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文革结束初期高层关于“包产到户”的争论

2017-03-13 彷徨在呐喊

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彷徨在呐喊”,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继续免费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本号文章可随意转载,不用标明出处。想交流互动的朋友,请添加小编为私人好友,微信号“nah8899”。 想做类似自媒体的朋友,小编免费带您入门。

“订阅后”回复  1~50 任意数字可查看延伸阅读

【 1 】没有毛泽东,你们什么也不是!

【 2 】秋石客:纪登奎夫人忆诸领导人(上)

【 3 】卫生部部长:手术刀下的谎言和药瓶里的欺骗

【 4 】污染,比你想象的严重!

【 5 】人民日报:腐败 超出了老百姓的容忍底线

【 6 】40年来23个鬼话例子

【 7 】中国的富豪大都是怎样发家的!

【 36】如何看待20年32次失败的药品降价?

文革结束初期高层关于“包产到户”的争论


   包产到户是私有化改革的第一个重要步骤。毛主席1965年重上井冈山,在5月25日与张平化、王卓超等人的谈话中曾说:“我为什么把包产到户看得那么严重?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所有制的基础如果一变,我国以集体经济为服务对象的工业基础就会动摇,工业产品卖给谁嘛!工业公有制有天也会变,两极分化快得很,帝国主义从存在的第一天起,就对中国这个大市场弱肉强食,今天他们在各个领域更是有优势,内外一夹攻,到时候我们共产党怎么保护老百姓的利益,保护工人、农民的利益?!怎么保护和发展自己民族的工商业,加强国防?!中国是个大国、穷国、帝国主义会让中国真正富强吗?那别人靠什么耀武扬威?!仰人鼻息,我们这个国就不安稳了。”


  毛主席还说:“事情不是那么简单,人家资本主义制度发展了几百年,比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得多,但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的人口多,民族多,封建社会历史长,地区发展不平衡,近代又被帝国主义弱肉强食,搞得民不聊生,实际上四分五裂。我们这样的条件搞资本主义,只能是别人的附庸。帝国主义在能源、资金等许多方面都有优势。美国对西欧资本主义国既合作又排挤,怎么可能让落后的中国独立发展,后来居上?过去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今天走资本主义道路,我看还是走不通。要走,我们就要牺牲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违背了共产党的宗旨。国内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都会激化,搞不好,还会被敌人利用。”


  毛主席的这些话,对我们认识“包产到户”极具重大意义,正是包产到户实施后,国企开始纷纷改制,大面积私有化开始,使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发生了改变。而现在,随着农村小生产模式的破产,是向资本主义大生产模式前进还是向社会主义大生产模式转变,这又是一个考验共产党的难题。本文作者明显带有一定的倾向,但提供的历史事实值得我们回味。故发出来供研究者参考。


  杜润生是中共党内资深的“三农”问题专家。人民出版社新版的《杜润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中共高层的决策内情,书中如实叙述了1978年以后农村体制变革逐步变化的过程。摘登如下。


  1979年初,杜润生奉命重新回到农口,任国家农业委员会副主任(王任重为主任)。


  当年对集体化农业的体制应否进行变革,由于受到原有认识的局限,中共高层意见一时难以统一。最为突出的,就是能否实行“包产到户”。


  (1)华国锋等对包产到户,最初都持反对态度。


  华国锋和李先念都是很重视农业的。“惟独对改革人民公社体制、推行包产到户持反对态度,难以一下子转变过来。”一次在向李先念汇报内蒙古自治区搞“口粮田”的问题,杜润生问李:“中央对此事可不可以认可?”李先念考虑片刻后说:“为了救荒搞‘口粮田’可以同意,不要提包产到户。”


  1979年初,国家农委召开七省(广东、湖南、四川、江苏、安徽、河北、吉林)三县(安徽全椒、广东博罗、四川广汉)农口负责人座谈会。会上发言赞成包产到户的占多数。会议期间,《人民日报》以编者按语的形式,在头版发表王任重就包产到户问题写给人民日报社的一则批示:“态度要明朗,号召大家不要搞包产到户,已包的说服引导,回到集体经济。”


  3月15日。华国锋到会讲话。讲话中,“对于包产到户,他举了湖南洞庭湖‘双抢’的经验,证明组织起来分工合作可以提高新的生产力。集体经济还是优越的。但他也讲到不要‘一刀切’。”


  王任重两次到会讲话,讲了集体经济的优越性,特别强调统一调配劳动力的优越性。王说:“合作化几十年了,到底是好是坏?基本上是好的。”杜润生说:“他们两位都是多讲道理,允许自由讨论,并没有上纲上线。”在此后召开的一次中央会议上,李先念说:“包产到户不宜提倡。中国单干了几千年,还是没有粮食吃,还是受穷嘛!”华国锋再次用湖南“三夏”抢收抢种的事例来说,非集体化不可。


  杜润生认为:“华国锋、李先念、王任重对包产到户持反对意见,很大因素是要忠于毛泽东思想。”


  后来,思想也有变化。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王任重调离农委,离任前与杜润生恳谈,王表示:作为过渡形式,他同意包产到户,前途还是应坚持集体化。杜润生在与李先念交谈后,李也表示:“你把我说服了,我是老观念,只记得‘小农经济跳不了三尺高’。”此后,三人不再坚持原来反对包产到户的意见。


  (2)在1979年那个时候,时任中共中央秘书长的胡耀邦,态度也比较谨慎。


  杜润生说,一次他带着为中央起草的农村工作安排意见去见胡耀邦,借机谈到“责任制”问题,提出是否可以“把1979年9月28日后提的‘不要包产到户’,改成‘准许包产到户’。”耀邦说:“决议才通过,中央不好立即出面修改。”杜润生评论说:“在耀邦所处的位置上,时机不到,处理像包产到户这种带有政治敏感的大问题,还受着某种约束,是可以理解的。”


  (3)碍于多数的反对意见,邓也是到1980年4月才正式表态。


  关于邓对包产到户的表态,人们见到的是1980年5月关于农村政策的一次谈话。事实上在此之前,已含有支持的意思了。杜润生说,在1979年那次中央会议上,由于华国锋、李先念先后表态不同意搞包产到户。邓当场没有就此问题表态。但是邓说:“贫困地区总得放宽政策。”“杜润生认为:“这为他尔后支持包产到户留下伏笔。”


  1980年4月,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为中央召开编制长期规划会议做准备,将提交会议讨论的问题向邓汇报,胡耀邦、万里等在座。姚依林根据事先了解的情况提出,在地广人稀、经济落后、生活穷困的地区,实行包产到户之类的办法,让群众自己多想办法,减少国家的负担。邓听后说:“我赞成依林同志刚才讲的意见。在农村地广人稀、经济落后、生活穷困的地区,像西北、贵州、云南等省,有的地方可以实行包产到户之类的办法。”这是邓小平就包产到户问题第一次正式表态。


  (4)“阳关道”与“独木桥”之争。


  尽管有了邓的明确表态,但在党内意见远未统一。在1980年9月召开的省市区第一书记座谈会上,出现了“阳关道”与“独木桥”之争。杜润生说:“发言反对包产到户的,有福建、江苏、黑龙江几省的省委书记。支持的,有贵州省委书记池必卿、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周惠、辽宁省委书记任仲夷。”黑龙江省委书记杨易辰说:“黑龙江是全国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一搞包产到户机械化发展就受影响,生产成了大问题,是倒退;集体经济是阳关大道,不能退出。”就在杨易辰讲话时,池必卿插话:“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我们贫困区就是独木桥也得过。”这次会议形成的《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纪要,正是依据这个精神照顾两方面意见的妥协产物。“阳关道”与“独木桥”也成了这场争论留下的一句名言载入史册。


  涉及党内高层不同意见的争论,能像杜润生这样直呼其名,如实记述,把事实真相留给后人,确实不易。这些高层细节对于我们认识“包产到户”的历史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重要通知:请大家关注 呐喊  原创公众号:【草根白话】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