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逆行的他,究竟想图啥?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
让我们将时钟拨回到4月1日。
就在上海抗疫最需要全国各地支援时,江苏迅速组建了500余人的支援队火速驰援上海。在江苏省人民医院支援的150人里,有一位非常特殊的逆行者。
他,叫杨刚,是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的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是民盟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支部的委员。
那他,究竟特殊在哪里呢?
他曾逆行武汉整整60天
2020年2月,作为江苏省人民医院驰援武汉重症医疗队的队员,他先后在武汉市第一医院和武汉金银潭医院参加抗疫整整60天,所在队伍获得中宣部“时代楷模”光荣称号,个人获得江苏省人社厅记功奖励。
回忆那段峥嵘岁月,他由衷地说——
第一,自愿投入抗疫战斗,是每个医务工作者光荣的职责和使命,更是每个中华儿女爱国爱家的表现。在疫情爆发时,我想:如果疫情不是在武汉,而是在我们的家乡,我们是否也一样期盼着同胞的援助?更何况武汉失守,湖北就失守,全国就受到波及!于是,我义无反顾地报名。其实我知道报名的同事很多,为了有机会参加,我还特意给书记和主任发了消息。
第二,日常医疗工作是本分,为医疗队做志愿者也是我的本分。刚来的时候,吃饭没有秩序,会增加风险,我主动提出建立志愿者队伍,维持就餐秩序和环境卫生;我还负责广播体操带领,还有全队的体温登记和考勤;平时医院有什么临时任务,比如拍照和填报表等,我都主动报名参与。我想这些事情都是需要热心肠的人来做的,从中我也体会到团队要获得成功,需要更多人的无私付出。
第三,关心患者才能更好地救治患者。新冠患者因为传染原因,因此都是非常孤单的,尤其不能跟家人在一起,甚至家人也染病甚至逝世。每次在舱里工作,我就喜欢跟病人聊天,让他们心情好很多,更加配合治疗。另外很多人的生活物品缺乏,特殊时期又无法购买,家人也不能及时送来,我们就主动把自己的物资赠送给患者。
第四,认识新冠,还是要从科研上下功夫。我们还承担了好几个科研项目,我自己也负责了一个心脏方面的课题,需要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
他平时就热心公益
兼任中国心脏联盟心脏病预防和康复专业委员会江苏联盟秘书长的他,2006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现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主修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后于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任住院医师和主治医师。
2013年在南京医科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研究方向主要是复杂心律失常导管消融治疗和房颤康复,同时也积极致力于再生心肌细胞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前研究。
他一直热心于患者管理,用病历加云病房平台管理8000余名消融术后患者。为了给术后患者科普心律失常疾病、消融手术以及术后康复等知识,他还在业余时间,做自己的公众号《杨刚爱心说》,患者反响热烈,觉得杨主任能利用业余时间主动提供后续服务,真是太热心啦!
他坚信只要白衣在身就必须救死扶伤
现在,上海奥密克戎疫情再次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
杨刚虽是新盟员,却是抗疫老兵,他凭借丰富的抗疫经验、过硬的专业技术,再次响应号召,白衣执甲,逆向而行!
当我问他为何二次逆行时,他由衷地说:“医生不论在何时何地,只要白衣在身,就必须救死扶伤!”
这又让我想到了他2020年的个人小结——
这次新冠肺炎传染性非常强,我一开始的确非常担心。记得我值第一个班紧张得一个晚上都不能睡觉。但真正进入病区,看到病人,我很快就进入了战斗状态,恐惧和担心减少了,也越来越敢于接触和安慰鼓励患者了。在刘院长提出成立危重病人突击小分队的时候,我第一时间就举手报名了。都说61床83岁老爷爷随时会走掉,陈书记带头认领了61床,我也跟着举手了。陈书记对我们说,能不能救得活我们不敢保证,但能够救多长时间完全看我们,一旦我们心里放弃了,那么病人就已经坠入悬崖了。
当我问他此刻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时,他说:“2020年抗疫经历已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收获。我一直觉得磨难是使人进步的最好动力。也衷心希望我们能尽快打赢这一仗,助力祖国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幸福安康!”
在抗疫前线,像杨刚医生这样的民盟盟员还有很多。有了他们大无畏的精神和默默的奉献,阴霾一定会散去!
你看,春暖花开就在眼前!
那么此刻,你知道二次逆行的杨刚究竟想图啥吗?
欢迎你在公众号底部留言!
供稿 | 民盟省委办公室 于永芳
编辑 | 凡海军
我在这里
等着你来
·长·按·关·注·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微信号 : jsmm1956
赐稿邮箱:jsmm18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