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6年9月12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如果2000多年前一统华夏的是齐国……

2016-08-31 政商时代

文:纪连海  原题:齐国文化是2000多年前中国的非主流文化  微信公号读史系授权使用


战国七雄包括齐、楚、燕、韩、赵、魏、秦,这看似并列的七个字其实却并不并列,从结果上来,秦国实力技高一筹,最终灭掉了六国,统一了华夏。但若从文化角度来说,齐国却有着绝对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独特性。说到齐国文化的独特性,可从它与中国整体传统文化的差异性上来说明。

    

中国传统思想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中央集权、农本思想与文化专制。因为是秦国在战国末年统一了天下,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必然是秦文化的影子。而齐文化的独特性恰恰就体现在它与传统中国文化既秦文化的格格不入上。可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政治制度,五都制衡:中国古代战国时期中央集权的表现形式之一是郡县制的施行。郡县制是对西周封建制的否定,国君不再把新取得的领土分封给大夫,而是建立郡县,直属自己,实行集权。县置令、丞。令、丞皆由国君任命,国君通过他们而牢牢控制地方。就是各县政治制度都是一个形态,人人都要遵从,官吏不敢弄权,接任的官吏不敢随便变更制度,后世一直沿用中央集权的制度,到了金元时期开始实行行省制,但性质和郡县一样。


战国七雄唯有齐国未曾实行郡县制。齐的地方行政制度偏向于分权,采取了五都之制。既齐国在国都之外又有与国都平行的其他四都,显见国都并不唯我独尊,地方行政权力分属于五都,而不尽集中于国都中;军权亦不集中,也是五都皆有兵。五都之制可能源于春秋时管仲的五属制,齐国地方并非事事都集权于国君。齐国也有县,但与秦国的县并不一样。秦本土的县是由小乡聚集合而来,比较大。战国时的齐县情况不明;但在春秋时,齐县很小。不过是“十室之邑”罢了。它们与五都制相配合,齐国始终实行的是较为分权的都邑制。

    

二.经济思想,商业兴国:经济思想的不同首先是取决于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差异。土质好,灌溉便利,典型的理想农业区,以农为本的思想必然强烈。东周很多国家都是这样的类型,但过分强调农本思想,却使得工商业的发展受到压抑。中国之所以成为亘古不变的农业国,从未发生过工业革命与商业革命,就与先秦时期中国国家颠扑不破的农本思想息息相关。

齐国的情形与其他国家完全两样。在周初姜太公刚受封时,齐国国境尚小,它们还处在濒海之盐碱地,不适于农业生产,于是因地制宜,亦通过工商业来促进齐国经济的发展。这个方针十分成功,齐国因此而逐渐强大,疆域扩展,人口密集,到春秋齐桓公称霸之时,已有膏壤千里,农业也随之得到发展,到战国时经济更加的繁荣。


在齐国农业得到长足的发展之后,并未因此而不重视工商业,相反,在处理农业与商业的关系时,助齐桓公称霸的管仲提出“本肇末”的观点,既重视农业积累财富的作用,也不忽视通过商业活动促进流通,以增加社会财富。在管仲时期,还设工商之乡,这是齐国的特制,农、工、商地位平等也是齐的创举,表明工商业在齐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一个异常重视农业的国度里,偏偏齐国重视工商业,而这恰好符合了今天很多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可见齐国的经济思想非常的超前。

    

三.文化思想,强国富民:在文化方面中国古代统治者一直采取的是愚民政策,以维护专制统治。箝制思想是为了稳定统治,因此只许百姓老实遵守法令,不许他们有自己的意见,对当政者批评指责当然不许,就是歌功颂德也不是随意的。既无私义,则学术无从谈起,秦国就从未形成任何官方与民间的学术团体。


齐国的政策并不强求思想一律,而是顺其自然。姜太公的简约礼俗与管仲的“百姓所想要的,政府就要尽量满足”观念是一脉相承的方针。提高老百姓的道德水准并非用行政命令的手段,而是采取强国富民的方法让他们自己知道礼节,也就是说完全要靠民众的自觉。这与强制性的“改变百姓生活习惯”的办法显然有别。


根深蒂固的农本思想必然导致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而为了保证集权制度的正常运转,又需要被统治者的效忠,为此又必须采取愚民政策与文化专制主义。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逻辑。反之,集体的、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以及沟通生产与消费部门,活动天下的商业活动,却需要开放,需要一定程度的地方与部门的分权与之相应;思想文化也不容易保守。这是齐文化的特点。在当时无疑就是非主流的。


上述的分析融入了周振鹤老师的分析。总之,按今天话来说,齐国文化是最前卫的文化,2000多年前的文化与今天人们的内心所需形成了呼应。改革开放的内容,在2000多年前的齐国已经可以看到影子了,只可惜齐国没有统一六国。

    

齐国存在825年,是中国历史上到目前为止存在时间最长的国度。它兴盛于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文化体现着在后世传统文化中被湮没的重商文化、海洋文化和开放包容的文化,是超脱与主流文化的异端。


传统重农;齐国重商;战国七雄,只有齐国靠海,别的国家都在内陆,内陆国家只能是从事农耕,而齐国则可以经营海盐,这就是形成商业的一大契机,加上姜太公的宣扬和管仲的支持,商业在齐国一直是很繁荣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都具备,那么商业想不兴起也难,这和中国传统的绝对重农思想是完全不同的。

    

传统保守、专制;齐国开放、包容;今天的齐国旧地还是恪守着一种传统,而齐国文化宣扬包容和开放,在这点上说明古今两者出现了差异。可见齐国的文化和今天的山东文化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正因为齐国的文化是开放的,所以它更能接受全国各地的文化名人加盟,百家争鸣之所以在齐国,也是因为他们奉行了文化开明政策,只要自己的学说有道理,谁都可以攻击谁,就是面对国君也可以直言不讳,而国君也是开明之人,只要是对自己负责,说什么都可以,不会杀头。这在明朝的时候那还了得,说朱元璋不好,只能用死的代价来换取。

 

图:稷下学画像石

  

齐国文化的前卫性,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关注的,特别是一些比较有个性的人,也许能从中找到更多的共鸣。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总认为齐国文化就是山东文化,虽然齐国大部分国土在山东,但齐国文化并非山东独占。


周朝时期的国家和今天我们的国家概念有所不同,那时候的文人可以随意周游列国,今天的人们要出国需要办理很多的手续,具备很多的条件,麻烦得很,周朝时候的国家毕竟都是国中之国,出国还是相对容易的多,孔子,孟子,荀子都曾经在很多国家里游学,虽然经常不得志,但可以说他们的思想在很多地区都产生了影响。故而,所有国家遗留下的文化遗产都属于后世共有的,是不分地域的,只是他们必须要依托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而齐国就依靠了山东的地理衣钵。


齐国为今人留下了很多的文化经典,如《管子》《晏婴》《孙子兵法》《鬼谷子》等作品,其内涵恰好是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人类文化瑰宝的一部分,至今还在为人们大力传颂。而这些内容并非只在山东才有影响。这些作品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文化的发展延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这是十七大会议现场,薄熙来前面这位年轻人是谁?他有何惊人背景?薄熙来竟点头哈腰如遇救命稻草!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为您揭晓这位神秘年轻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