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研色变?或许是因为一直在进行低效教研
园本教研是一种基于幼儿园发展和教师自身专业成长需要所进行的培训,是真正促进幼儿园走向高质量的抓手。在这里,幼儿园是培训基地,教师是培训主体,既是培训者又是被培训者。
几乎每个幼儿园都会开展园本教研,认可教研带来的积极作用。但现实中很多教师对于教研仍旧十分排斥,因为这不仅要在前期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准备,在过程中还要发言,教研结束后,老师的收获并没有那么大。
问题出在哪里呢?
为什么有的老师提到教研就很抗拒?在当前幼儿园走向内涵发展阶段,什么样的教研才能真正促进教师成长?哪些方法可以让教研变得更有效?本期,来自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前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徐宇,就教研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的看法!
徐 宇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前教育研究中心主任01/
教研的有效性具体是指什么?
李季湄老师曾说,从世界教育的发展来看,帮助教师专业发展最可行、最可持续、最能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
新时代催生教研改革,注重教研的实效。在今天,我们应该追求什么的样的教研呢?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教基[2019]14号)中提到:教研工作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长期以来,教研工作在推进课程改革、指导教学实践、促进教师发展、服务教育决策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是效率。效率是指工作总量与工作时间的比值,应放弃“事倍功半”,追求“事半功倍”。
第二是效果。有没有效果就是看教师们参加园本教研前与参加园本教研后的变化值。有效果的园本教研应是带着困惑而来,在参与研讨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思考,得到问题解决策略而离开。
第三是效益。效益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值,要尽可能地促使老师都愿意全情投入教研活动。如果产出与投入不成正比,那么将使园本教研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02/
园本教研的有效性认识
当前幼儿园的教研中,经常出现“萝卜炖萝卜”现象,单纯凭借经验解决问题;“一头雾水”情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任务”为导向,缺乏问题意识和发展意识。总的来说,幼儿园的教研量多质低、形多神散、论多作少、听多思少。
针对幼儿园教研低效率的问题,我认为最核心的就是要将教研指向实践的改变。既要解决理念的问题,又要从技术层面形成可操作的策略,让教师从行动中真正参与进来。
首先,每一位教研设计者、主持者、管理者一定要清楚认识到教研是一种研究。充分利用好观察、反思、行动三要素不断循环来实现新行为的改善,并不简单凭经验来确定教研内容。
其次,教研是一种文化建构。所有的园本教研活动,参与者之间都是平等的,不能因为自己是管理者就在教研活动中享有话语霸权。在教研的过程中,应是没有批评、批判,只有思想的交流。每个人都是智慧的贡献者同时也是智慧的收益者。
再者,教研是集体思辨的过程。在教研过程中强调教师的参与、感受和思考,教师要将丰富的信息经过内在思维的加工,通过对话、质疑实现个人观点和他人观点的双向沟通。教研是否有效,就看在过程中是否有一言堂或者指定的两三个人发言的情况存在。如果所有参与教研的老师都能在其中发言、对话、质疑追问,便产生了教研的有效性。
之后,教研是多主体的共研共进。教师是教研活动中的主体,但主持人也是教研活动中的一员。教师的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是主要的方式。专业引领是提升教研活动质量的保证,这里的专业并不是说只有高校专家才行,如果幼儿园的园长、老师有自己独到的领悟和见解,也可以成为专业的引领者。
最后,教研是专业视野的呈现。教研活动应该为不同层次的老师提供合理的结构知识资源,并促使老师学会研究、学会反思、学会积累。当老师具备这三样本领,专业也就得到了培养。
1.基于专业学习的教研
依据理论知识,运用专业的视角认识保育教育实践情景现象,解决保教实践问题的教研方式。
真正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对实践的指导。而不是仅凭借着经验来设计教研活动,也不是凭借着多年的教研经验来参加。在研究相关的问题时,需要先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
2.基于问题解决的闭环式教研
针对保教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而确定研究主题,围绕主题开展系列研究,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进而运用于实践的教研方式。“闭环”不是说将一学期作为一个闭环,而是一次教研活动的完整流程。
摒弃无用的形式主义,从老师们发现的问题入手,才能让幼儿园的教研更有效,让教师们愿意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