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索达吉堪布:你的身体也可以成为弘法神器!
即使有瑜伽士的证悟,也必须外行小乘别解脱戒的律仪,为慈悯于广大众生故。
是故谨慎不放逸,一切威仪当如法,佛陀亦依善威仪,调伏多数所化众。
所以,平时当谨慎而行,不放逸而为,一切行为如理如法,释迦佛陀当年也是依靠至善的威仪,调伏了许多有缘的众生。
众生的根界意乐有种种差别,调化的因缘和方式也应各个不同。如世尊足下智慧第一的舍利子,初始持外道行,在见到威仪第一的马胜比丘时生起信心而转入圣道。
又如,世尊曾托钵入城中乞食,那些种姓恶劣的娼妓屠夫等,为佛陀三十二相八十随好慑人的威仪而折服。
如今的有些大德,在亚洲荣获诺贝尔奖的众人聚会时,发表演讲,许多非佛教徒,因其威仪堂堂而对佛教生信。
因此,佛陀为我们制定了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其目的在于依此能使修行人身心调柔,寂静威严,同时使他人能见而生信。
有些身心放逸的人,会强词夺理辩解道:只要调伏了自心,外在的一切大可不必那么束缚。
然而末法时代的恶劣众生,福浅慧薄,大多数人只凭仪表的第一印象来妄断一个人的好坏。
所以许多大德经常在教化弟众时,再三地强调:即使有瑜伽士的证悟,也必须外行小乘别解脱戒的律仪,为慈悯于广大众生故。
确实,觉行圆满的佛陀,尚且善以威仪调化众生,何况如今的后学行人?
作为修行人来说,行走的威仪有具体要求。平时当具仪而行。出家人在众人中行走时,如果不注意,会丑态百出。
平时所见到的都是威仪具足十分令人生信的沙门,每个人应该学习这些道理并尽力如法行持。
目光仅视一木轭,步履适中缓慢行,行时如法极庄严,眷中犹如大象王。
行走时,目光只能向前看一木轭远,步伐不快不慢急缓适中,这样如法而行,犹如大象王一样稳重而极为庄严。
作为修行人来说,行走的威仪有具体要求,律藏《积集经》等经中有云:“目视前方一轭许,不应左顾与右盼,亦勿瞻前及顾后。”
《入行论》亦云:“吾终不应当,无义散漫望,决志当恒常,垂眼向下看。”平时当具仪而行,在特殊时才有开许。
出家人在众人中行走时,如果不注意,会丑态百出。有一次,去朝山,一个小沙弥一蹦三跳跑在前面。
回头高兴地喊叫后面的同行人,结果不小心,一脚踏空,下汤圆一样滚到山沟里,类似这样不顾威仪的跑跳都是不如法的。
在南传佛教国家,僧侣们每每都是手持钵盂,缓步去乞食,否则将会空饿肚皮,遭来讥嫌。
除了有虎豹豺狼威胁到生命时,才开许急行快跑,平时所见到的都是威仪具足十分令人生信的沙门。
同样,君主若是体恤民情出巡时,毫不顾及自己的行为而左摇右摆,或是坐无坐相、站无站相,肯定会为眷民暗地耻笑。
若是行走步履稳重,站时四平八稳,坐时端端正正,众人一见便能心生敬畏且被潜移默化。所以,每个人应该学习这些道理并尽力如法行持,整个人类就会十分文明!
佛陀为我们制定过,昼夜六时于四威仪中应恒时护持三门。在平时也不应东倒西歪,倚柱靠墙,背背相靠,左摇右晃。
无论世人还是僧人,只要稳如金山,举止文雅,便是人中的庄严。
垫上如如端直住,举止悠然而文雅,坐时犹如金山王,如是稳重极庄严。
安住在坐垫上时身体端直如如不动,言谈举止悠然而文雅,坐在何处也犹如金山王巍然自如,这样的稳重者,在众人眼目中是极为庄严的。
佛陀为我们制定过,昼夜六时于四威仪中应恒时护持三门。在平时也不应东倒西歪,倚柱靠墙,背背相靠,左摇右晃。
尤其是法会时间过长而显得疲倦,不愿端身正坐,此在百众学篇中明示为犯恶作罪。
有些大德,对这些学处善于身教,亲自作表率,平时亦是于僧众中一直端住,像雄狮坐在雪地上甚为威严,僧众们也是敬仰而随行。
同时,一个极为稳重的人,谈吐非凡,慢条斯理,举止落落大方,悠然自得,恰到好处,无形中流露出高贵儒雅的气质,见闻者不禁肃然起敬。
安坐时就同如如不动的金山王,一切时处,与安放的佛像无别,在人们的心目中,都把他视为大地上的庄严而钦佩随学。
同样,一个世间君主,他的行住坐都非常稳重,举止温文尔雅,给人一种可靠信赖感,世人也将他看作人中的庄严而敬佩爱戴。
所以,无论世人还是僧人,只要稳如金山,举止文雅,便是人中的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