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孩子,让我们一起体验生命教育

人大幼儿教育导读 人大幼儿教育导读 2021-05-25


国内的防疫工作胜利在望,国外的疫情日益严峻起来,疫情的全球化要求各国在防疫面前,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经历这次疫情,幼教工作者和家长们教育的观念也在悄然发生改变,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贯穿了战疫期间幼儿教育家园互动的主题。

本画题目《我爱你人类》5岁幼儿作品 来自芜湖市首届少儿美术作品网络展

战疫期间也是生命教育的契机。生命教育是一个现代教育概念,由美国人杰唐纳华特士1968年提出,他认为学校不应仅训练学生谋取职业的技能或者获取知识,还应引导其充分体验人生的意义,帮助其做好准备,迎接人生的挑战。然而,在我国有关儿童生命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都不够全面和深入。什么是生命教育?在此次战疫期间,我们怎么让孩子体验生命教育?如何将防控的正能量转化为生动的生命教育资源?文章邀请一线的专家和幼教工作者们对此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不同境遇下的幼儿生命教育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前课程研究中心     

黄小莲

 亚里士多德把人的灵魂分成具有层级性的三部分组成:一是植物的灵魂,具有营养的功能,属于灵魂最低级的部分;二是动物的灵魂,具有本能、感觉、情感和欲望的功能,属于中级部分;三是理性的灵魂,具有认识和思维的功能,是最高级的部分。笔者认为,做为人的灵魂存在的生命体,在不同年龄段、不同境遇下接受生命教育也存在层级性和侧重点。在当前全球防疫境遇下的幼儿生命教育,与日常诗意栖居的生命教育该有怎样的不同呢?

No.1

直面死亡:疫情境遇下的幼儿生命教育

不管是2003年的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还是当下的新冠病毒,每一次灾难降临,人类都无法逃避直面死亡的问题。所以有关生命教育中的死亡教育是谁也绕不过去的主题。尽管中国文化避讳死亡,国人忌谈死亡,家长也反对幼儿园开展死亡教育,认为死亡教育会让孩子恐惧,对孩子的身心不利。但疫情期间电视新闻不断播报的死亡数据,使得幼儿自然而然会问一些跟死亡有关的话题:为什么传染新冠病毒会死?死人去了哪里?死人吃什么?要是死人怕黑怎么办?死人在地下能看到东西吗?

教育最好的时机,就是孩子问起的时候。所以,疫情的境遇为幼儿园和家庭对幼儿开展死亡教育提供了契机。跟3—6岁的幼儿开展死亡教育,可以结合《爷爷变成了幽灵》、《獾的礼物》等绘本,考虑幼儿的思维水平,避免以下误区:

避免把死亡类比为“他永远睡着了。”因为这样说,会误导幼儿将死亡与睡眠混为一谈,幼儿可能怕去睡觉,因为他们会害怕自己醒不来,或者困惑“睡着”为什么醒不来了呢?

避免把死亡说成“他走了。”如果这样说,幼儿可能会有一种遗弃感,或者想知道那个人为什么不说一声再见就走了。

避免简单地跟幼儿解释某人之所以会死是因为他“生病了”。因为幼儿难以区分小病和绝症,一旦生病就会担心自己会不会死。因此,对他们最好这样解释,只有极为严重的疾病会导致死亡,虽然我们不时地得点小病,但我们都能很快康复。

避免跟幼儿讲“只有老人才会死”。幼儿很快会发现,年轻人也会死。最好这样讲:“大多数人活得很长,但有些人寿命很短。我希望我们都能健康长寿。”

避免不愿意跟幼儿谈论死亡的态度。如果幼儿问有关死亡的问题,要避免对幼儿说:“哦,这不是你现在考虑的问题。”作为教师和家长,我们不必回避这一话题,以此让孩子知道,死亡并不是一个不能谈论的话题。

谈死亡不是不吉利,死亡教育更不是负能量。科学的死亡教育,可以帮助幼儿纠正从动画片等非正式场合获得的诸如“起死回生”等错误经验,从对死亡的无知逐步形成对死亡的科学认知。

No.2

诗意栖居:日常境遇下的幼儿生命教育

“人充满劳绩,但还是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诗意从哲学的视角看,乃是一种精神和心灵的自由;从认识论的视角看,诗意则是某种直觉和顿悟,是对人生和宇宙的当下了悟;从存在论的视角看,诗意指涉一种有意味的感性形式的存在;从美学的视角看,诗意是人类情感的一种表现欲升华;从伦理学的视角看,诗意就是善良、仁爱与悲悯;从心理学的视角看,诗意则常常意味着丰富的想象和创造;从社会学的视角看,诗意是一种内在的幸福感;从文学的视角看,诗意总是呈现为某种含蓄、凝练、朦胧的境界。

日常境遇下的幼儿生命教育不是苟且,还要有诗和远方。幼儿园和家庭种植的花花草草,饲养的小鸡小兔,都是或显性或隐性随机进行生命教育的课程资源。日常境遇下的幼儿生命教育,笔者认为,可以分为“生命与自我:感受生命的节律,接受不完美的自己;生命与自然:热爱生命,形成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生命与他人:珍惜生命,建立友善的共同体。”三个层级进行。

第一个层级:感受生命,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幼儿园基于科学教育需要,老师们会带领幼儿开展一些种植和养殖的项目活动。不论是花花草草或者果蔬的种植,还是小鸡小兔动物的养殖,都要经历出土(生)、生长和发育、繁殖、死亡的生命周期。在这一生命过程中,老师也会带领幼儿开展观察记录,伴随着记录的过程,幼儿可以切身感受到动植物的生长节律,感受到生命的律动。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还可以让幼儿感受不同的花草有不同的色彩,感受万紫千红才是春的生命多样性;不同的动植物有不同的优点和缺点,樱花好看但花期很短,野草平常但生命力顽强,它同样装扮大自然。小朋友也一样,虽然每个人都有不完美的地方,但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第二个层级:热爱生命,形成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

种植和养殖的过程,也是幼儿每天照料动植物、与动植物亲密接触的过程。幼儿会为植物长出第一片叶子,开出第一朵花,结出第一个果实而惊奇惊喜;也会为小鸡破壳而出,兔妈妈生出小兔宝宝欢呼雀跃。在这种亲身经历中,幼儿热爱动植物的情感自然地相伴相生,溢于言表。在浙江富阳第一幼儿园,小班老师带领幼儿开展了”孵蛋日记”的项目活动,孩子们通过饲养小鸡,近距离的观察感受小鸡的外形特征,每个孩子赋予小鸡的情感也是鲜活的,因此孩子们即使在同一主题下的画面表达也是多种多样的。当然,幼儿也会因为照料不慎,造成动植物的夭折而悲伤,但这同样也是幼儿热爱生命的一种情感。在幼儿每天记录动植物成长的过程中,老师还可以让幼儿体会动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泥土、阳光、空气、水,也就是生命的存在离不开我们所生活的自然,从而激发幼儿热爱自然的情感。

第三个层级:珍惜生命,建立友善的共同体

 在幼儿园和家庭日常开展的种植和养殖过程活动中,最后都会遭遇生命终结的问题。如何引导幼儿面对动植物的死亡,也是日常的幼儿生命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对动植物的死亡表现出悲情和应有的尊重是需要老师、家长和幼儿一起共情的。生命是有限度的,生命的终点是死亡。生、老、病、死是人生常态。所以,日常生命能够诗意地栖居实乃不易。既然生之不易,自然应该珍惜生命。既珍惜自己的生命,也珍惜他人和动植物的生命。生命与生命之间,并不是一种个体的存在,它是一个社会共同体,它离不开爱与友善,责任与共担。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这次全球疫情的蔓延,更是证实了这一点。但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虐待动物的现象、放弃生命的大中小学生自杀现象日渐普遍?这也许是在珍惜生命这个层级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讨的课题。






将儿童生命教育纳入国家课程体系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杨晓萍  刘 海  雷吉红 

2020年,武汉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大疫情。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人们更加意识到生命的重要性,应该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此时对儿童进行生命教育显得格外重要。

人的生命有三种属性,包括自然生命、社会生命与精神生命三个层次。自然生命对应的是通过安全和自我保护及健康教育内容解决生命的长度问题,这是生命教育的基础;社会生命对应的是通过生活与学校的教育帮助儿童成为一个受人尊敬和欢迎的人,这是滋养生命的宽度,是生命教育的环境;精神生命对应的是通过生活体验、价值引导与信仰教育让儿童感悟精神生活的意义,构筑生命的深度,这是生命教育的追求。

儿童生命之自然教育要立足于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除了要保护自我生命和自我接纳以外,还要保护和敬畏万物的生命,在与自然界的沟通过程中不断重构新的世界图景。最终,保持儿童的纯真和保持蓬勃生命力的根基。

从社会生命角度看,生命教育的思想是个体通过与所处环境建立联系,学会与人相处、回归生活世界,最终实现与社会的和谐共生。社会生命教育的价值在于引人向善,帮助儿童树立善待生命、关爱他人的意识,让他们通过社会生命教育回归生活、发现生活的美。用生活情景中的人、事、物潜移默化地陶冶和影响儿童的思维和行为模式,让他们学会与社会和谐相处。

从精神生命角度看,生命教育的思想是敬畏生命和成全生命并在其中获得自身心灵净化和自我价值的提升。“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中最脆弱的东西;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生命过程之生老病死是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如同灾难一般,不被人的主观意识改变,而人性、理想和信仰、人生目的和人生价值将获永恒意义。儿童在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成长过程中,切身体验生命事件,了解生命真谛,培养尊重和敬畏生命态度,形成高尚情感和人格,最终获得心理和自我价值的升华。

实施儿童生命教育的有效路径之一是将儿童生命教育纳入国家课程体系。通过政府介入和实际参与,保障生命教育在学校实施过程中的权威性和推行力度,同时也便于获得其他教育机构或社会机构的支持和资源整合利用。课程是“滋养和提升人的灵性成长的精神食粮源泉”。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课程由各省自主选择教材或编写教材,这种分权下移的课程模式容易导致学校生命教育课程处于边缘化或可有可无的状态。不提高对生命教育课程的重视,就难以有效满足儿童生命教育过程与成长的需求。因此,迫切需要增加以生命教育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构建课程体系需要考虑重构课程的功能定位、课程内容选择上的全面和平衡、课程目标的适宜性和操作性等。针对当前的重大疫情,更应该将自然、规律、生命等重要内容纳入国家课程体系,引导教师根据课程内容与儿童的实际情况实施相应的生命教育。同时,课程评价机制的建立至关重要,生命教育要取得成效,评价机制是导向和风向标。

文章摘编自《重大疫情下儿童生命教育的内涵、价值及实现路径》






生命美育 幼儿生命教育的生动途径


幼儿教育导读杂志社主编

 熊志刚

2020年一场席卷全球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让人类面临巨大的生与死的考验。新冠病毒成为家喻户晓,全球皆知的一种细菌生物体,宝宝们都非常乐意带上口罩,甚至有小朋友主动说不去人多的地方,担心有病毒。这也启示了我们,这是一个绝佳的开展儿童生命美育的机会和切入点。

长期以来,我国的儿童教育偏重智育训练、立足德育说教,相对来说其实是缺失生命美育的,这导致儿童在生命观念上缺乏科学认识和理解。由于儿童期对生命美育的缺失,或者说不充分,导致儿童后续生命成长过程出现过很多让人心痛的问题,对自己生命的不尊重、不珍惜,对其他生命的不尊重,漠视,轻视自己和他人、以及其他小生命的存在,这种种现象在现实中屡有发生。如笔者多年前从事小学任教时的一位年仅10岁的小朋友上吊自杀,以及网络上经常曝出来的虐待小动物的视频事件。

当前社会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在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人类生活便利的同时,也相应的产生了市场拜物、工具理性的膨胀、自然生态的破坏、人们精神压力巨大造成的精神疾病等社会问题,同时还有少子化的社会问题,给儿童生命美育带来巨大的阻力。疫情当下,让我们深深反思,从幼儿时期抓生命美育的紧迫意义。

生命美育,无论是在西方文化,还是在东方文化中,其实古已有之。西方传统美学突出人的认识主体地位,以“主客二元”的认识论为思想基础,追求生命意识的“真”,即强调人对物的理性认识,肯定和张扬人的生命欲望。中国古典美学追求的是生命至善至美的统一,培养“美善”统一的君子人格,终极追求“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大美境界,极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高度生命意识的人文思想。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丰子恺提出了“艺术以仁为本”的美学思想,认为“艺术家必为仁者,故艺术家必惜物护生。在其一生的艺术创作生涯中,积极践行生命美育的内涵,他的漫画名作《护生画集》,极尽爱惜呵护生命的“仁心”情感,批判了种种“不仁”的丑恶和残忍。

学者金雅、郑玉明在专著《美育与当代儿童发展》一文中认为生命美育是一种情趣高尚、情理合一的生命情感涵育和生命精神教育,对儿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指出:“生命美育以契合儿童天性的审美教育方式,在审美愉悦中潜移默化地陶冶儿童的生命情感,使其养成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并逐渐去体味生命的本质和本义,引导他们逐渐自觉去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学者吴东胜在《美育通论》中提出,生命美育,就是在生命教育的基础上兼有生命美学的审美教育活动,其宗旨就是人如何认识并实现其生命美感的形态和生命审美的价值,其最终意义就是如何优化生命、美化生命、激扬生命。在当前国内疫情逐渐消褪好转,国外疫情依然严重蔓延的背景下,让儿童直面生命存在的环境、过程,尤其是疫情下的生命死亡,激发“向死而生”的生命意识觉醒,生命美育才能深入到审美教育活动的生动实践中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依据幼儿的学习特点,幼儿的生命美育首先应该在幼儿的生活实践中开展,以幼儿的生活教育实践为载体,以幼儿的生命主体为本位,在生活实践中体验生命的痛苦与快乐,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启发幼儿的生命主体意识。由于幼儿的思维特点具有突出的“万物有灵、推己及物”的生命意识。所以在幼儿生命美育的实践教育内容选择上,自然环境的生活实践教育成为首选。当下正值春天的自然环境中,万物生命萌动,幼儿的“万物有灵、推己及物”思维特点天然地把大自然的各个生命主体视同与自己平等的生命物,如小朋友经常见到的小狗、小猫、小鸟,各种花草虫鱼在生命主体生活活动上都具有平等性,我们通过小朋友与大自然的花草树木、各种小动物的直接接触,引导小朋友观察、接触、认识它们,去体验生命存在的意义。还可以通过选择具有积极健康的诗歌、歌谣、漫画,引导幼儿去关爱生物,发现生趣,培养健康的生活态度。如骆宾王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丰子恺的《护生画集》是非常好的幼儿生命美育的漫画读本。

幼儿生活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中国幼儿教育之父陈鹤琴先生指出:“要充分利用幼儿周围生活中熟悉的、感兴趣的自然现象、社会环境对幼儿进行教育, 让幼儿了解生活、了解自然, 到实践中去学习知识、积累经验 , 寓教育于幼儿生活之中。幼儿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幼儿园一日生活中丰富多彩的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开展幼儿生命美育。学者杜卫提出了美育的“活动教学”原则,倡导在活动中促进审美教育的发展,指出活动是培养幼儿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基本方式。另外,幼儿教育工作者还可以联合家庭,社区,主动创设各种优美的物质环境、创设和谐的精神环境,培养幼儿热爱自然的情感、利用家庭生活、社区生活陶冶幼儿的心灵。如联合家庭创设美观的家庭自然环境,家庭里家具的摆放,字画的选择,或者花草盆景、家庭宠物的的养育,都要能对孩子的情感产生感染作用。鼓励家长周末或者假期积极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让孩子充分感受大自然、体验大自然的生机勃勃!与社区合作,倡导和谐和睦的邻里关系,社区是幼儿放飞童年梦想的地方,社区生活的丰富多彩、社区生活的健康和睦氛围,对幼儿的生活观念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良好的社区合作关系,是幼儿教育工作者有效开展幼儿生活教育的重要桥梁、更是幼儿生命美育内容选择的最好路径之一。本次新冠病毒肺炎疫情,让各个家庭生活、社区生活得到了充分释放,全国人民各自在各个家庭、各个社区的自觉隔离,客观上拉近了社区邻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陌生感大幅削减,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睦相处,为疫情解除后有效开展社区幼儿生活教育奠定了良好的人文基础,也为幼儿的生命美育拓展了平台路径。






平等意识是生命教育永恒的主题


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  

张翔升

 武汉防疫战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人们对“生命是什么”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这个时候很多专家和幼儿园都在谈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的事情。大多数观点不外乎是这样一个主题,那就是一定要教育幼儿“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和敬畏生命”,我认为这个主题是生命教育的终极目标,而不是生命教育的起点和途径,那么生命教育的起点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要让幼儿进行“生而平等”的生命意识的体验,平等才是生命教育的核心和源泉,从这个基本点出发才可能达成我们生命教育的目标。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平等是弥足可贵的,是热爱的源泉,尊重的前提,敬畏的基础。人类从诞生起,饱受自然灾难和愚昧的困苦,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发展,目前才拥有了强大的科技力量,和自然抗衡。因此,人类难免妄自尊大,特别是我们人类中的某些人,借助我们人类共同体的力量,得意忘形,对周围世界的生命和非生命物质,恣意挥霍,贪欲横流,唯恐不能穷尽其乐。这种破坏平等的行为自然得到了报复,可惜这种报复不是针对他们,而是针对我们人类的群体,这次新冠肺炎病毒的爆发,是自然界给我们最深痛深刻的教训。

我们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的价值在于我们希望人能够尊重所有的生命,敬畏所有的生命,珍惜所有的生命,同时能够让自己生活在健康之中。而健康的生活,必然和周围的环境分不开的,如果没有一个合适的健康的环境,显然我们是不可能很好的生存的。

那么什么是健康的环境呢?健康的环境应该是一个合理的和谐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所有的物体(生物和非生物)都拥有自己存在的权利,对生物来说还应该具有自主发展的权利。合理的和谐的环境中,各种物体之间肯定是一种相互利用的关系,而不是一种损人利己、无限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状况,也就是说各个物体之间应该是平等的、无差别的存在。幼儿如果树立了这种平等意识,他就会产生尊重生命和敬畏生命的意识了。

作为“无差别”的状态,平等的存在是有条件的、理想化的,因此才是值得追求和高贵的。平等主义作为一种运动,通常被认为与卢梭的思想有关。卢梭虽然相信不自由和不平等的罪恶是社会所创造的,但他却认为除非在人人平等的社群中,否则自由是不可能的,可却也提不出趋向平等之社会改造的希望。其实自然界也不是平等的,因为自然界是有差异的。非生物具有多样性,生物界更具有多样性,所有的物体和物种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他们之间不可能没有差别。正因为差别的存在,所以任何物体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这就造成了当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此消彼长、我生尔亡就会出现。那么如何消除这些不平等的现象呢?对非生物来说,他们会通过对称和不对称的方式,去打破平衡或者重建平衡,这就是自然规律的矛盾运动。对生物界的物种来说,他们之间要达到平衡,往往是要通过竞争来实现的,因然达尔文提出来了自然选择学说,其要义就是物竞天择。这些可谓之“种生命”的教育核心。那么对我们人类社会来说,其实就是要通过斗争来实现平等了。在本次武汉战疫之中,我们就看到了人类强大的斗争力量,这是我们应该告诉幼儿的。也就是说,当我们人类的利益受到侵害的时候,我们必须起来进行斗争,譬如戴口罩、消毒、洗手等等就是斗争,认清新冠病毒的面目、建设医院、配置药品、进行手术、研制疫苗更是艰巨的斗争,这样才能够维持我们的生命,维持我们在自然界里面的平等的生存地位。当然,我们也要告诉幼儿,为什么新冠肺炎病毒对我们人类造成这么大的伤害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人类没有尊重自然规律,伤害了某些生物和自然界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违背了自然界平等法则,这种违背法则的后果就是就是对我们的利益也造成了伤害,因此科学遵守规则就成为平等存在的重要条件之一。

平等是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类生命中,平等是指社会主体在社会关系、社会生活中处于同等的地位,具有相同的发展机会,享有同等的权利。包括人格平等、机会平等和权利平等,自然生命的差异来自于遗传和环境,自为生命的平等则更多地依赖于社会的平等,它应当是人格平等、机会平等和权利平等的统一。我们要让幼儿感受到人生而平等,任何人是不能具有特权的,一旦有特权存在,平等就会被打破。在这次武汉战疫之中,我们医疗队对所有的人员采取的是平等的政策,不管男女老少、不问出身贫富,要是得病了我们一概采取免费的政策,积极进行抢救,这一点就是非常可贵的。目前我们的幼儿,由于家教的原因,很多产生了“特权”意识,认为自己是“小皇帝”“小太阳”,什么事情都得顺着来,如果我们不能够从社会学的高度认识到这一点的危害性,我们就会培养出很多具有不平等意识的个体,这样的人很难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合格的公民,让他们去尊重生命、敬畏生命,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当然,平等既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又是一个社会在形式上所要追求的价值、原则和道德理想,平等不是要实现绝对的平均,阶级社会的平等,不是直接的自然平等和利益平等。我们要让幼儿体验平等不是平均,譬如在家中,在饭桌上,并不是说谁吃的多了少了,就是不平等,资源需要合理分配和运用,这也是平等的前提。我们不能在平等上搞平均的形式主义,因此要把握平等就必须具有很高的智慧,而这些智慧的来源,必须的通过学习,我们才能够明事理。中国理学家朱熹曾经说“存天理,灭人欲”,这里面其实就包含着人类如何实现和对待平等这样的大智慧。

最后想说的是,我们对幼儿的生命教育必须融入生活之中。在我看到的一些案例中,我们对幼儿的生命教育有的窄化成死亡教育和生存教育,这其实是偏重生物学认知的。还有的把生命教育看成一种情感教育,那就是让幼儿体验失去生命的痛苦,从而珍惜生命。这种教育是应该的,但更多的是情绪化的。刘靖靖在研究大班儿童死亡概念形成时讲过这样一个案例:

六岁的明明家里有一个小园子,小园子里可以抓到一些小昆虫,如蚂蚱、青虫、蜻蜓等。小伙伴们经常在小园子里举行抓昆虫比赛,而抓回来的昆虫有他们自己的处理方式。有一个小朋友妈妈在医院工作,家里有一些一次性针管,他们就偷偷地拿出来给小青虫或蚂蚱打针,往肚子里注水,看着它的肚子逐渐鼓起来,最后膨胀而死。还有的将青虫用小刀切成一段一段,将蚂蚱的腿脚全部斩断,用开水浇蚂蚁,用火烧蚂蚁等,以此为乐。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看到了强者欺负、残害弱者的行为,当然这种行为并不是有意的,我们小时候几乎都干过这样的事情,我们都知道这就是探究的兴趣使然。我们现在教育幼儿说不要吃野生动物,要保护野生动物等等,这有的时候其实就是说教,因为它离幼儿的生活有点远,上面的例证可能恰恰是正在发生的。因此,我们的生命教育应该有比较高的追求,这就是一种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如果一个生命是高高在上的,这个生命将不能够长久;相反,若一个生命总是在压抑和被控制中生活,那么这个生命也不会长久。这次的新冠病毒,弱小到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可以轻易毁灭人的生命,因此人被控制了,因而生活在痛苦中。我们可以让幼儿体验这一点,认识到生命只有在平等自由的环境中,才能够享受快乐的生活,我认为这才是生命教育的真谛。我们的幼儿教师要善于把握这些例证,这样才能够把生命教育落到实处,否则我们的生命教育将永远停留在那种“高大上”和“假大空”的假设之中。






生命教育是创造生命意义的文化过程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

  王华婷  

生命教育几乎一直是当下教育关注的主要内容了,更何况是在如此特别又特殊的战疫时期,恰恰是对生命教育再度审思的重要契机。特别是对于对时事还处于懵懂状态的幼儿来说,自然生命、个体生命、人类生命大量信息扑面而来,如何让他们从中获得生命感,找到意义感,获得基本的生命启蒙和正向的生命体验便显得尤其重要。

我们常说,人的生命是来自自然的馈赠,那么其最终尽可能充分地展现在现实生活中并尽可能精彩美好才是对它的基本尊重。而自然所赋予的生命除却身体本身的实体生命内涵之外,更是身心灵的完美交融,并在各种动态组合中生动展现,如此才能达到以美好方式彰显生命活力的人生追求。那么,教育作为文化与生命的互动形式,绝不能把生命教育只停留在概念之中,毕竟生命是鲜活的、直觉的。所以生命教育不仅是知识性的,更重要的是体验性。从这一点来讲,对幼儿进行合适的生命教育有着天然的优势。

生命初期的幼儿对自然怀有天然的亲切感,他们乐于在自然中接触认知各种生命形式或状态,感受生命带来的很多惊喜或冲击,而且整个过程都充满了情感与信念,几乎是完全意义上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交融,身体与心灵的共同在场。因此,生命教育与幼儿教育的本质是相通的,就像杜威的“教育即生长”,生长即生命,从起点开始以合适的方式回归自然,了解认识自然,感受体验自然,从而获得释放便是获取了生命的力量。那么,如何遵从自然的引领?幼儿便能自然地给出答案!从生命意识稍显薄弱,到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生命联系,再到获取生命体验,从而感受并表现出对自然、对生命的敬畏、尊重与珍惜。这个过程一定是幼儿身体与万物的相遇,身体与心灵的相拥,这也是幼儿教育应有的根本逻辑。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对幼儿的生命教育是以自然教育为基础,通过幼儿身体的回归,激发生命潜力,创造生命意义的文化过程。

编辑:刘亚力   审核:熊志刚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