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解读童心|班上出现“四大金刚”,老师用一学期和他们“过招”

人文幼学 人文幼学
2024-08-24



他又打碎杯子啦!”“升旗仪式的时候,他又到处乱跑了!”......班上总会有一两个孩子“上房揭瓦”的本领比孙悟空还大,蹦起来真是十万八千里。老师们遇到这样的孩子真要“抠脑壳”。

2-4岁的幼儿进入了第一个叛逆期。有一些特别的孩子走到班级里,他们往往需要耗费老师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有的是一日生活常规没建立好、有的是喜欢肢体冲突、有的就是一位“无敌破坏王”。幼学小组在走访幼儿园的时候,听说过一个班级出现过“四大金刚”,老师们用了一学期的时间与他们“过招”,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那么,挑战性行为儿童是普遍存在的吗?老师应该如何和这样的幼儿相处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幼学团队走进幼儿园,采访一线老师,希望从实际的幼儿园场景中获得回答,给老师们提供“带班锦囊”以及看见这些行为背后的儿童。





01/

没法停止哭闹

学习处理强烈的情绪

 
▇ 案例 
我们班有一个“时钟小男孩”,他刚进入幼儿园开始,可以一直哭,从早上入园到下午离园,中途累了休息一下,有时候因为哭太久了,午饭也不吃,别的幼儿在午睡的时候也一直哭。
他属于“入园焦虑”比较严重的幼儿,对家人十分依赖。后来我们班使用到了“时钟”这个道具。老师给他说,“时钟指到5的时候,婆婆就会来接你”。后来,时钟成为了他一直依赖的物品,每天他会拿一个板凳坐在时钟下面,盯着看时间。
刚开始,中午他也一直坐在时钟那儿,根本不愿意到寝室去睡觉,后来老师就把时钟取下来,放到他睡觉的地方。他坐在床上抱着时钟,大概半个月以后,他就可以躺在床上休息了。
午觉是一个对他比较困难的环节。其他时间,他的注意力比较容易被同学给吸引,午休的时候,周围的环境很安静,他更容易焦虑。后来,因为时钟成为他的依恋物,到了幼儿园中班的时候,“时钟小男孩”就能完全适应幼儿园生活了。
 
▇ 老师分析 ▇
通过“依恋物”的提供,转移“时钟小男孩”的注意力,同时,来自老师们温暖的陪伴与守护也让他逐渐开始适应幼儿园。并且,我们还与小男孩的父母积极沟通,希望联动家长的力量让幼儿更加接受幼儿园与老师。
当我们知道班上的一位男孩是“时钟小男孩”的邻居时,我们也发动了同伴的作用,让两个家庭创造更多让两位幼儿一起玩耍的机会。因为邻居男孩的加入,“时钟小男孩”也渐渐对幼儿园建立起了安全感与信任感。

支持策略

◆用有趣的活动吸引幼儿:当幼儿情绪稳定后,老师可以带领他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幼儿感觉到和小伙伴一起在幼儿园里玩,比自己一个人在家玩有趣得多,从而逐步减轻入园焦虑,喜欢上幼儿园。

◆建立安全感:告诉他爸爸妈妈来接他的具体时间。多抱抱他,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增强他的安全感。

◆家长的配合至关重要:不单幼儿有情绪,有些家长的焦虑情绪也非常严重,加上对园所不了解、对老师不熟悉、对幼儿园课程没有概念,也会在无形中加剧了幼儿的入园焦虑。因此,老师的主动沟通,就能让家长吃下一颗定心丸。



02/

超强破坏力 → 

切忌把错误行为强化


▇ 案例 

我们班有一个超强破坏力的孩子,比如说当孩子们在班级里做游戏的时候,他可以把桌子搬来搬去,让桌子发出强烈的撞击声;或者是跑到卫生间去,把卫生纸全部塞进马桶里;或者是去拉门,把门把手给破坏了;有时候也会和班上的男生有一些肢体冲突。

在和这位孩子的父母沟通的时候,我们发现他的父母工作很忙,基本上没时间照顾他,可以说他们家庭的亲子沟通严重缺乏。在得知这个情况以后,这位孩子的妈妈辞掉了工作,在家陪伴他。
实际上,我们看到了这个孩子的“闪光点”:他尤其喜欢看书,并且在家里也读了很多书,所以来到班上还可以给其他孩子讲故事;也是一个很有创造力的孩子,他会经常给班级带来“创意点子”……
 
▇ 老师分析 ▇
看到这个孩子的优点以后,我们就从他的优点出发:他时常会有新的想法,让他去帮助其他同学想创意;喜欢读书,就让他负责给班级里的孩子讲故事,到了大班的时候,这个孩子成为了班级里的“活跃分子”,很能干,也很愿意帮助同学。
当然,当他出现破坏性行为的时候,老师在沟通中比较重视“语言技巧”,不会直接说“你不要这么做!”,这是在把错误行为进一步强化,我们会说,“你可以这么做”,为他提供示范性的操作,或是带着他一起做。渐渐地,他的破坏性行为也就越来越少了。

支持策略


◆使用手势或视觉策略引导行为:在处理破坏性行为时,视觉提示比语言提示更加有效。我们需要使用最清楚明确的方式来告诉幼儿我们希望他做什么,为他的行为重新定向。我们可以平静地拉住他,在面前挥挥手以得到他的注意。

◆阻止行为,但不要互动:如果我们不得不阻止幼儿的某些破坏性行为,或记住这些要点:保持缄默!不给予语言“互动”;将我们的身体,或者任何柔软的物件置于幼儿和目标之间;目光远离幼儿的视线和脸部,眼神接触也是一种“互动”行为!◆示范正确的行为,并及时强化:幼儿每一种行为的持续都是因为我们所使用行为的维护。换句话说就是,我们一直给予的不当反应导致幼儿挑战性行为的继续;而我们在幼儿使用恰当的替代行为时所给予的积极强化,也正支持了幼儿愿意持续使用正面行为的意愿。所以确保强化适当行为很重要。让幼儿明白,只有当他正确行为时,才是最快速获得强化、关注的方法。
 

03/

生活常规不好→ 

区别对待很重要


▇ 案例 
每个班级都会有一两个不守规矩的孩子,我们班也是。这个孩子总会在排队的过程中跑掉,很多时候都是跑去玩操场上的滑板车;还有的时候,我们班要进入下一个环节,该收玩具时,如果他的楼房还没搭建完,就不会听老师的提醒,继续做自己的搭建。如果搭建时缺少积木,他还会到别的孩子已经搭建好的作品上拿,而不管别人的作品是否被碰倒。
我们与他的父母沟通,发现在家里这个孩子也很让父母头疼,因为父母感觉“管不住”他,费时费力,就是不配合。
后来,老师每天早上会在教室门口等到来上学的孩子,并且每天一个“小约定”,比如,“今天我们要学会排队,不从队伍里跑掉”;比如,“今天我要照顾好自己,并且帮助别的小朋友”。我们会告诉他,一点点小小的进步也是很不错的。慢慢的,一些好的学习品质就在这个孩子身上出现了。
 
▇ 老师分析 ▇
多鼓励他,正面去评价他。如果发现他的一点点进步,老师都要及时去表扬他、去支持他。幼儿一开始可能没有规则意识,但如果和家长沟通好了,帮助幼儿一点点建立规则意识与集体意识,并且在家庭里也对幼儿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认可,那么这个幼儿会发生一些变化的。
同时,我们要让幼儿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对自己本身有什么好处,只有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引导,幼儿才能真正接受。
 

支持策略


◆针对能力不足的幼儿:老师要建议家长多给幼儿照顾自己的机会,为家长提出具体的、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方法。

◆针对明知故犯的幼儿:老师不妨问问他们的需要,提出适宜的建议,比如:“先去做操,回来后再接着搭吧,让大家都等着你不太好吧?我相信你一定会和大家一起的。”还可以让他们试着感受作品被侵犯的幼儿的感受:“看他哭得多伤心,如果你的积木被碰倒也会伤心吧?我和你一起去道歉好吗?”还可以让这样的幼儿来当常规的维持者,这样他们的常规意识会慢慢增强。◆针对精力旺盛的幼儿:在活动前申明要求,在活动中观察他们的行为,在问题出现以前再次提示,比如:“想想玩具应该收到哪里,看看小朋友们都把盘子和碗放到什么地方了,哪一个在上面?”也可以为他们设计一些需要消耗较多体能的游戏,如“小猪运西瓜(皮球)”,以帮助他们宣泄多余的精力。还可以让他们做些细致的工作,以锻炼他们的细心和控制能力。






解读童心

看到孩子“挑战性行为”背后的心理需要


1、“请让我自己来完成!”


并不是孩子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危险的、有失尊重的或缺乏责任感的。有时只是成人看不惯,觉得孩子这个样子我不喜欢。这时就要安静地观察孩子的行为,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出现这些我们认为不太理想的状况。


有一些成人看不惯的行为,可是在孩子的这个年龄段发生却是非常正常合理的,也是每个孩子都会经历过的,这是一种很典型的行为。有的时候可能孩子只是好奇,也许有一系列的行为使成人得很尴尬或不恰当,但他其实内心只是想要弄明白好奇的事物。

有时老师必须要后退一步,让孩子尽自己最大程度的努力,哪怕他们会弄的脏兮兮的一团糟。如果孩子没有机会自己尝试的话,就没有机会学习。孩子会从错误中学习,这次做得不好、做错了,下次就学会了、做好了。

 

2、“告诉我应该如何做,不要恐吓我。”


有时老师会因为各种原因对孩子有情绪,所讲之话只是一时气愤,比如,大人可能对孩子说:“你如果不停止跟他打架的话我就把你怎样怎样...”你如果不跟我走的话,你就留在这里好了,就把你卖给别人了...”大人自己知道这只是吓吓孩子,但是在这个年龄的孩子,他会信以为真,会影响到成人与幼儿之间信任关系。

蒙特梭利说:“教育并非听来的,而是儿童通过在他的环境中行动而习得。我们都应该在孩子的面前树立一个榜样。”言教不如身教,要亲身去做,保护孩子不被打搅,让孩子在受到尊重的态度中成长,让孩子在行动当中去理解你的希望和要求。



 3、“放宽心,我也会学会不着急”


老师要先学会观照自己,处理好当下的情绪,才能在孩子的面前展现我们最好的一面。如果自己的内心都没办法平静,便没有能力帮助孩子获得平静。我们要让自己有开放的心胸,能够容纳和接纳孩子的各种情况。

孩子可以通过我们老师的提示,从很小的时候就学会温柔地呵护和对待彼此。如果老师对待孩子的方式是情绪化的、带有敌意的或是粗暴的,那么孩子会用同样粗暴的方式去对待另外一个孩子,因为他们是从我们身上学来的。

 

4、“安全感对我来说至关重要”


为什么孩子会这个样子呢?什么原因造成的?是他累了吗?还是没有睡好呢?又或是别的什么原因呢?我们要客观地检视孩子某个行为背后隐藏的动因是什么?他有没有尚未被满足的需求?周围的环境是否支持和鼓励积极的行为?孩子的行为可能是由许多复杂的原因所致,诸如:尚未被诊断出的困难或障碍;隐秘的创伤体验;未知的健康问题;不同的文化期望。

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必须把这五个不同的需求逐步的满足,才能够得到最高的自我实现。我们希望孩子都能够成长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那么我们一定先从满足他们的生理需求开始,让孩子感觉到安全,能够获得爱与归属感、尊重到最后他能够自我实现。

 

5、“有时候我只需要你的一个微笑”


要正面地去了解、分析,积极地面对。把问题具体化,有同理心,有益于帮助孩子建立自尊。积极面对,就是更多地向孩子传递“我”信息:“当...发生时,我感觉到不舒服/担忧/沮丧/...”

有的时候大人忙于思索很多事情,会忘记对孩子微笑。每天都在担心这个或那个,不妨试着多微笑,孩子自然也会放松和愉悦。


(感谢成都市泡桐树幼儿园、成都市第十六幼儿园;文章部分观点来自英国爱丁堡心理学博士刘彩梅、Darla Ferris Miller 博士《儿童行为辅导》)


文字/王梦倩 陈梓汇
编辑/蓝子佩
设计/朱远海主编/李晗


精彩回顾

女神节策划:看见她们的“哇”时刻!


纪念陈鹤琴诞辰129周年:今天我们如何做一个理想的老师


主编探园丨只有长久地凝望过一棵树,童年才不算白过


有意环境丨新学期让人头疼的环创问题,这个老师对全班幼儿展开调查


大家说丨李松林:不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是不可能发生深度学习的




我就知道你“在看” ↓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文幼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