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无论是首都新德里的政策制定者,还是经济中心孟买的商界精英,不管是在印度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的小镇,还是在印度南部的“印度硅谷”班加罗尔,“中国”都是一个茶余饭后的必谈话题。印度人喜欢讨论中国,除了对1962年那场中X印X边界战争耿耿于怀,还有他们对中国经济奇迹的羡慕和嫉妒。


然而在中国人们可能从来没有在乎过印度。1962年的中X印X战X争在印度家喻户晓,但在中国大部分老百姓很少了解甚至没怎么听说过这场战争。国人感觉印度是一个贫穷落后和人口众多的国家,对这个南亚邻国的印象大概还是停留在网络上充斥的一些印度游记和照片,人满为患的火车、公路上悠闲漫步的印度牛、高楼林立旁边的贫民窟和不可想象的贫富差距等。


图片版权


其实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人不在乎印度。这两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亚洲国家都是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建国,都拥有10亿数量级的人口负担,但是今天的中国几乎在所有发展指标中都已远远领先印度。2015年,根据世界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DP)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 per capita)依次是印度的5.25倍和4.94倍;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报告显示中国人平均比印度人多活9岁(人口预期寿命:中国 75岁 vs. 印度66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全球识字率列表也指出中国的识字率为96.4%,远高于印度的72.1%;据世界银行(World Bank)和中国的官方数据显示,中国的贫困人口率比印度低14.6% (中国 7.3% vs. 印度 21.9%)。


但是,如果中国以胜者自居,忽视印度将是大错特错。从宏观层面来讲,2015年印度的经济增长率超过中国0.6个百分点,已经正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虽然印度的经济规模仍为中国经济的五分之一,对全球经济的贡献尚不如中国,但是2014年的印度GDP已经达到了中国2004年的水平,将两国的差距粗略缩短到了10年内。


从长期来看,人口结构优势将支持印度的经济成长。与老龄化的中国相反,印度的人口结构仍然非常年轻,65%的印度人在35岁以下,联合国(UN)推算2025年的印度将比中国多1.1亿或47%的年轻人(年龄在15~29岁)。


图片版权


若印度总理穆迪的“印度制造(Make in India)”运动能够像中国一样成功发挥人口优势,充分激发潜力,中印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小,也会给中国企业特别是制造业提供莫大的机会。根据彭X博X社(Bloomberg)的报道,2014年印度制造业的人工成本约为中国的26%,这将能帮助劳动密集型的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国际竞争力。再者,在印度国民收入还不高的情况下,比起日德等发达国家制造的昂贵的高端产品,老百姓更重视价格,而这些恰恰是我国企业的优势。


中国沿海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和管理经验,能够提供印度市场最需要的物美价廉的大众商品,充分满足印度的市场需求。这个商业模式相对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更容易在印度复制。华为、小米、联想、还有近期的富士康都纷纷宣布进军印度,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中印市场类似,发展潜力巨大。


印度除了给中国提供廉价的生产要素外,也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金融危机后,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一蹶不振,消费市场疲软,中国企业必须开拓新的市场,摆脱对西方市场的依赖并分散风险,印度恰恰给中国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根据全球著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2011年的一份研究报告预测,印度的中产层现在为总人口的5%左右,这个比例会不断提高,按照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计算,到2020年印度中产层消费市场将为世界第三, 2030年将超过中国和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中产层消费市场,全球占比23% (中国为18%)。



除了经济,中国的国际战略也需要印度的合作。中印作为促进世界多极化的金砖五国(BRICS)成员国,无论是经济规模或是人口数量,也都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两国都有着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共同的很多利益,比如应对气候变化、世贸谈判等。


除此之外, 印度作为创始成员国身份加入中国领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必经之地和关键节点,同时中国对中东石油进口的海上航道也经过印度把持的印度洋。李克强总理首次外访首站选择印度也证明了中共中央对印度战略地位的认知和重视。


中国应正视印度。当我们质疑印度的未来时,我们只需看清大势(Big picture),回想一下中国80~90年代是如何在国内各种制度不健全、市场一片混乱、国外一片质疑声中走过来的。中国不能再忽视印度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