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是凉山脱贫攻坚的基础性工作,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环节,更是扶贫开发的根本大计。在义务教育已经基本普及的当下,以“一村一幼”、入户早教为代表的学前教育正为凉山贫困儿童打开一扇“希望之窗”。
群山中,回荡的一声声稚嫩的读书声,给闭塞的小山村送去了新的希望。祖祖辈辈缺失的学前教育,正在一个个村庄变为现实。
2021年5月20日至6月20日,第十个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举行,“砥砺十年·奠基未来”。人文幼学走进大凉山,以这片脱贫攻坚主战场上的学前教育为窗,展示十年间国内社会各部门合力并举之下实现的学前教育普惠发展的进程与成果。
2018年开始,凉山州幼教点开始有了统一的教学规范,教具和课本也开始丰富起来。最重要的是,每个幼教点都配备了教学督导员,来自一线城市教育系统、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督导员们至少每星期都要到幼教点听课一次,带着辅导员们复盘一周的教学情况,“所有的教学难点、盲点都在一一扫除。”雷波县幼儿园周昌钰说。
雷波县位于四川西南边缘,金沙江下游北岸,雷波县幼儿园始建于1957年,是一所有着悠久办学历史,集彝、回、苗等民族组成的公办幼儿园,也是雷波县培训“一村一幼辅导员”的学前教师队伍的实训基地。
幼儿园成立了“雷波县学前名师工作坊”,通过跟岗实践、送教下乡、示范课、创建资源共享库、资助设施、理论技能培训等形式,充分发挥作用。
雷波县幼儿园的周昌钰老师是典型代表,她一共走访了雷波县幼教点40余所,组织老师送教上门10余次。雷波县幼儿园在一村一幼学前学普行动办公室成立之初,她便向领导承诺:“只要学前学普工作需要,她‘随叫随到’!” 雷波县幼儿园承担着全县学普工作的村幼辅导员的实训任务,每次周昌钰都亲力亲为,精心策划、细心准备,主动与老师们交流,倾听大家的参训需求,关注教师的思想动态和当前业务水平,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内容。就在采访当日,周昌钰又来到了金沙江畔高山上的“马颈村幼教点”,一位彝族男教师长年坚守在这里。唯一的一栋两层楼房里,楼道上整齐地摆放着的孩子们家中穿来的鞋子,楼梯间用红黄两色颜料画的上下路线示意图,二楼走廊上整齐的两排洗漱盆,教室里一群干净整洁而有礼貌的彝族幼儿,高山之间的“幼教点”正悄然发生着信欣喜的变化。
在考察走访幼教点工作中,山路陡峭、路途遥远是常事。周昌钰就算身体不适也依然坚持,实地了解各个幼教点学普工作的开展情况和急需解决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和可行的方案。2017年7月,她成功申报“一村一幼辅导员培训策略研究”课题,开展实地指导、交叉跟岗、专题讲座、联合教研、网络研修等多种培训模式的研究。还建立“学前学普交流群”,在群里积极和幼教点老师交流工作、分享教学资源。“教育靠的是“良心”和“爱心”,踏踏实实工作凭的是良心,倾情付出洒的是爱心。”周昌钰老师这样说着。
2015年10月开始,凉山州启动实施“一村一幼”计划,以建制村为单位,一个村设立一个幼儿教学点,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可以接受到正规的学前教育。这样的幼教点,在冕宁县有113个,而在6年前,全县仅有1所幼儿园,现有20所公办园。冕宁县推进“一村一幼”计划,并于2017年12月在全县建成113个幼教点。2018年在民族乡镇启动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2019年实现全覆盖。
数据显示,2020年末,冕宁县学前教育在园幼儿猛增,增量主要来自“一村一幼”实施后农村幼儿入园数量的增加。在冕宁县的一个幼教点,一位叫“石一”的孩子第一次走进幼儿园,那个时候他不仅一点普通话也不会,由于语言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影响,石一刚刚根本不与外人交流,也不会不主动洗手,指甲长满污垢。
一开始,幼儿园老师通过用手势、肢体动作来跟石一交流,有时也请来来自彝族的保育员和他沟通,从最初的彝语和肢体动作交流到老师利用手指游戏、普通话童谣去鼓励石一。渐渐的,石一开始听懂普通话和大家有了交流,不仅如此,他还把说普通话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带回了家。
有一次,老师们去石一家家访,还没走到门口就发现,路边被打扫地干干净净的 。石一的外婆告诉老师,石一回到家里,说自己是卫生监督员,要把幼儿园养成的习惯带回家,还要让家人跟着他用普通话唱儿歌,并要求家人一起洗手,和幼儿园一样把衣服和被子叠放整齐。通过“学前学普”行动,让孩子把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带回了家。过去几年间,冕宁县的租借的民房、富余的村委会活动室,转移的村小闲置的资源被盘活了。几年之间,许多幼教点的老师从对教育一窍不通的“菜鸟”,变为经验丰富的“老师”。除了教孩子们养成讲卫生、懂礼貌等好习惯,还会教说普通话、组织科学有趣的课堂。
在冕宁县幼儿园组织的一场又一场培训和送教下乡中,冕宁县幼儿园园长赵颖明白,“教育要‘顺着孩子的天性来’,在学习中玩,在玩耍中学习。”在这些幼教点,辅导员通过歌曲童谣欣赏,生活词汇、交际对话教学,“学普”之歌,语言互动游戏……一天的课程就这样“玩”得满满当当。一直以来,缺乏学前教育是造成凉山等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高辍学率的重要原因。不少孩子没有受过学前教育,上了小学以后听不懂普通话,也就理解不了老师教学的内容。等到三年级勉强能听懂的时候,成绩已经完全跟不上了,只能重新到一年级“回炉重造”。“学前学普”行动的有效推行,让孩子不仅能实现有效学会“普通话”,更是搭建起一座链接他们与外面世界的桥梁。
德昌古称“凤凰城”,因为城街与近邻之仓圣宫、李所、小坪地连观,形若展翅之凤凰,又因为城北有凤凰嘴而得名。民国《西昌县志》描述“凤凰嘴”:“德昌凤凰嘴,以形似得名,而喙向河流,饶有赴浴之神。”德昌县示范幼儿园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指导,10多年来,幼儿园研究各级课题共22个,其中,获得省州级成果奖11个,结合课题成果,建构园本教材《凤凰课程》,融入了德昌凤凰文化、传统文化、彝族、傈僳族文化、乡土文化、现代科技等元素。本次活动在2015年获得凉山州幼儿园优秀教育活动评选一等奖。在教育活动中融入“傈僳族刺绣”“上刀山、下火海”“射弩”等傈僳族乡土资源,即是对傈僳族传统文化与乡土资源的传承和探索,又是在开发与利用丰富的傈僳族乡土教育资源基础上,将其与幼儿园课程相结合,形成的具有本土特色的幼儿园园本教育活动。
《桑葚扎染》
2019年4月26日,结合德昌县第二届“桑葚樱桃节”及家长进校园活动,带领幼儿开展“桑葚扎染”活动,传承了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古老染色工艺,让幼儿感受了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扎染图案花样上自然晕纹、渗透、淡入、淡出的艺术效果,若隐若现、如梦如幻的景象。
《彝族年主题活动》
2020年11月19日,在彝族年到来之际,让孩子们感受了彝族年的快乐气氛,体验彝家文化。活动中,示幼爱乐亲子合唱团演唱的彝族歌曲,以家庭为单位的彝族服饰走秀,亲子彝族游戏摔跤、斗鸡,当《阿诗且》音乐响起,全体教师及家长、幼儿一起跳起了欢快的达体舞,彝族文化之花绽放在孩子们的心田。
就在今年的母亲节,德昌县示范幼儿园“凤凰花”志愿服务队在钟鼓楼开展了母亲节宣传教育活动,老师与孩子组成的“凤凰花”志愿服务队走进了社区街道,表演儿歌律动《听我说,谢谢你》,孩子们以童音唱响孝道,用童言送出祝福,弘扬了中华民族“百善孝为先,中华孝道代代传”的优良传统。据了解,德昌县示范幼儿园作为省级示范幼儿园,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承担起对当地学前教育机构的业务指导和示范引领任务,同时,成立县级“凤凰花”名师工作室,为各乡镇幼儿园和村幼教点开展专业的指导,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带领全县30所公办幼儿园同研究同成长。
为全力以赴做好学前学普工作,幼儿园以“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利用示范课、专题讲座、课题研究、跟岗学习、送课下园、结对帮扶等形式,对全县40所公民办幼儿园、74个村级幼教点的园长、老师进行专业、规范的指导和培训。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了全县幼儿教师专业成长,提升了学前教育机构的保教质量,有效推动德昌县幼儿教育事业均衡发展。
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凉山彝区视察,特别指出,“要抓好抓实教育工作,决不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2018年,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在凉山州启动了“学前学普”行动;2019年9月,“学前学普”行动在凉山州内所有幼儿园、幼教点全面实施。会理县城北幼儿园迅速成立以徐梅园长为组长的“学前学普”行动领导小组。
走进会理县城北幼儿园大门,大厅内悬挂“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用文明语,做文明人”“同讲普通话,共抒爱国情”“爱国旗,唱国歌,说普通话”的学普宣传标语。学校里,不仅仅是教师,保育员和保安都坚持使用普通话和幼儿交流,带动幼儿、家长学习使用普通话的积极性。为了让说普通话成为幼儿的日常习惯,将幼儿普通话的学习随机渗透于孩子的生活、运动、游戏、学习中,并以“主题教育”“国旗下讲话”等活动为契入点,鼓励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为了让说普通话成为幼儿日常习惯,围绕“学前学普”推广,2019年4月,幼儿园开启了“书香润泽童年”读书节系列活动;2019年5月13日,幼儿园又开始推行“飞猪计划”幼儿绘本阅读分享活动;2020年9月起,幼儿园利用校园广播系统,携手家长力量,开展了“学普小喇叭”播报活动。其中,已有800名幼儿参加“学普小喇叭”播报活动。通过活动,幼儿能用普通话完整的讲述故事,阅读图书的好习惯也逐渐养成。
2019年5月,为了解决凉山学前教育资源短缺、学前儿童普通话普及程度低的问题,中国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在当地启动了“学前学普”行动试点工作,2724个村级幼教点内的11.28万名幼儿学起了普通话。为了扎实做好控辍保学工作,在有多年教龄的徐梅看来,会理县城北幼儿园的变化不仅在教学设施、师生人数,还有“学前学普”打下的教育基础。近些年,四川省在大小凉山彝区率先启动实施“一村一幼”计划,以建制村为单位,基本实现了村村都有幼教点。
示范有终点,教育无止境。如今,四川省民族自治地方51个县(市)已经实现了村级学前教育全覆盖,3至6周岁的幼儿都可免费就近接受学前教育,这就为凉山州的学前学普行动打下了重要基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各类专业机构共组织线上线下各类教师培训活动329场,培训教师超过十万人次。
截至目前,凉山州开办的村级幼教点有3117个,覆盖了3082个村,招收幼儿12.61万人,全州村级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3.58%,比2015年提高28.18个百分点。这组数字背后,凝结的是“一村一幼”给孩子们的童年,带来的点滴变化。
学前学普行动的受益者,不仅仅是彝族孩子和家长。为了让学前学普工作在顺利推进,凉山州成长起了一支优秀的学前教育队伍。本次报道,雷波县幼儿园、冕宁县幼儿园、德昌县示范幼儿园、会理县城北幼儿园,以周昌钰老师为代表的区域专业辐射引领、“一村一幼”让孩子在家门口接受学前教育、凤凰课程为代表的教学发展、“学前学普活动”阻断贫困代际来展示扶贫攻坚,重在精准的要义。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要如何做到,大凉山已经交出了他们的答卷。
文字/王梦倩
图片/陈秋旭
编辑/张小满
设计/朱远海
主编/李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