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线心声】盟员陈伟丨粒子之微 寸心之爱
吴江区政协委员,吴江区旅游服务中心主任
民盟吴江区委中学支部副主委陈伟
到基层磨砺,在一线成长。年轻干部只有在急难险重的一线经历过、体验过,才能常思百姓冷暖、厚植为民情怀、积累精神财富。当下,无数医护人员、党员干部、志愿者逆行而上,以点点萤火,汇聚同战疫情的灿烂星河。以下是盟员陈伟作为一名志愿者的“疫”线心声,一起来听~
粒子之微 寸心之爱
叶嘉莹先生的词阙《踏莎行》中有诗句“一世多艰,寸心如水”,凝练了先生的寸心之爱,弱德之美。此次在金家坝禾田村做志愿者,短暂的十天时间里,扮演了多重身份角色,核测协助员、生活保障员、物资配送员、家常贴心人,每种角色都很平凡但很珍贵。
从心有余悸 到安之若素
禾田是金家坝阳性病例所在村,当目睹所有入户门贴上了封条,紧锁了门窗,身处鸟无声息的村落时,所有同伴的心都是收紧的。当走过那几户被警戒线封闭的阳性病例的民房时,脚步都是沉重的。头两天,同事们都寡淡默言,直至第三天,才慢慢舒缓下来。
每个人的心性都会受一定量的苦炼,它既不会凭空消失,更不会无故产生。有时候从一个阶段转移至下一个阶段,有时候转化成另一种形式,但它的总量是不变的。倘若因为胆怯而畏缩,就会错过许多动人的故事。而正因为有了那些让人难以忘怀的动人故事,我们才能不断提炼出自我反省的人生珍贵。每个人成熟的心性都是从迫不得已中被打磨出来的,而能否成功突围,不是制敌,而是克已。当我们体悟到这一点时,就会安之若素。
从隔离扣门 到乡音识人
每天凌晨五点起床,六点半到达村部,九点半前完成四个自然村900余人的核酸检测任务,其中包括三个封控区600余位需要逐户上门的村民,每天下午为村民配送食品药品等各类生活物资。从核酸检测到后勤保障,需要做到“采、饭、菜、药”四保障。从完全陌生到熟悉再到一个手势的默契,我们成了村民的贴心人。
“来了?”“嗯,来了!”就这么简短的照面招呼,若不是熟人是绝不会这样的。就像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所记,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不是传达情意的惟一象征体系。乡下识人是听声音的,听脚步声,听说话声的。所以,大白防护服也挡不住乡音识人的乡土性。“弟弟,辛苦你们了。”我不知道为何这片村民管年轻男同志称呼“弟弟”,我们都来自农村,我们喜欢听这些入心的乡音。点位长是从酒店隔离点过来的,在与他的交流中,能感觉到城市隔离与农村隔离有着本质的区别。而这一点,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依旧给人以启示。
从防疫管控 到心念布施
封控区的管控措施极为严格,甚至苛刻。作为志愿者,我们始终站在了村民的一边,想着他们的饮食、作息、健康。太阳下的防护服像蒸笼一样,以往只能在电视上看到凹痕的脸,如今是这么近距离。即便这样,我们依然做到了颜施、言施、眼施,隔着防护服都能让村民感受到我们和颜的悦色、暖心的语言和善意的眼神。
“施”本身就是善意仁慈的代名词。袁了凡晚年迁居黎里,他的《了凡四训》尤以善心入训。或许是因为乡土的延续,这里民风淳朴,村子里不少老人要给我们送鸡蛋,说是鱼塘上散养鸡下的蛋。每到一户,他们总是将“谢谢你们”挂在嘴边。我们特别挂念几户隔离的独居老人和孤寡老人,东洋8号的90多岁的计仁宝奶奶,独自一人隔离在家,当她第一次看到我们时,眼泪都快出来了,走的时候还向我们微微鞠躬。那刻,我们的心是极其脆弱的,更是仁慈坚定的。就让粒子之微的我们,将这一片寸心之爱留在禾田吧。
点塔七层,不如暗处一灯。闪亮的党徽照亮了禾田漆黑的时刻,我们的行动和努力也为这个村子送去了曙光。每当下午空闲时,我都会站在村子西侧的河塘边,凝望着这座村子。若不是组织的召令,我们便无法与他们结缘。花有重开日,疫有终散时。当日后回忆起这段经历时,会不会连我们自己都会被感动到?
感谢点位长徐荣荣主任的悉心关怀,感谢村委吴永健书记的周全照顾,感谢禾田管控组所有的医务人员、后勤人员、保洁人员。特别感谢生活保障组的全体同事,他们是邹宏伟、吴建忠、张杰、陈剑超、唐学军、吴宇坤、许云林、张晨强、钱嘉音、蔡丽珺、刘方慧。
来源|吴江党建
编辑|凡海军
- END -
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