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打卡红色当阳| 土地改革,分享胜利果实开展互助合作

当阳融媒 2022-10-25

烈火淬炼初心

生命铸就辉煌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当阳融媒体中心推出

党史系列短视频《打卡红色当阳》

今天上线短视频《打卡红色当阳》第二十四集

《土地改革,分享胜利果实开展互助合作》

▲点击观看视频

昔日群力初级合作社如今崛起当阳开发区。

魏勇摄

建国后,劳苦大众翻身做主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广泛深入的生产经营互助合作,推动国民经济复苏和民生迅速改善。
解放初期,占全县人口11%的地主、富农,依然占有着近40%的土地。无地少地的农民,只得向地主租种土地,辛勤劳作,难得温饱,甚至因高利贷逼得无法生存。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封面

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实施,当阳县委、县政府组建土改工作队,按照《土改法》在麦城、佟湖、胜河、度门4个乡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于12月在全县全面展开土地改革。
通过土改,按照地主、富农、中农、贫雇农划分了阶级成分。没收地主、富农土地20.98万亩,房屋5.76万间,耕牛2.12万头,农具5.87万件,家具17.79万件,浮财折合粮食757.2万斤,分给了贫困农民。
全县共有3.55万户、12.13万人分得了胜利果实。人均分得土地2.44亩,彻底消灭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工作队向群众宣传土地改革法

土地改革让翻身农民无不欢欣鼓舞,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但是缺耕牛、缺农具、缺劳力、缺资金,又成了困扰翻身农民的新问题。
为解决这些矛盾,县委、县政府引导农民组成临时互助组开展换工互助,并及时总结推广季士国常年互助组的成功经验,不仅保证了全县大多数农户农忙时节不误农事农时,还为之后的农业合作化奠定了基础。

季士国互助组在优选稻谷品种。

牛军供图

1951年春,锦洪乡的季士国挑头创办了宜昌地区的第一个农民互助组。当时,正值水田与旱田农作物除草大忙季节,劳动力少的农户顾了水田顾不了旱田,季士国将邻近的32户、134人联合起来创办了常年互助组。

季士国互助组坚持民主管理,劳动分工和农活安排民主讨论确定,采用评工记分的方法解决报酬不好计算等问题。合作农民农忙季节不误农时,农闲时节烧砖烧瓦增加副业收入。当年互助组粮食平均亩产达到273斤,比上年增产172斤,比附近的单干农户亩平增产83斤。同时,通过建窑场搞副业,实现了参加互助组的农户既增产又增收。

季士国互助组在总结丰产经验。

牛军供图

季士国互助组的成功经验,不仅被当阳县委、县政府在全县推广,而且引起了宜昌地委和湖北省委的高度重视。1952年3月,季士国被请到宜昌地区农业生产会议的主席台上介绍经验;1952年11月,季士国又出席全省劳模会,受到省政府主席李先念的高度赞赏。之后,季士国把互助组办成了群力初级农业合作社。

季士国互助组诞生地如今成为工业基地。

佟凌摄

在季士国互助组的示范引领下,到1952年底,全县农民以自愿参加和等价互利为原则,建立农业互助组5329个,入组农户4.49万户,占全县总农户的74.34%;互助经营耕地面积41.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5.1%。

土地改革解放了生产力,互助合作整合了生产要素,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1952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311万元,比1949年的1373万元增长68.32%,全县出现了经济复苏、民生改善的大好局面。

其他人还在看



  服务企业“信用”修复  化解企业痛点
•  请注意!9月1日起,这一项有调整
•  全民阅读|“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来源 当阳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 彭丹凤

记者 张勇 王先进 王奥 崔梦云

编审 王瑞  终审 胡旭  监制 张勇 

在当阳 爱当阳 点亮“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