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乡村新韵丨淯溪石板街散记

当阳融媒 2022-10-25
“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
乡情是镌刻在记忆深处的故乡山水
是停留在舌尖上妈妈的味道
是脑海中熟悉亲切的乡音……
从古至今,游子对家乡魂牵梦萦
而家乡的美
在山水、在美食、更在人心
当阳人民广播电台与市文联
联合推出《悦读沮漳·乡村新韵》节目
今天走进第七期↓↓↓

▲杨福梅:当阳市东门小学教师,市作协会员。以诗文怡情,偶有发表。

▲朗诵者:张苗,女,中共党员,1994年6月出生,当阳一中语文教师,爱好朗诵、文学、书法、民乐、烘焙等,然兴趣广泛而无一精擅。

 ·淯溪石板溪散记·

作者:杨福梅   朗诵:张苗


沐着蒙蒙烟雨,我轻轻走过石板街。雨巷的空寂让我的足音加重,心绪加重。

是的,这里属于历史的一切都是重的,当文化古镇的镜头在石板街聚焦,而又被拉长,拉远。

我怀揣锦绣而来,独独没有备好油纸伞,其实,这也是江南的一部分。雨缝里挤下的阳光仍是二十多年前的阳光,那时,我是淯溪我镇河迎娶的新娘。石板街不过是仄仄的老胡同,住着泛旧的事物,不经打理的老样子在记忆中呈灰色。

此刻,我在石板街,算是缘份吗?途经文化寻遗的春天,我本该采撷烂漫的花束。可现在是盛夏季节,我带着一个人,一颗心,一双眼,一台相机,算是补上迟到的问候吗?

突兀地站在匾额之下,贸然寻访下街。与上街相对,与战争、方位、民居相关的故事全在一个“下”字。说不准以怎样的心情踏上石板路,石板古街,宽不过三五米,蜿蜒向下。红枋雕梁的老房子沿街伸展,高高悬挂的红灯笼一路迎候,浓郁的古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我,是坠入时光之网的微尘,无力挣扎,任风起落。

民俗一条街,是一条生活的河流。活脱脱的旧光景经国家巨资打造还原成古色古香。难寻的静谧幽深,我分明感受出老房子年轻的心跳。门联是老房子的眉目,儒雅中透出慈善;木刻书法提升老房子的气质,有遗世独立之风。一代代传承的家风家训,是淯溪后人的处世根本。白墙红廊,雕花木窗,此情此景,我生于晚清,长于民国,淬炼于战争时期…硝烟散尽,谁是我的故人?

依稀间,这是一个高手如林的江湖。我看到剃头铺面开张,手艺精湛的剃头名匠展露“十八艺”之绝学。南来北往的商客、书生、船夫、荷担者都从头开始从脸面开始,从脚下的黄土和流淌的河水开始,停泊在一个叫淯溪的地方,在闪闪的剃刀下焕发容光。

打铁铺的炉火将乡音烧得正旺,锻打的每一件泛青的铁器,加深生命的成色。

用汗水浇铸的刀斧、镰锄在这片土地上反复试韧性,试锐度,每一张弯弯的弓都是利刃,足以削薄百年。

听书茶社时时传出叫好声,厅堂陈设依旧,说书人的一颦一笑都是炸裂日常的引信,满堂看官听不够的忠孝仁义,沿着淯溪河岸奔流,入江,入海,提炼出盐粒,是浸润大地上好的养料。

各类手工作坊,让石板街的烟火味变浓。随着俗称“千张”的豆腐皮走进土特产店,宛若参加一个盛大的农业展览会。素有“小汉口”之称的淯溪自古就是农副产品最大的集散地。几百年来,勤劳的淯溪人用双手创造出美好的生活,并把这份香甜保鲜至店铺林立,我无法一一访遍,推测之,莫若杂货铺、裁缝铺、中药铺、钟表铺…麻雀虽小,应是五脏俱全。我不难想象出,当年古街之繁华,一派商旅不绝,街灯如昼的场景。

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说的大约是地域差异。穿过小巷,来到古街背后的民俗博物馆。如果说石板街是氤氲的慢时光,民俗馆则是一场缤纷的盛宴。这里收藏丰富,真实再现了古镇发展的轨迹,有纺车织布、渔具捕捞、粮食加工,也有交通货运、生活礼仪、传统艺术…如一双双时代变迁的眼睛,注视着我,注视着在时空隧道久久穿行的后来人。

街在向前,脚步在向前,唯有光影退后。放眼四周,亭台修竹,家家和乐。我看到三三两两的乡邻,围坐檐下,透过雨帘向我投来安详的目光。我听到耄耋老人娓娓的讲述,如同抚摸这片沧桑土地脸颊上的皱纹,情深意长。我嗅到空气里熟悉的炊烟,在心头弥散,正是岁月调制的家的味道,爱的味道。

乡村蜕变,从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发掘起步。石板古街,是向文化名镇递上的一张名片。打上文化烙印的淯溪镇,如一幅意境悠远的水墨画,在沉静中散发出永恒的魅力!



END


如果您爱好阅读,如果您有分享作品的渴望, 请您参与到《悦读沮漳》节目当中。这里始终有一支话筒在为您守候。期待您就是下一个朗读者!

欢迎收听
当阳人民广播电台调频100.9兆赫
每天20:30 不见不散
商务合作热线:0717-3239550

其他人还在看



 差点离开这美丽的世界... 感谢当阳杨先生!• 一棵都不行!• 24小时,360°...临沮公园来了258个“户外管家”

来源 当阳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 李香怡编审 王瑞  终审 胡旭  监制 张勇

在当阳 爱当阳 点亮“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