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家说丨侯莉敏:以大自然为尺度的教育,才能许儿童一个可持续的未来

星星点灯 人文幼学
2024-08-24

在疫情特殊时期,“共享自然”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当今社会,快速的经济发展带来物质财富的巨大增长和物质生活的改善,但也造成严峻的自然生态问题。野生动物引起的一系列病毒传染事件是在给人类敲响警钟——我们应如何与自然共享,与自然共处。

为了更加接近这个问题的答案,引发更多思考,育儿周刊星星点灯行动计划邀请广西师范大学侯莉敏教授,带来一场《与孩子共享自然——一场关乎生命的教育》的深情演讲,受到20多人的关注侯莉敏老师理性而富有温度的分享,让大家感动甚至流泪。老师们的反馈也我们看到,在特殊时期,谈论和思考这个特殊话题,富有意义且让人充满希望与力量。我们整理侯莉敏老师的演讲内容,分享给大家。


侯莉敏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



最近,加缪的《鼠疫》特别火,这本纪实文学描绘了上个世纪人类受到一场猝不及防的鼠疫时各种人的心理状态,加缪写道:“人类能在这场鼠疫和生活的赌博中,赢得的全部东西就是知识和记忆。”
确实,一场灾难能给人留下终生记忆,也可能教会我们很多知识。2020年伊始,我们所有人被猝不及防地带到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战役还没结束,疫情带来的沉痛和恐慌让我们无法呼吸。可是,我的脑海里从没停止这样的思考,那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的主题,而我们从未像今天那样去思考过。
一张很火的幼儿读物图片里描述果子狸时说,果子狸全身都是宝,它们的肉可以吃,是我国历史悠久的稀有“山珍”。这些以前看来没什么感觉的话,今天再来看是那么刺眼。我们的心似乎被撕裂,出版社也出来道歉说让这本书下架。几年前,曾有一个留学生问我,侯老师,为什么新华字典介绍动物时是如此解释的呢?我当时一愣,翻出新华字典来看:猪:一种家畜,体肥多肉,肉可吃,皮和鬃是工业原料,粪是很好的肥料。牛:力量很大,能耕田、拉车。肉和奶可吃。角、皮、骨可作器物。看到这样的解释,这些年我一直在想很多时候我们是不是把人放在生物链的中心位置,这些动物为我们所用,它就是有益的。对我们不友善,所以有害。角色扮演时很多小朋友喜欢演小兔子而不是大灰狼,因为大家觉得大灰狼坏。当我们用有益、有害去理解动物时,怎么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临近2020年,一则消息激起我们的关注:长江中的活化石、中国特有的长江白鲟,功能性灭绝了。白鲟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一亿年,但和人类相处几十年后,难逃灭绝的命运。我们不禁去问,怎么会灭绝?科学家说有很多的原因,比如它们是生活在人类最繁忙的河道上,受到干扰。另外近四十年,我们修建了很多大坝,导致他们很难找到适宜的生存环境。我曾看到新闻说几头白鲟想要游过大坝,然后过不去,最终撞得头破血流而死。一直以来,我们在跟自然相处时主要有两个思想,改造自然或顺应自然。大坝的兴起让白鲟没法生存下去,而围绕大坝,很多国家已经在展开讨论。据2010年《美国全国水坝名录》记载,美国共有大小水坝84134座,大家讨论水坝在拉动经济的同时也带来大量自然灾害,如海水倒流,水盐度提高,动植物遭到灭顶之灾等。在过去25年里,美国近900座水坝被拆。现如今,每年都有60座水坝被拆除。刚开始拆除时,有人不同意,因为大坝带来的便利、工作机会等是人们显而易见可以享受到的。但之后人们欣喜地发现,小时候看见过的一些鱼又出现了,河岸两边的植物茂密起来。人们意识到,当拆除大坝,还给自然一个原有的生态环境,我们可能跟自然处得更好。
其实这些年我们听到很多人谈论自然,其中“敬畏”“保护”是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保护自然的行列。可是随着自然保护的深入,我们深刻意识到能够被封闭起来的土地、让自然独处的保护区越来越少了,因为我们人口在增加、我们的活动能力在增强、我们不断地在吞噬动物的空间。在历史上,我们确实看到这样的一个真实现象,共存是很难的。当我们所谓的智人,拥有发达头脑的生物来了以后,其他动物是回避或者消失的。人来了以后其它动物的数量急剧下降。这给大家一个印象:人来了,自然中的其他动物就很难继续生存下去了。怎么办?自然属于我们也属于动植物社会生物学之父爱德华·威尔逊写过一本书叫《半个地球》,他说,“只有将半个地球交还给大自然,我们才能保护地球上众多的生命形式,拯救现存的力量,实现人类生存所需的稳定和发展。”半个地球?可能吗?不管怎样,在这样的背景下,寻找一种与自然共生的方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所有人不可回避的话题。特别是在我们遭遇新冠病毒的灾难之时,我们要去尽早反思,我们怎么和那些动物共生而不是互相伤害。

我觉得教育,当然也回避不了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当我们与孩子一起走进大自然,挖泥鳅、捉蛐蛐、网蝴蝶、掏鸟窝时,便也开始了生命的教育:如何看待生命,特别是如何看待生活周遭的这些弱小生命。可是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将自己置于万物中心,觉得我们掌握这些动物的生杀大权。但其实,自然界里的各种生命包括人类,应该建立一种平等关系与平衡性。这在环境保护者那里,是人类的使命与责任,但在教育者这里,则是一场关乎生命的教育。生命的教育从何开始?孩子天生对生物充满好奇,我们应该让孩子获得怎样的生命观?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两个故事。第一个是关于动物园的故事。2014年,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一个动物园准备枪决一个两岁的雄性长颈鹿。消息发出后,很多人感到不适、愤慨。动物园解释说园里这样的长颈鹿已经有7头,喂不活,所以要枪决并将其用来喂养其他动物。动物园每年会邀请大家来看,还会演示给中小学生,因为弱肉强食也是自然界里的一种规则,他们认为这是自然教育的一种。这件事引起大家长时间的讨论, 很多人说动物园带有原罪,我们为了看动物,看它的习性、长相,把动物圈起来,这是不是傲慢的人类把自己置于万物中心的一种观念和方式?第二个是关于流浪狗的故事。几年前我带一群园长去香港学习,一个香港幼儿园园长给我们分享说,他们幼儿园每年都会带大班孩子去外面游历,一次,刚到海边,有孩子听到船坞下传来狗叫声,发现一只狗被卡在船下,大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狗解救上来。之后怎么办?谁家的狗丢了?孩子们分组访问周边居民,没有发现谁家丢了狗。有孩子提议说我们来养它,但和老师、园长讨论后,发现幼儿园没有适合养狗的环境,孩子们打电话给爸爸妈妈,也都因为家里没有条件养狗而被拒绝。后来,大家打听到一个动物救助组织,把狗送了过去,动物救助组织说,只能让狗停留10天,如果10天内没找到新的主人,它可能会被注射而死。孩子们更着急了,不停地帮这只狗去找新的主人,好在最终有人肯收留。幼儿园对待这只狗的做法,让我们看到生命,大自然中任何生命,我们都应该尊重它们。此外,我们更看到的是,当我们在做孩子的生命教育时,不是说为了满足孩子就把狗收留在幼儿园,而最后这些狗可能面临的处境,我们也不知道。这也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

很多幼儿园都有饲养角,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觉得能在幼儿园里养小动物吗?一些幼儿园里,有的小动物、小鸟被关在笼子里,孩子们蹲在旁边观察它们的外形、看它们怎么生活。孩子们干得最多的还有喂这些动物吃食物。可是,大家有问过公鸡、问过鸟,它愿意被关吗?我曾听到一个动物爱好者的演讲,他说,每年中国的动物园里,都有一些动物因为我们喂食不当而生病甚至死去。其实,我并不反对幼儿园里养小动物,只是希望大家三思而后行,要养的话,至少应该保留三个条件:首先幼儿园的养殖园不是圈起某个小动物,而是给孩子传递出人们对生物及其栖息环境的极其虔诚的尊重态度。其次孩子们不是在养殖园观看动物干什么,而是让幼儿去学习生物的需求,并考虑如何满足这种需求。而且如果要想把动物带到园内、室内、笼子里,请创设一个尽可能接近自然的小生态环境,养殖时间也不宜过长。其实,大到宇宙小到个体,世界万物无不是以一个个相互依赖的生态链和生态圈而存在着、运动着,生态的平衡与和谐让整个世界充满祥和。自然界中所有生命是值得尊重的,是生而平等的。

但怎么才能让它们跟我们保持平等呢?这就需要我们去了解生物的多样性以及生活习性。对幼儿来说,他们本身对自然界的好奇心或者说他们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是其工作和游戏的重要的动力。当幼儿感到好奇,想了解世界时,他们会提出问题、探究事物,并会更仔细地观察周围的世界。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成人参与进去,和孩子一起共享自然,在此分享两个老师对待孩子好奇和探究愿望的案例。A老师带着孩子在户外活动。一个小组发现了一条蚯蚓,他们非常兴奋,把它拿到老师面前,问老师是否可以把蚯蚓带回班里。老师同意了,她帮孩子找来一个小纸盒子,用铲子铲了一点土放进纸盒,让孩子把蚯蚓放在盒子里的土中。一回到班里,老师立刻就把蚯蚓放进科学桌的一个新“家”里,然后邀请“蚯蚓的发现者们”去观察它。第二天,老师给孩子们读了一本名为《好饿的毛毛虫》的书,然后让孩子们将蚯蚓和书中的毛毛虫进行比较。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不同的孩子观察了蚯蚓,并和蚯蚓一起玩。孩子们的兴趣开始减退时,老师带领大家把蚯蚓放生了。B老师也就孩子对蚯蚓的兴趣做出了反应。她和孩子们一起观看蚯蚓,并询问他们是在哪里发现它的。第二天,她带着蚯蚓的发现者们和一部分对此感兴趣的孩子到发现蚯蚓的地方。 当孩子要求把蚯蚓带回班里时,她说:“把蚯蚓带到班里养一段时间的主意很不错,但你们首先需要计划一次观察活动。”老师和班里的孩子们一起讨论和思考:蚯蚓需要什么样的家?怎样为蚯蚓设计一个和户外一样的家呢? 几天后,在孩子们多次讨论了之后,他们在教室内为蚯蚓创设了一个生存环境,然后他们到外面找了一些蚯蚓回来。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中,孩子们很仔细地观察蚯蚓、测量蚯蚓的长度、画蚯蚓,并在集体活动中讨论自己的想法。他们探究和争论蚯蚓是如何移动的,蚯蚓吃什么东西。之后,因为孩子们不能确定是否能满足蚯蚓的所有需求,全班孩子一起出去,仔细地把蚯蚓放回到了当初发现蚯蚓的地点。

看完两个例子,大家有什么感觉?显然,B教师将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在对生物重要概念上:基本需求;外形特征;栖息环境;行为。她鼓励幼儿通过深入思考,幼儿的这些技能获得发展:仔细观察、描述所看到的东西、提出问题、调查、表征事物和想法、讨论等。在引导幼儿拟定计划把蚯蚓带入教室时,她对幼儿进行了以下指导: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认识到他们对带入教室的动物所担负的责任。我想这些如果我们探究清楚的话,某种意义上我们就有了尊重生命的从观念到行为上的方式。

而且从B教师那里我们也看到,当孩子在跟自然相处的时候,是需要成人陪伴的,也就是说成人与孩子一起走进大自然,对孩子探究自然、理解生命至关重要。生物学家卡森曾说过:“如果一个幼儿要维持他内在的好奇心,那么他至少需要一个成人与他分享,和他一起快乐地、兴奋地探究这个神秘的世界。”这段话不管是对于幼教工作者,还是爸爸妈妈,都很有启迪作用。


那自然在哪里?在此给大家推荐一本书,美国著名博物学家、自然教育家,克莱尔·沃克·莱斯利所著的《我的自然笔记》。书中,他告诉我们自然无处不在。“在我们居住的世界里,有各种各样的生物,它们生活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即使在城市的街道上,小小的植物也会从路边的石缝中长出来,而蚂蚁也似乎是无处不在的动物。我们要做自然的观察与探索者,观察我所生活的周遭世界,去理解自然是什么。四季的颜色、云朵的形状、枝头鸟儿的身姿、树的影子,泥土的颜色。我随身携带放大镜,笔记本,我每天观察,每天记录,每天回顾。当你留心周遭的生活,当你抬头看看天空,你就发现了自然,也因此被赋予了一颗对大自然无比敏锐的心灵。”幼儿园里有没有动植物?多极了对吧?一年中你有没有统计过有多少鸟类飞进来?我曾看到过一个幼儿园一排树全部斜着长,后来发现是幼儿园的两排房子中间正好有个穿堂风。当我们去观察周遭每棵树、每个小生命时,会发现大自然里种种生命都在吸引着你观察它。克莱尔在这本书里给了我们一些很好的方式,比如你可以观察身边的自然,在你居住的地方,你可以列一张生物名单,你看到过的或者你知道的都行;可以抬起头,看看天空,太阳、月亮、白云、风都是我们可以观察和记录的。大家可以在他的自然笔记基础上,做一做属于自己的自然笔记。在书里,克莱尔还记录了一个小学生为自然做的一首诗,他说:我听见树叶被风吹动,天空被太阳染成金色,我好想就在这里睡觉啊,可是妈妈不许。如果有这样一种灵动,有这样一种热爱,有这样一种沉静,我想我们都会成为自然之子,都会去热爱自然所有的生命。最后我给大家分享瓦茨拉夫·哈韦尔《生活在真理中》一段话:   

我们必须以自然为尺度,

我们必须以拥有智慧的谦卑为荣。

在大自然的边界之外,

存在着无尽的秘密。

我们该承认,总有一些生命的秩序,

远远超出我们的理解能力。

好在我们都是自然之子,我们跟自然同在。



编辑/鲁阳阳

设计/朱远海

主编/李晗


精彩回顾

幼小衔接丨为了实现毕业前的最大心愿,孩子们向园长妈妈提出申请……


主编探园丨四万分之一的小梦想:让农村娃也能活出未来


大家说丨丁海东:一个国家的凝聚力,从每个小孩爬过的树趟过的水钻过的洞开始


幼小衔接|暑假倒计时!快来get这10个有心意、可操作的毕业仪式!


特别策划丨5000多万儿童缺失的这一课,今天该补起来了



如果喜欢,欢迎“分享”、“赞”“在看”三连击哟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文幼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