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超云教授做客人文幼学
大暑已过,正是伏天,已是下半年。
从武汉封城,到全民宅家,到延迟开学,到有序复工,到开园准备,到分批次开园,到云端毕业典礼,再到现在……不知不觉间,距离新冠疫情的爆发已过去半年。国外疫情依然水深火热,但随着国内有力的防控,大家逐渐习惯于出入公众场合时佩戴口罩,抗疫成为常态化,该工作的工作,该上学的上学,该放假的放假,一切似乎步入正轨。生活正在继续,我们马不停蹄往前。往前是一种态度,但在疫情还未结束的当下,在如此重大的全球公共事件发生在你我身边的当下,我们对疫情的思考绝不应该停止。人生中的一切经历,都是有价值的,前提是我们去小结、去回顾、去发现问题、去改进成长。本期对话,鄢超云教授做客人文幼学,我们一起来聊聊疫情下的反思和启示。01/
对待儿童的态度
鄢老师您好,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您一直通过各种渠道发声,给学前教育人带来许多思考和方向。现在国内疫情已逐步稳定,大家的生活也基本回到正轨。您觉得我们在这个时刻来谈疫情,意义是什么?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很忙,忙着不停向前。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逐步稳定,眼下,疫情在国内被谈论的声音越来越小,大家忙着要去做别的事情。但我觉得我们应该有一些小结,有一些回顾,有一些反思,从教育角度,从学前教育角度。不要结束就结束了。不要完了就完了。中国古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并不是所有失败都是有效失败。也许在这次疫情中,我们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但如果我们加以反思加以改进,这样的经历对于我们来说就是有效的经历,是有意义的经历。2008年汶川地震后,我们参与了一些项目,其中有一个儿童友好家园的项目,连续做了4年,当时有许多感动,也有一些经验,但有点可惜的是,那个项目完了就完了,没再有后续。也就是从2008年汶川地震后,我开始更有意识地关注到重大公共事件发生时我们的儿童,他们的状态怎样,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帮助。我也关注到,很多有儿童视角的国家,每当国家面临一些重大事件时,都会有很多关注儿童的文章、也有很多关注儿童的项目。少年强则国强,一个国家对待儿童的态度,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未来。当幼儿的生活被类似新型冠状病毒、森林大火、地震这样的重大事件深刻影响,成人应该站在保护幼儿、教育幼儿的角度,为他们做点什么。我们要来反思,我们做了什么,还能怎么做得更好。
是的。汶川地震后,有很多志愿者去灾区给家庭或儿童做心理辅导,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吃饭,一起睡觉。但是可能一个月、三个月后,当孩子们与援助者建立亲密关系,开始信任对方、依赖对方,援助者却因为各种不得已的原因要离开了。后来的雅安地震,就有人提到这个问题,说好心者如果没有做好长期驻扎的准备,最好不要去添乱添堵。因为只有当我们真的看见儿童,真的看到他们的需要,才能真的给到支持,这不仅仅是在灾难中、疫情中,现实生活中的每一天都需要这样的儿童观、儿童视角。是的。近几年“儿童视角”逐渐成为热词,不仅是在学前教育中,它还被多领域广泛使用,如文学、建筑、社会学等领域。然而,很多人对儿童视角的理解往往是宽泛的、模糊的、个人性的。在我看来,儿童视角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成人的儿童视角,成人站在儿童的角度、极力理解儿童;一种是儿童自己的视角,是儿童自己的体验、感受。在从成人视角向儿童视角的转变过程中,成人会站在儿童的角度,会“代表”儿童。既然是代表,就有人代表得好,有人代表得并不太好。比如,虚构的儿童视角,装饰的儿童视角,过时的儿童视角,这些都是在“假装儿童”。这虽然也是一种进步,但我们不能在这个阶段停滞太久。如何让成人的儿童视角更接近儿童自己的视角呢?首先要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尊重他们的思想,尊重他们看待问题的方式,创造儿童友好社会。其次要极力理解儿童的视角,去观察儿童、解读儿童、与儿童对话、访谈儿童,开展教研来理解儿童的视角。我们还要创造机会让儿童表达、表现,接纳、采纳儿童的视角,让倾听儿童成为工作职责,在做决定的过程中重视儿童的观点。我们的办园理念、幼儿园环境、教育活动、家长工作、质量评价等,都可以更基于儿童自己的视角。有时候,当我们提到“儿童”时,是抽象的、笼统的儿童,而不是我们幼儿园的儿童、我们班的儿童。在这次疫情后,大家有没有去了解过自己幼儿园是否有这样的儿童:新冠肺炎病毒感染儿童,他们被隔离时有没有与亲人在一起?感染后发现、就医的过程是怎样的?家人有没有紧张、害怕、恐慌、绝望的情绪、言行,对他们有什么影响?家人感染(疑似、隔离)儿童,儿童与亲人在一起、不在一起?在哪里,家里、隔离点?亲人照料,他人照料或无人照料?在这个期间生病的儿童,不是新冠肺炎,而是感冒、流感或其它病,但孩子可能分不清楚,成人没有解释或没有完全消除顾虑。真正的心中有儿童,不应该只有笼统的儿童,还应该关注具体的儿童,一个一个,每个都不一样的儿童。
▲疫情后,孩子们独立取餐,幼儿园实践着防疫与教育的平衡02/
尤其要关注,儿童的社会情感发展
此次疫情,有一段时间我们所有人闭门不出,幼儿的生活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那段时间,您作为很重要的专业力量支持和参与了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儿童中心等推出的不少儿童宅家指南,如《疫情时期学前儿童家庭游戏指南》《早安宝贝》等,您个人也有很多围绕疫情的公益讲座、文章发布,有效地解决了当时的一些问题,给家长和儿童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和指导。在集体混乱和彷徨中,您是如何去考虑家庭与儿童需求的呢?或者,什么内容是各种需求中最重要,又或很容易忽视的需求呢?闭门不出的那段时期,幼儿的生活确实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疫情对他们的影响甚至比对成人还大。宅家那段时间,他们与小伙伴玩耍的机会没有了,户外活动被禁止。取而代之的是新闻里、大人口中种种与新型冠状病毒有关的信息,以及随之而来的焦虑与不安。在这样的时候,老师、家长必须积极作为才能有效应对。同样是闭门未出,大人的交往圈子还有手机,还可以跟朋友吐槽倾诉。而孩子的圈子几乎是彻底被隔绝了。所以我们在给大家提供一些支持性信息时,重点考虑网络上资源比较少然而又格外需要被关注到的0-3岁阶段的儿童;考虑了孩子被关在家里有可能心理受影响,于是推荐了许多心理适宜性游戏;考虑了宅家期间也应该保证孩子运动量,提供了各种易懂、易操作的室内运动;也考虑了湖北的小朋友,通过讲述故事,给他们带去支持和力量。诸如此类。在疫情期间,成人可以通过微信、电话和朋友云端联系,不至于那样孤独,儿童的社会情感需求也应该被看见、被支持。在全球,关注儿童的社会情感发展正在逐渐成为共识,但我们目前的现状却是智力和学业仍是许多家庭和学校关注的焦点,中小学生面临诸多社会情感发展的问题。关注儿童的社会情感发展,不仅是在疫情期间,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也需要更加重视。
是的。社会性交往、情绪情感的发展应该是孩童阶段非常重要的命题。当一个婴孩降生,他这个纯然自然的个体,就在慢慢向社会化发展。且,生命早期成人输入了多少社会化信息,孩子就受到非常大甚至是致命性的影响。比如我们曾知道某县级幼儿园当中,有一个转来的孩子,4、5岁的样子,老师很快发现他的语言能力超级滞后,简单的字词都很难发出,从不与人交流。后来家访才知,孩子爹妈每天早出晚归,没时间管娃。而平时负责带娃的保姆,竟然是个哑巴!可想而知,孩子在语言发展社会发展的黄金时期,完全被耽误了!现在,儿童身心疾病越来越普遍,如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症、或者是你们说的这种。学前教育是最重要的敏感期,包括规则的敏感期,社会文化的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一旦错过要再补回来付出的代价极大。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再强调孩子社会情感的发展的重要性。未来不可预测也没法想象,我们并不知道孩子会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但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他们能适应未来的能力,非认知技能就是这样能跨越时间的能力,孩子们需要更高的思维技能、情感能力、适应能力、终生学习的能力。目前,教师对幼儿阶段的社会情感发展的重要性、内容、目的、教育途径与方法等有一定认识,但并不全面深刻。还需要大家更多重视。一些幼儿园在实际操作中,更多偏向说教,但其实,社会情感教育完全可以贯穿到幼儿一日生活中,以孩子为中心,以孩子与周围事物之间的关系为载体,构建生命亲情课程、自我成长教育、环境教育课程、游戏体验课程、生活教育课程等等。
03/
教师、家长的能力建设
其实我很想谈谈,在延期开学的这段时间,很多幼儿园是非常值得赞赏。他们抓紧时间练内功,做教研,甚至有一些幼儿园的做法还很有拓展性。除了安全防疫等内容,还将目光锁定在家园联系这个版块。比如,教师与孩子,与家长之间有没有沟通、怎么沟通;比如,在正式复课之后,幼儿园如何在封闭式管理之下有效进行家园沟通;比如,如何帮助教师调整好状态,如何在防疫与教育中找到平衡……大家做什么,怎么做,呈现出来的都不一样。这直接反应的是园所的教育观、儿童观,考验的是我们对于教育的理解,考验的是教师的专业素养。我知道和看到的一些做得好的幼儿园,是将这段时间,当做教师、家长成长的契机,指向成人的能力建设。比如给家长推荐居家亲子活动时,尽量选择那种能帮助家长举一反三的活动,适当让家长形成能力,而不是坐等或照搬。比如开展复课后的教学活动,不一定非要围绕疫情或不围绕疫情,不一定非得是正式的一次活动,大家打开思路,和孩子见面、说话、坐在一起,都可以具有教育价值。这都是增强教师专业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机会。是的。疫情期间我们也曾采访重灾区中的武汉幼儿园。比如武汉神龙幼儿园在疫情下的做法就让人眼前一亮。他们在整体部署防控工作、应急工作之外,特别注重人文关怀。从园长、保教主任、教师,到保健医生、厨房阿姨、保安师傅等,所有人都分别进入各自的学习小组,读易经、运动、云上厨艺大比拼,还做了一个“100件环保小事”等等。非常时期,依然可以安住当下,珍惜平常,并还可做有益社会的事。越是特殊时刻,成人怎么做对孩子来说就越重要。儿童通过身边的成人认识和了解世界,在非常时期,成人看待和应对问题的态度就成了儿童学习的范本。如果成人是尽可能冷静平和地面对危机,用积极的态度看待问题,这种确定而安稳的感觉对孩子是至关重要的。这是一种言传身教的教育。在这次疫情中,教师要使出浑身解数,与孩子们开展线上互动,为延期开学备课、写方案,填各种表格,与家长沟通联系……他们的身心承担了很大压力,需要得到心理关怀与心理支持。
04/
让偶然变成有准备的标准动作
现在回过头看这半年以来的种种,可以说是众志成城,一呼万应,危机时刻愈加体现出国家体制的优势。我们知道在幼儿园里,安全预案是重要的一环。但疫情却是整个集体从未经历过的。这里面是否有需要去思考的地方呢?疫情一开始时,我相信大多数人的反应都是有些惊慌失措,我从老家回到城里闭关,后来又参与一些疫情期间的教育工作,这其中的偶然性是很大的,很多事情的推进也是各种偶然因素碰撞到一起而来。我有一个最大的感受是:希望能够把这些偶然变成有准备的标准动作。就像日本地震时,每个家庭都有的一个应急箱。教育工作者,是不是也可以有一套有准备的流程和制度,可以用来直接使用。当一些公共事件不可避免的发生时,我们的教育者一开始可以怎么做,过程中可以怎么做,后期可以怎么做,这些分阶段的动作如何能够制度化、标准化以及细致化。如果我们可以“以关注儿童权利、儿童保护”为核心,去建立或推动这样的标准和制度,我们公共社会事件发生后的儿童教育,也许会因此更加游刃有余,而不是惊慌失措。这个事情不只是幼儿园的事,还是教育行政、院校、机构、社区、媒体等集体的共业。
延伸阅读
重大社会事件发生时教育者的注意事项△做好教育者自身的心理建设 孩子是有极强感受力的,如果教育者是紧张的、担忧的、害怕的,都会不自觉传达到孩子那里。因此,教育者做好自身的心理建设是首要的,教育者需要首先淡定下来,不焦躁,充满能量,才可能用自己的积极情绪去带动孩子,让孩子感觉安全、放松。△儿童有知晓的权利 当一些重大安全事件或恶性事件发生时,出于保护孩子的动机,很多成人对孩子的态度是“避而不谈”。但其实,人本身是具有加工处理事件冲击的功能,也有自愈能力。孩子也许无法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但环境、氛围、态度、情绪、广播电视手机电脑等信息通过各感官通道汇入的感受,会无意识影响他们。如果成人一味回避,仍由孩子自行体会,可能会对其心理健康造成一定影响。△倾听孩子的感受 鼓励孩子说出心里的感受,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可以让孩子通过讲故事、绘画、做手工、戏剧表演等不同方式表达出来。学龄前儿童大多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会认为发生的任何事都和自己有关。譬如有的孩子可能会认为:“一定是我不够乖,所以才发生地震来惩罚我。”“如果我听妈妈的话,那个人就不会死了。”因此需要教育者和家人向孩子说明他们的感受是正常的,所发生的事情并不是他的错。△重视游戏的宣泄、补偿与自愈功能 在特殊时期或特殊时期之后的恢复时期,可以多让孩子玩各种各样的游戏。游戏既是儿童的天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疗愈作用。当一些重大社会事件发生后,孩子们可能情绪失控,烦躁、害怕、焦虑等,游戏就是孩子的语言,帮助他们宣泄内心困扰。幼儿可以通过游戏中重复性的行为和动作,来掌握和应对创伤性事件。
似乎,对儿童的关注已经足够多了。我们花了那么多时间、花了那么多钱在孩子的身上。但是,依然不够。儿童依然是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掌控的资源有限,他们的表达能力有限,他们健康成长的需要有时候没法被看见、听见。鄢超云老师说,如果成人不帮他们说话,就没人帮他们说话了。当大家不讲时,也许我们更需要再来讲一讲,想一想。于是我们一遍一遍地讲,喋喋不休地讲。他评价安吉的程学琴老师说,程老师是儿童派到成人世界来的代表,而且她代表得很好。
好的代表看见了儿童是学前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时时有儿童,处处有儿童,儿童在心中。
我们呼唤这样的代表,越来越多。
文字/鲁阳阳
图片/温笑寒
编辑/鲁阳阳
设计/朱远海
主编/李晗
如果喜欢,欢迎“赞”、“在看”、“分享”三连击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