大。但是决不可小觑其作用,也许自相矛盾,但是还是要矛盾的去谈下一点。这也是很火的一点,就是五四的救亡和启蒙。


八九十年代有个很火的论题,是李泽厚先生提出来的叫作“救亡压倒启蒙”,说的是五四运动本来是有俩个性质的,一个是反对外来帝国主义,要求民族独立的救亡,一个是要推进民主科学,促进现代化的启蒙,后来呢。民族主义太高涨了,革命浪潮一阵高过一阵,民众的启蒙就没时间稿也就耽误和放弃来了。五四这个事也就算是没做完,民主和科学的精神没有传承下去,因而李泽厚先生又在90年代继续将这个理论深化,称要“告别革命”,称新文化运动中的自由民主倾向太激进,因此需要纠正,这在当时引发了很大的争论,其实在一定意义上,李先生的告别革命其实是对当时革命的一种否定态度,这种当时违背传统思路的说法自然会被群起而攻之。当时驳斥“救亡压倒启蒙”“告别革命”的文章那就不是一抓一大把了,而是车载斗量了。

回顾反思,这种言论后来又多了一顶帽子,并且近些年来越演越烈,其实都有些是乱扣帽子,随意定性的东西,很多人管这个问题叫“历史虚无主义”。这个其实很难辨别,并且每个人都有每个人不同的定性标准,所以一般我不瞎说,我就听听看看,也许会搬一些我认为我能接受的理论。

继续拿李先生的理论讲,其实我更信服另一种观点,就是告别革命是正确的,但是是分时间的,在八九十年代必须要告别革命,不能再去整五六十年代的运动,更不能说三四十年代的风潮。但是救亡压倒启蒙,也许就是李先生个人观点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其实就是革命为先的,如果不革命也许就没有以后的社会改革了,也正是没有启蒙的环境才要继续革命。所以说那个时候革命应该是对的,激进与否很大程度是当时的社会状态和领导人的个人性格决定,如果变革能解决的其实还是不革命的好。

到了现在,需要的是继续进行启蒙,把没上的课补回来,把民主科学弄进来。无论以前革命压倒启蒙也好,还是本身就应该革命也好,如今都是需要的改革,加强民主法治建设,这才是讨论的意义。

(《中国1921  剧照)

下面再来谈谈除了主流马列外的其他思潮。

五四之后,多种思潮泛滥,尽管只有马克思主义成为正统,其他尽皆淡去,但是那个时代的思想开放程度,对言论的控制以及集会结社的自由,却是使人神往的。

无论是什么主义,那些秉承主义的、潜心研究的,以自己的方式,坚持自认为正确的思想,为当时的国家社会寻找出路,并且至死不渝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他们也许是被马克思主义打败了,但是对于主义仍处于本心,尽管不乏投机之徒,以主义营生以博得眼球,但是在一线仍坚持信仰战斗之人。

不能因为成功了就多么贬低对手的错误,而应其中汲取正确的思想为我所用,尊重对手的成果,话语体系太强势太自我不适合多元的社会文化结构。

主义信仰不同于“鞋叫”,主义很多事不甘于为自己,而是为社会寻出路,“协教”则多为成仙成神,以自己的飞升为目标,岂不痛哉。

现阶段,中国所推行的改革,也可以说是改良主义,放弃了革命式的激烈,一步步的渐进式的推动中国发展。从当今借鉴意义的角度讲,五四运动后,出现了很多的思想流派。

比如,实用主义,也成为实验主义,美国杜威博士来华使之传播广泛,胡适先生又作为其忠实信徒大肆宣扬,本主义以效果决定一切 的看法,功利性很强,实用性也很强,但是过分的宣传了唯心思维和个人意志。而其他的如无政府主义,互助论,工读主义,新村主义等,又都不感冒,这里主要讲下罗素所讲的社会进化的类吉尔特社会主义以及张东荪等人以此根据中国社会实际情况而提出的某些主张。在当今社会仍有所裨益。


一点是社会主义的前景性,虽有但是必须经过资本主义阶段,当今之事,唯有大力发展实业,对于阶级,要缩短阶级分化,调和阶级矛盾,大力兴办教育。在当时的情况下,此种方法未必符合实际,从当下的话语体系下修饰是此必为马克思主义所战胜,这也是符合实际的。把时代改变一下,放在当今改革开放的大背景环境下,某些观点则有可取之处。与其说是错误,不如说起的过早了,用当时欧美的观点来指导未完全进入世界的中国,是早了。

反观中国的当下,需要的是为早产的社会主义补资本主义的课,从经济上树立资本主义的根基,再到社会主义的态势,再依据此完善改革政治。从唯物史观上讲,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新中国开国前三十年却是先从上层建筑圈固经济发展,以政治模式决定经济体制,强制迈进,并辅之以大量不合时宜的各类运动,结果是一团乱糟糟。所谓罔顾经济规律即是如此。

其实绕了很多,还是绕回来了。就是五四近百年了,五四后的今日该怎么继承五四的精神,怎么去把这个事做到实处。当今很多人都说五四运动的精神不在了,”巴士年代末”的涌动是最后的抗争,可是国家仍然每年都在纪念五四,纪念的是什么。

说五四,谈五四,可是五四到底是什么?都还没搞懂,每年就知道是青年节,每年都会有全国十大杰出青年,难道说五四只是要青年去追逐成功么?其实我也不是很懂,说的最多的还是那十六字:爱国 民主 进步 科学。


去年的一篇旧文,仅为应景,姑且观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