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幸福和温暖

2017-02-15 彷徨在呐喊

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彷徨在呐喊”,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继续免费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本号文章可随意转载,不用标明出处。想交流互动的朋友,请添加小编为私人好友,微信号“nah8899”。 想做类似自媒体的朋友,小编免费带您入门。

“订阅后”回复  1~40 任意数字可查看延伸阅读

【 1 】没有毛泽东,你们什么也不是!

【 2 】秋石客:纪登奎夫人忆诸领导人(上)

【 3 】卫生部部长:手术刀下的谎言和药瓶里的欺骗

【 4 】污染,比你想象的严重!

【 5 】人民日报:官场腐败  超出了老百姓的容忍底线

【 6 】40年来特色鬼话的23个例子

【 7 】(揭秘)中国的富豪大都是怎样发家的!

【 36】如何看待20年32次失败的药品降价?

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幸福和温暖?

 作者:喜爱哲学



  这些年,从总体上看,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幸福感下降了。


  不要小看幸福感下降。国家搞建设、谋发展,不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吗?幸福感下降,关系到对发展成果的评判问题。这是其一。


      幸福感下降,痛苦感就会增强。有时,人们辛勤劳作但不觉辛苦,日子清苦但欢声笑语,是幸福感在发挥作用。当幸福感削弱,痛苦、无聊随之显现。这是其二。


      幸福感丧失到一定程度,生活就索然无味,严重时会悲观厌世,后者又是滋生自杀、摔童、砍人、报复社会等一系列极端行为的温床。这是其三。


  不少媒体、专家分析过幸福感下降的原因,大致分两说:一是“欲壑难填”说,认为大家想法多了、追求高了,再好的日子也满足不了他们。二是“压力山大”说,认为现代生活紧张的节奏、巨大的工作压力,导致人们幸福感下降。这两说,要么指责民众心态不好,要么说民众心理承受力弱。总之,社会是没有责任的,想解决问题,只能自己调节、自己看心理医生。


  我不同意上述说法。如果人们“欲壑难填”,最不幸福的年代,当是国家一穷二白、人民缺衣少食的年代。如果“压力山大”影响幸福感,那么,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卓绝、血雨腥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王进喜们、郝建秀们、焦裕禄们、钱学森们,他们压力小吗?媒体和专家,把人民幸福感下降解释为“欲壑难填”、“压力山大”,完全不着调。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国人幸福感下降呢?答案是:畸形社会压抑了人民的情志,导致情志郁结。


  什么是情志?我们先不忙下定义。定义下不好,“情志”就变成了“情致”、“情趣”、“小资情调”,就变成了矫揉造作、无病呻吟,就变成了远离劳苦大众的东西,就又回到“欲壑难填”说那里去了。这是笔者最担心的情况。


  回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脸上透着红光、心中充满喜悦,有火热的劳动场面、有亲密无间的民族大团结、有欢声笑语。在人们眼中,几乎每个职业都是神圣的,老师是园丁,护士是白衣天使,解放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工人叔叔”、“农民伯伯”的称谓,经常出现在小学生的作文里。大家工作辛苦,但不觉得累,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家中没有电视、电话、私家车,但谁都不觉得缺少什么;朋友、同事间没事串个门不需要拎东西,谁都不看重那些;住桶子楼、共用厨房、一起炒菜做饭、谈天说地,乐趣横生。这,就是情志。


  你想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但环境要求你先服从应试教育;你想以主人公精神投身国家建设,但劳动关系、用工合同告诉你:你连公司的主人都不是;你想追求心上人,但环境要求你先追求房子、车子、票子;你想关爱家人,但环境要求你先背井离乡出去打工;你想参加工作后回报父母,但环境告诉你“不啃老”就算万幸;你想与丑恶做斗争,但环境要求你先与它合作、为它效力,否则自身难保;你想为社会办点实事,但环境要求你先搞形式主义;你想助人为乐,但环境要求你先做好被讥讽、遭讹诈的思想准备。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情志不郁结才怪。


  情志真的重要吗?非常重要!


  人的情志需求与生俱来。婴儿需要母爱,你不能把这种需求解释为物质需求——奶嘴永远代替不了母爱。你也不能把它解释为文化需求——婴儿不识字。人长大了,有恋爱的需求。同理,这也不是什么物质需求、文化需求。小伙子找不到对象,你送他个芭比娃娃、让他去读言情小说,无以排解他心中苦闷。


  人的情志需求不可剥夺。谁都不想被关进监狱,尽管监狱里吃、穿、住、医疗、图书室一应俱全。人无法忍受终生被弃孤岛,哪怕孤岛上建有别墅、备有一生享不尽的山珍海味。情志和阳光、空气、水、食物一样,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东西。


  人的情志需求是多样的,但有规律可循。人的情志需求是多元、多样、随性别、年龄、文化变动的,但其基本内核是相对稳定、一致的。身处好的环境,不管男女老幼,人们普遍身心愉悦、欢声笑语;身处不好的环境,人们普遍压抑、悲观、愤怒。哪怕在西方发达国家,由于民众情志郁结、苦闷孤单,基督教说一句“你们是上帝的孩子”,不少人就跟着去了。所以,情志需求并非变幻莫测,它有规律可循。


  情志需求较少地依赖物质,却较多地依赖真实人际关系,后者又取决于社会存在状况。革命战争年代,有人吃草根树皮,有人冒枪林弹雨,别说荣华富贵,连生死都置之度外。在这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宜将胜勇追穷寇”、“战场黄花分外香”的情志,一点都不缺。单论满足情志需求,古代社会未必差,当代社会未必好。通信不发达未必差,有了互联网、微信、QQ群未必好。没有高高在上的理论未必差,有了这个观、那个梦未必好。一切源于真实、淳朴的民风,而民风是否淳朴,取决于真实的社会存在状况。


  满足情志需求,要多一些直接,少一些曲折。你说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但摆在他面前的是被领导、是说了不算,只有通过曲折的思考才能明白一些。姑娘说,我爱的是你这个人,但没房、没钱免谈,你要费多大的思量才能明白她到底爱什么?法国哲学家帕斯卡说过,“心有它自己的道理,是头脑永远不能明白的”。情志需求是心的道理,理性思考,在此不起作用。


  不能正视人的情志需求,遗患无穷!


  当代社会,有相当一部分人,生活极不幸福,但说不清道不明。记者采访他、领导干部慰问他,你说收入少,人家想下岗待业人员收入更少;你说工作忙,人家想你在现代化车间,风不着、雨不着,用不着掉皮掉肉、流血流汗,退一万步讲,真把劳动强度降低了,工厂就亏损倒闭了,你也失业了;你说没有尊严,人家心想:是啊,谁都想像大老板、领导干部一样风光,可能吗?所以,你要么一言不发,要么违心说点对方能听懂的——希望工资再高些。而这样说,并不见得真好。


  很多人的思维模式,正陷入物质的怪圈:一切苦难,说到底是物质匮乏;一切问题,说到底是经济问题;一切不公,说到底是分配不公;一切实力,就到底是资金实力;一切梦想,说到底依赖财富增长。人们的眼睛在聚焦,聚来聚去就聚到了钱眼儿里。于是,国家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代会、“两会”几乎开成经济工作会议;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等同于经济发展目标;改革的思维,和厂长思维一样,目的是扩大生产、再扩大生产。我们正在把国家变成一座大工厂,以满足人们日益膨胀的物欲。原因何在?


  几十年前,我们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请注意,这里提到的是“文化需要”而不是“精神需求”。文化需要,可以通过发展教育事业、文化产业等加以满足,可以多出版书籍、电影、音乐、动漫,说到底,还要靠物质上的繁荣加以解决。这就把情志需求忽视了、排除在外了。情志需求,这一基本的、重要的需求,变得没有名份,摆不上桌面。


  马克思发现工业化社会导致人的异化,但根据当年邓小平同志的指示,异化问题一直是国内理论界研究的禁区,以致于人们在探寻不幸福根源时,尤如搜寻马航730客机,信息芜杂、充满曲折,主观不符合客观的说法比比皆是,找来找去,总是找不到“情志郁结”这个点子上去。


  “情志郁结”不是笔者的创造,中医理论中就有情志郁结一说,并认为情志郁结可以致病。笔者反对将“情志”一词任意变换说法,比如变换成“情绪”、“情调”、“心理健康”,哪怕变换成“情感”、“情操”也不恰当,任何变换,都会洗脱社会的责任,把主要责任归为个体人的心理素质或道德修养,从而得出“咎由自取”的结论。


  我深信,热爱正义的人们,追求幸福的人们,致力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们,一定会倍加关注人的情志需要。我们、我们的前辈、我们的子孙,欲将建设的美好社会,定是一个能够满足人们情志需求的社会。当然,把情志问题研究透,把研究成果普及开,在全社会达成共识,还有大量工作要做。这事,不能急也不能等。

 

重要通知:请大家关注 呐喊 备用号:【草根白话】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