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标的出台给幼小衔接的语言教育带来怎样的革新和创造?
今年学前教育宣传月的主题是“幼小衔接,我们在行动”。对幼儿园教育来说,幼小衔接最为重要的是帮助孩子们做好入学准备。除了儿童入学之前的心理准备、素养准备、习惯准备、和社交准备之外,还要充分考虑儿童的语言经验方面的入学准备。
最近,教育部出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的课标较之前有了较大的变化。将幼儿园语言教育与小学语文教育联系起来考虑,我们的幼儿园语言教育又应该怎样来革新和创造呢?
为此,华东师大ESEC儿童语言研究中心团队成员,在周兢教授的倡议下,召开一次自发的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新课标的研讨会。此次研讨会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毕业于华东师大ESEC儿童语言研究中心的团队成员们积极报名参与,共计一百多人相聚在云端进行了认真热烈的研讨。
在上海疫情这样一个特别的时期里,每个人都经历着种种抗疫的遭遇。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他们依然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个中心的团队成员有一个微信群,大家自己命名为“儿童党·阳光灿烂宗”。的确,在抗疫最困难的时候,他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充满阳光,背着行囊前行,与大家互动共勉。
本期,让我们一起来共享这灿烂的阳光,跟着他们一起学习研讨吧。
刘海丹
陕西师范大学讲师
陈思
哈佛大学教育学院讲师
博士后研究员
刘宝根
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一、 不同时期课程标准里小学识字量的要求
可以发现,小学低段识字量占小学阶段总识字量的比例在33-60%之间波动,1988年以前,比例不断提高,1988年以后,除2000年外,比例逐步下降,近年来,基本稳定在50%左右。
二、小学低段儿童实际的识字水平
研究从包括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在内的国内外文献数据库中,检索了从2005年至2022年的,包含了小学低段(一二年级)汉语儿童为研究对象,以及包括了儿童识字量测试的相关研究。结果发现:小学低段儿童大概能达到总识字量的40-50%之间,而在一年级,儿童大概只能达到总识字量的10-20%之间。
三、儿童入学前的识字准备状态
研究对2005年至2022年所发表的涉及大班幼儿识字量研究的15篇文章进行了梳理和整理,结果发现:大班儿童大概能达到总识字要求(量表总识字量)的12-14%之间。
结论1:课标对小学低段的高度要求是下降趋势,并基本稳定在1600字,占比53%。结论2:课标要求对小学低段的要求高于儿童实际水平,具有一定难度(10%)。 结论3:幼小衔接的坡度可能在一二年级之间,当前幼小衔接中儿童识字的压力可能来源于一二年级的压力“倒灌”。(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王凯月、方思琪对本研究亦有贡献)
杨晓岚
常州工学院副教授
马鹰
宁波大学副教授
小学语文教材学习内容图像化可通过以下多种方式来实现:
1.借助实物的文字图像化:如“火”字,可以图像化为下图。
2.借助事件的寓意图像化:如“囚“字,可以图像化为下图。
3.借助想象的意境图像化:如诗歌《小小的船》,可以图像化为下图。
4.借助绘本的诗歌叙事图像化:如诗歌《雪地里的小画家》,可以用系列图像化绘制成图画书的形式来帮助幼儿进行叙事理解。
张文洁
湖南师范大学副教授
从今年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可以发现思维能力在这次的课改中的地位尤其凸显,文件强调了思维能力是小学语文课程需要关注的核心素养之一,同时也是幼小衔接的重要内容。做早期阅读时,我们需要特别关注深层次的早期阅读。
在深层次的阅读活动中,应该如何做呢?实验研究发现,围绕思维能力设计的关键问题和思维导图策略可以明显提高幼儿故事理解能力和讲述能力,具体教育实验方案流程如下:
第一步,跟孩子分享故事。第二步,通过问题来帮助孩子梳理整个故事的情节。这些问题是围绕着故事结构的六要素来设计的,主要包括故事的主角、开始、发展、高潮、结果、反映与评价,通过问题的六要素帮助孩子梳理整个故事情节。第三步,幼儿自主讲述思维导图。
汤杰英
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学院副教授
今年,教育部颁布了最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很多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认真阅读新课标后,笔者就如何做好早期阅读的幼小衔接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第一是对标核心素养,细化阅读目标。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核心素养是语文课程目标的重要来源。语文的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方面。幼儿园的早期阅读也应对照这些核心素养,细化适合学前儿童早期阅读的教育目标,以实现培养目标的无缝衔接。
第二是依据发展规律,选择阅读素材。儿童阅读的素材不是随意选择的,而应是精心选择的。在选书之前,幼儿园可以先明确一系列、有内在逻辑的主题。再围绕这些主题,选择难度逐渐递增的一组绘本,形成一个绘本群。然后,依据儿童的发展规律,将这些绘本有步骤地投放给幼儿,让他们进行阅读和讨论。围绕主题进行阅读有利于儿童阅读能力的幼小衔接。
胡晓艳
江苏师范大学教授
在本门课程中,我们对于幼小衔接中幼儿年龄界定源于儿童发展心理学思考,按照国际惯例将幼儿定义为0-8岁儿童。本门课程中将儿童“一体化”的过程划分为0-3岁托幼一体化和3-8岁幼小衔接,其中3-6岁为幼小衔接的重要阶段。
《幼儿课程理论与实践》课程研发采用PDSA模式,充分考虑利益相关方个体化需求,包括儿童、幼儿园园长、幼儿教师和家长等多方面诉求,针对幼小衔接中即存的问题和期望而开展数字化资源建设。
我们考虑到幼升小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为此,课程对幼小衔接产生了以下的思考:
本门课程将传统教学模式改革为情景式教学模式。通过基于问题的学习,案例教学和PBL(项目式教学),实施多元评价,推动课程发展。同时,PCK(领域教学知识)整合学科教学知识,有效融合教师个人教学经验、教师学科内容知识、教育学等内容,引领课程建设。
以保教问题解决和任务完成为目标,基于实践开展调研、作品制作和成果展示,促使研究生走入幼儿园工作场域,提高研究生职业能力。
蒋忠心
广西师范大学副教授
从语言发展“连续体”模型看学前儿童学业语言萌发的必然性。早期语言技能与后期学业语言技能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Spolsky B, Hult F M.,2010),因而,学前儿童学业语言教育,需要根据语言复杂性程度来生成连续性、阶梯式语言发展图景。
从语言复杂性理论看学前儿童学业语言发展的必要性。语言复杂性理论(瑞斯格,Rescher)认为,基于“最近发展区”的复杂语言输入能够产生比简单语言输入更好的效果。语言输入特征的复杂性是激发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因素(Kuhn D,1972)。因而,学前儿童学业语言教育,需要基于从学前到小学的语言复杂性发展“连续体”,营造出阶梯式、适宜性的语言学习环境。
从学段衔接的角度来看,在当前强调早期儿童“一体化教育体系”(托幼、幼小一体化)中,儿童语言学习环境也呈现出“连续体”状态。若向下延伸来看,3-6岁儿童是从家庭社区语言环境过渡到幼儿园学习环境的重要时期,若向上延伸来看,3-6岁儿童又是从幼儿园语言环境过渡到小学学习环境的重要时期。那么,在学前儿童语言学习环境的“连续体”中,学业语言发展作为语言领域的入学准备(身心准备、生活准备、学习准备、社会准备)是幼小衔接目标体系所必须考虑的。
基于两项研究,即“新疆伊犁地区学前儿童学业语言发展研究”与“广西贫困边远民族地区早期儿童学业语言发展特征与教育干预研究”,通过语言连续体模型下不同族群学前儿童学业语言的句法发展语料形态比较发现,维吾尔族、壮族、瑶族与汉族等不同族群学前儿童学业句法能力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状况依然客观存在,且区域差异度各不相同。然而,从幼小衔接的角度,这些丰富多元差异状态的实证呈现,无论对于学前教育工作者还是小学教育工作者,恰恰是做好儿童语言发展学情分析的重要基础性资源。总之,基于连续体的语言发展图景,营造阶梯式的语言学习环境,抑或是幼小衔接视域下儿童语言教育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重要课题。
王津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
通过详细阅读新课标内容,文件在文化自信、思维品质和跨学科学习三个方面给了我们很多启示。这三个方面的要素可以通过人文引领的STEAM学习潜移默化地在幼儿的心中萌芽。在一线实践方面,分享以下几个STEAM活动案例。
文化自信在幼儿心中逐渐建立。幼儿的文化自信源自于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体验。例如在以历史文化中两条著名的线路——“京杭大运河”与“丝绸之路”为文化探究主轴,开展STEAM活动的过程中,孩子们通过对沿线各城市所承载的文化进行了探究。在对印刷术探究的过程中,孩子们通过对土豆的雕刻,感受到雕版印刷中对于“阴文、阳文”的概念,发现刻出的蝴蝶形状不同、平整度不同,对于拓印的效果有着明显的影响。这种对文化的感知,具象到让幼儿看得见、摸得着。
在京杭大运河与丝绸之路沿路的城市探究过程中,方言文化也是孩子们感兴趣的主题之一。“在西安”,他们学会跟唱陕西话语调的《西安人的歌》;“在天津”,孩子们学会在带着自己亲手制作的天津大麻花巡游幼儿园的时候,用天津吆喝叫卖;“在北京”,孩子们被京剧脸谱、生旦净末丑的京剧角色与唱腔深深吸引。
如此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在孩子心中扎下了根,让他们从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到对中华民族千古传承的文化遗产中蕴含的技艺表现出敬畏之情,逐渐理解不同地域、历史、生活习俗等影响下的文化差异。
思维品质的培养:在敦煌一站时,教师在使用科学知识图画书《敦煌》开展阅读活动时,采用了思维导图与提问的方式相结合的教学策略,让孩子们逐渐学习用简单的泡泡图来梳理书中问题的答案,从而将书中原本较为复杂的线索串联了起来。孩子们也将思维导图的方法迁移到制定自己的寒假生活计划的活动中。
跨领域的学习:在以“丝绸之路”为主轴的项目式活动中,幼儿通过“游历”线路上⼀座座有着深厚底蕴的名城古镇,了解悠远流的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地貌知识、人文艺术,了解丹霞地貌的形成原因,绘制七彩丹霞,知道怎样保护文化古迹(A),在前期经验的基础上,了解方位知识,学习辨别方位的儿歌,尝试自制指南针技术(S)了解火箭发射的原理,尝试用不同的材质设计并制作火箭(T)搭建长城 (E),绘制敦煌壁画时,掌握测量、比例、粉本画的技法(M)。
相信这样的课程实践为孩子的语文素养扎下了以中国文化为背景的根基,在未来进入小学甚至更长远的语文学习中,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通过绘本个别化学习活动
促进幼儿的深度阅读
李林慧
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
我们的建议:大班早期阅读活动应关注幼儿推理、评判以及迁移阅读经验等深度理解能力的培养;幼儿园可以通过开展绘本个别化学习活动帮助大班幼儿做好语言入学准备;大班绘本个别化学习活动可通过可视化环境的创设以引发幼儿的互动探究和深度思考。(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陈锐对本研究亦有贡献)
在所有的发言和报告当中,各位发言者都围绕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创新地思考和探讨提升幼儿园语言教育的质量问题,用自己所做出的的新课题积极回应实践的需要。 我们的教育的也是如此,要让研究立足于教育实践,对教育实践产生一定的价值和作用,直接作用于改变教育实践。 幼小衔接是教育领域的现实问题,作为学前教育的工作者,我们更应正确认识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并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引导儿童顺利处理好其间的过渡与衔接,从而让儿童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
精彩回顾
向田野要质量,以游戏促发展,深度学习的发生如何才能自然而然?
我就知道你“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