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1年2月9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抗日战争期间的十二大战区司令长官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以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了应对战争形势,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将国内所规划的军事部署区以国民革命军为主体划分为了几大战区,后来是战争形势的变化又在1938年、1939年、和1944年进行过三次规模比较大的调整,到了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全国共划分了十二个战区。

第一战区,辖陕甘宁及豫西,司令长官为胡宗南。

胡宗南

胡宗南,浙江宁波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号称“天子门生第一人”,是蒋介石最宠爱、最重要的将领,一生历任黄埔建军、东征、北伐、抗日、内战,官至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西安绥靖公署主任,手握几十万重兵,号称“西北王”,1950年兵败后逃往台湾,历任浙江省政府主席、总统府战略顾问等职,1955年授陆军二级上将,1962年去世后追赠陆军一级上将。

第二战区,辖山西等地,司令长官为阎锡山。

阎锡山

阎锡山,山西五台人,晋系军阀首领,陆军一级上将,光绪二十八年考上了山西武备学堂,次年被官费报送日本留学,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光绪三十一年加入同盟会,从此登上政治舞台,辛亥革命后被任命为山西都督,由此开始主管山西。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阎锡山受任为第二战区司令长官,表示拥护全面抗战,红军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便被编入了第二战区战斗序列。抗日战争后阎锡山以太原绥靖公署主任兼山西省政府主席的名义继续掌控着山西的军政大权,直到1949年4月解放军攻克太原才正式结束他对山西长达38年的统治。

第三战区,辖浙南、赣东、闽北,司令长官为顾祝同。

顾祝同

顾祝同,江苏涟水人,辛亥革命爆发后参加革命军,后入北洋陆军军官学校深造,并于1922年结识蒋介石,黄埔军校建成后,蒋介石任军校校长,顾祝同任军校教授部中校战术教官,1925年参加东征,任国民革命军师长,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任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并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新四军成立后便被编入了第三战区,抗战胜利后顾祝同调任徐州绥靖公署主任,同时升任国防部首任陆军总司令,战败后赴台,任国防部代部长,1954年晋升陆军一级上将,最终于1987年病逝。

第四战区为张发奎部,司令长官张发奎。

张发奎

张发奎,广东韶关人,1912年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加入同盟会,192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12师师长,次年参加北伐战争,因功升任第四军军长,抗战期间先后担任集团军总司令、第四战区司令长官,率部参加过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等战役,是中国著名的抗日名将,有“中国铁将军”的盛誉,1945年被授予陆军二级上将,1949年3月任中华民国陆军总司令,当年7月辞职去香港定居,直至1980年去世。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为刘峙。


刘峙,江西吉安人,陆军二级上将,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24年在黄埔军校总教官何应钦的介绍下担任战术教官,次年参加东征,因功升任教导团第一团上校团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二集团军司令,后调任第五战区司令,抗战结束后任郑州绥靖公署主任,战败后移居印度尼西亚,后到台湾,1971年病逝。

第六战区,辖鄂西、湘西,司令长官为陈诚,后由孙连仲代任。


陈诚,浙江青田人,陆军一级上将,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第二次东征时因功升任炮二营少校营长,黄埔军校建成后任炮兵科教官,抗战爆发后陈诚任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率部参加了淞沪会战,次年改任湖北省政府主席、武汉卫戍司令和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国民党内部称他是“蒋介石的替身”、“第二号人物”,抗战结束后任国防部参谋总长兼海军总司令,1948年陈诚被派往台湾主持政务,改编和整训由大陆迁往台湾的部队,先后被任命为台湾省主席兼台湾警备总司令,并两度被选为国民党副总裁、行政院院长,有小委员长之称。

第七战区,辖赣南、粤北,司令长官为余汉谋。

余汉谋,广东肇庆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36年授陆军中将,抗战爆发后于1939年底和1940年夏率部进行了两次粤北会战,彻底粉碎了日寇第一次进犯粤北的战略企图,赢得了广东军民自抗战以来的第一场大胜利,抗战结束后任第四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十二集团军总司令,后改任第七战区司令长官,1946年任衢州绥靖公署主任,授陆军二级上将,1948年任陆军总司令,1950年率部逃往台湾,1981年去世。

第八战区,辖陕甘宁青绥,司令长官为朱绍良。


朱绍良,祖籍江苏武进,毕业于南京陆军第四中学堂,后被选送日本振武学校,1910年加入同盟会,并于次年回国参加了武昌起义,后再赴日本留学,于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后回国,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师参谋长随军北伐,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率部参加淞沪会战,任中央军总司令兼第九集团军总司令,1939年任第八战区司令长官,次年兼任陕甘宁边区总司令,并指挥部队在绥西战役中重创日军,抗战胜利后任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重庆行辕主任,1949年1月任福州绥靖公署主任,当年8月去往台湾,后于1963年病逝,去世后追晋为陆军一级上将。

第九战区,辖赣西南,司令长官为薛岳。

薛岳,广东韶关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东征时任粤军第一师少将副官兼师参谋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第九战区司令长官等职,先后指挥了四次长沙会战,并自创天炉战法,该战法歼灭日军十万之众,有效阻止了日军的战略目的,因此薛岳被认为是“抗战中歼灭日军最多的中国将领”,时有抗日“战神”之称。1950年战败后的薛岳去往台湾,1952年被授予陆军一级上将,后于1998年去世,终年103岁。

第十战区,辖鄂豫皖边界,司令长官为李品仙。


李品仙,广西苍梧人,毕业于保定军校,毕业后跟随唐生智,并一路由排长升为军长,唐生智兵败后投靠桂系,在桂系中的排名也仅次于李宗仁和白崇禧。抗战爆发后,李品仙加上将衔被任命为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不久升任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仍兼第11集团军总司令,协助李宗仁、白崇禧进行徐州会战的战略部署,1944年被委任为第十战区司令长官,1949年逃往台湾,最终于1987年去世。

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为孙连仲。

孙连仲

孙连仲,河北雄县人,陆军二级上将,19岁即应征入伍,1914年到冯玉祥的第十六混成旅炮兵营任班长,深得冯玉祥赏识,是其十三太保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孙连仲被委任为第二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一军团司令,奉命参加了娘子关战役,1938年孙连仲率部参加了台儿庄战役,并取得了台儿庄大捷。抗战胜利后,孙连仲在陈诚的推荐下担任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兼河北省政府主席,1949年3月飞往台湾,后于1990年病逝。

第十二战区,司令长官为傅作义。

傅作义

傅作义,山西荣河人,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后入保定军校学习,1924年后任晋军第四旅第八团团长、第四师师长,1927年参加北伐战争,任第三集团军第五军团总指挥兼天津警备司令,1935年授陆军二级上将,抗战爆发后任第7集团军总司令、太原守备司令部司令,率部守卫太原,1937年十二月升任第二战区北路军总司令部上将总司令。1945年傅作义被任命为十二战区司令长官,1949年1月促成了北平的和平解放,建国后,任水利部部长长达二十二年之久,为新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后于1974年因病在北京逝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