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影响生命的活教育
用生命影响生命的活教育
——鼓楼幼儿园青年教师组教研活动
南京市鼓楼幼儿园(亦称陈鹤琴幼儿园)是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心理学家陈鹤琴先生1923年创办的实验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幼儿教育实验研究中心,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幼教道路为办园宗旨。从鼓楼岗上的私家小院起步,鼓楼幼儿园已近百年。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论是鼓楼幼儿园的文化之根,近百年来鼓幼人坚持教育理想、教育创新,传承办园初期教师们的研究态度、实干行动及“科学研究”的精神,在队伍建设、课程研究、家园共育、科学管理上持续探索,取得丰硕成果。“幼儿园单元课程的实践建构”获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首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2020年的寒假是一段不同寻常的时光,新冠肺炎疫情给全世界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孩子们应该在生命教育的引领下,健康成长。幼儿的生命教育是指幼儿在活动中对生命有恰当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在“幼童本位”的基础上,通过生活、活动、生理、心理等不同途径,认识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等关系,最终正确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活泼泼的成长。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面对延期开学的现状,鼓楼幼儿园的老师们如何解读“大自然、大社会”这本特殊的“活教材”,在儿童的立场上,结合当下真实的生活环境,思考和开展生命教育的呢?跟随青年教师研究小组的脚步,开启疫情背景下生命教育的研究历程。
1
内容鲜活:聚焦生命教育
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陈鹤琴
陈鹤琴认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做人”强调了认得基本素质,要有爱心、同情、公正、助人的情感态度与行为,要能运用自己的思想,具有适应社会的技能,还要有良好的品德、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习惯等。疫情之下,孩子们如何通过这段特殊的经历丰富生命概念,提升情感品质呢?
问题一经抛出,老师们立刻抓住了生命教育与当下疫情的链接点,关注儿童在真实生活中的疑惑与需要,思考生命教育的方向与内容。
2
形势灵活:线上健康指导
儿童的身体不强健,到了成年也不会强健的,所以幼稚园首先应当注意的,就是儿童的健康。
——陈鹤琴
抗击病毒,首先要学习自我保护的方法。“小兵丁”空中学堂、“鼓楼E学校”上线,给孩子和家长带来防疫知识、居家健康生活的指导。老师们还通过“温情连线”与孩子们开启视频互动,和他们聊一聊居家的感受,倾听他们对病毒的认识,互相交流自我保护方法,同时也记录下孩子们的反馈和疑问。
3
精密观察:了解真实需求
教师没有研究的态度,就难收到良好的成效。所以教师对于小孩的心理,一定要了解。小孩因发育时期的不同,他们的心理也随之各异,我们一定要用妥善的方法,去适应小孩的心理。
——陈鹤琴
儿童是富有生机的主体,陈鹤琴经常告诫老师:“做父母、做教师的,要怎样来实践他们教导儿童的责任呢?我觉得可靠的途径之一,便是要了解儿童,儿童的喜怒哀乐、儿童的生长与成熟、儿童的学习与思想、儿童的环境以及儿童新生到成长的整个过程当中所产生的一切变化和现象,我们都应当有相当的研究与认识。”假期延长延长再延长,孩子们真实的经历着防疫的生活,家长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实施生命教育需要了解孩子与家长内心的想法和真实的需要。
老师们设计了线上调查问卷,发放给班级家长,并温馨提示家长浏览问题后,与孩子做深度交流再填写。
各个班级关注的重点
老师通过小组“温情连线”和对少数情绪烦闷或有独特想法的孩子单独交流,以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
通过调查问卷以及和幼儿的交流,我们发现:
在生命与自我的认识中,绝大部分孩子都知道戴口罩、勤洗手、消毒通风、锻炼身体等保护自己健康与安全的防疫方法,这些行为要持之以恒形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孩子们对病毒感到害怕,但是居家情绪良好愉快。也有一些孩子对防疫物品感到好奇,如为什么大家的口罩不一样?口罩是怎么预防病毒的?医生叔叔阿姨为什么穿太空服?
在生命与社会的关系方面,中大班的孩子感受到医生帮助病人打病毒很辛苦、很伟大。大部分孩子对宅在家中爸爸妈妈的陪伴感到温馨,希望永远在一起。小班孩子会产生因生活状态改变的一些疑问,如爸爸妈妈为什么不上班?爸爸妈妈上班是为了和病毒打仗吗?爸爸妈妈在家工作,为什么不能打扰?
在生命与自然的理解中,孩子们有很多的疑问,如什么叫做疫情?病毒为什么看不见?为什么这么厉害?什么时候能够研发出打败病毒的药物,人为什么要吃蝙蝠?野生的动物是怎么生活的?为什么野生的动物有病毒,而家养的动物就没有呢?
孩子们最大愿望是想要出去玩,想念朋友,期待赶快打败病毒,恢复正常的生活。部分家庭对孩子交流过涉及生命的话题,如生命的诞生、成长、衰老、死亡。绝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生命教育局限于安全知识的教育,对于生命的周期、生命的意义认识不足,对爱护大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提倡不够,家长期待认识生命、爱惜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活教育”。
4
教研现场:反思教育不足
凡是儿童,都喜欢户外生活,都喜欢野外生活” “要晓得户外还有美丽的花卉、可爱的禽鸟,小孩子玩赏之于,自然可以发生审美的观念、博爱的同情,于小孩子的性情知识都有很大的补助。
——陈鹤琴
结合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老师们在线研讨:疫情结束开学后,面对阳光明媚的春天,如何针对中自然生命教育的缺失开展教育行动。大家积极分享前期班级开展生命教育经验,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不断提问、反思、追问、辩论,探讨方法,明晰方向。
回溯历史:大自然的试验场
朱水莲:幼儿阶段是开展生命教育的最佳阶段, 从调查问卷的反馈中,感受到家长对生命教育的期待,也发现儿童在生命与自然教育方面的缺失。在《二十年的老师》一文中,张宗麟说到:“我们计划在大自然中来教育幼稚生,所以每星期至少有三次外出旅行,好在那时的南京城,旷野多于街道,尤其是鼓楼以西一带尽是小山坡。几千几百亩的农场与旷野是我们几十个幼稚生的教室,也就是我们幼稚园课程的试验场。”我们一起回溯历史,了解那时的生命教育是怎样开展的。
李文鑫:那时候的孩子通过亲身实践亲近自然,与动植物亲密交流,现在的孩子获取知识途径依赖于高科技的便利,忽视身边真实的观察。我们应当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既走进自然,发现独特,又借助科技的手段去记录、保存。
刘明玮:陈鹤琴“五指活动”中的科学活动计划包括:栽培植物、饲养动物、研究自然、认识环境等,在这份教育教学记录中都有生动的展现。
徐建萌:那时候的孩子大部分时间都在户外,有充分的机会去感知体验自然的奥秘、生命的变化。我们要努力营造与自然相伴成长的环境,激发孩子对生命从表面到深层、从部分到整体的探究兴趣,加深对生命的感知。
朱水莲:从文本记载和老照片中,我们窥一斑而见全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要初步了解人们的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知道尊重和珍惜生命,保护环境。生命教育的实施既与理论素养有关,更与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质量有关,让我们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反思如何使生命教育内化为孩子的人文素养。
珍惜生命:生存和死亡的认识
吴婷婷:发生疫情的根本原因是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与利用,与自然和谐共处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孩子们感受到自己的生活受到极大的影响,健康受到威胁,所以要懂得珍惜资源、珍惜生活、珍惜生命。
朱水莲:珍惜生命意味着会失去生命,孩子们是怎样思考“失去生命”的呢?
陆 盈:这是我想反思的问题。之前,我们班的鸟被猫围攻,处于“生命受到威胁”的状态,我和孩子一起讨论如何保护小鸟。孩子们设计了“照料计划表”,组建了巡逻小分队,有了很强的责任意识。
又有孩子提出疑问:猫吃不到鸟?没有吃的,会不会饿死?我们又开始想办法照顾猫,这时已经产生食物链、生态圈的讨论。
孩子们对动物产生了情感,牵挂鸟和猫的生命,但是我们没有渗透珍惜生命的意识。班上的小金鱼、小乌龟或自然角的植物死了,老师们就直接处理掉,没有抓住契机和孩子们一起讨论、探究它们为什么会死掉?我们应该怎么照顾它们?孩子们也没有表现出伤心、可惜的情绪。我觉得关于死亡的概念渗透和珍惜生命的教育在我们班是缺失的,生命的每一个过程都有意义。
朱时颖:养育动植物,不仅仅是保证它活着,而要让孩子更大限度的参与,不管生病还是死亡,任何一件事都是渗透生命教育的契机。例如朱燕菲老师班的小鱼被小猫捞出来死了,孩子们给小鱼举办的了“葬礼”,还在铺满花朵的小鱼的墓前双手合十对小鱼说:“你一定要幸福啊!”就让孩子们表达了珍惜、热爱、同情的情绪。
刘明玮:孩子没有说出伤心和可惜的语言,不代表没有感受。对于“活着”和“死亡”,他们应该是有思考的。最近家人也会讨论疫情的死亡人数,但是怎么和孩子讨论解释“死亡”不知道尺度在哪里?
林鹭:面对死亡、承受死亡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小时候养过一只猫,后来死了,我很悲伤,再也不敢养小动物,承担不了失去的痛苦。
陆盈:照顾动植物,老师的经验和相关知识也不足。上学期班上的小乌龟肚皮朝上快死了,有位家长比较有经验,我们就请他来讲讲如何正确饲养小乌龟。孩子们才知道:不能每天给小乌龟换水,水不能太多,不要太过清洁小乌龟。掌握动植物正确的饲养和种植方法,才是真正的珍惜生命。
朱水莲:“死亡”对幼儿而言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我们可以借助故事和绘本来帮助孩子了解死亡。孩子们亲历种植活动,也能够感悟到植物的衰败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结束。在饲养动物的过程中接触死亡,孩子们可以了解必要的基本知识,获得同伴老师给予的安慰,不断调适自己的心情,逐渐发展应对未来人生的能力,这些都是渗透生命教育的机会。
尊重生命:换位思考的怜悯
李文鑫:在这次疫情中,人类为了利益和贪欲,交易食用野生动物,甚至因为谣言对家养动物做出残忍的举动,我想到了班上领养了一只被丢弃在幼儿园门口的小黑兔。孩子们看到孱弱的小兔和破旧的笼子,立刻决定带回班里并给它取名小土豆。
可入住新家的小土豆攻击性行为很强,一旦有人亲近它,就冲上来想咬人,有的孩子就对它大叫。美美对大叫的孩子说:“如果你的爸爸妈妈不要你了,你也会害怕。”
陆盈:孩子们会换位思考产生怜悯之心。聚福园大一班的两只小羊刚来的时候中午也会叫,他们班的孩子一点也不嫌吵,反而担心它是不是肚子饿了?是不是想妈妈了?是不是喜欢这里?
李文鑫:是的,孩子们一有空就去观察它、陪伴它、跟它说话。小土豆很爱干净,落在垫子上没有漏下去的便便它总要踢出笼子,孩子们就带着手套用餐巾纸处理。经过一个月的陪伴、照顾、相处,小土豆渐渐接纳了孩子们,游戏的时候把它带出去晒太阳,它喜欢在草地上跑来跑去,有人靠近它时它也会把鼻子凑过来闻闻。
林鹭:我们尊重它,爱护它,它也会喜欢与我们相处,我认为这就是生命教育回馈。
朱水莲:陈鹤琴先生说让孩子在家中饲养小动物,对动物具有同情心。所谓的同情心,包含着尊重、呵护、心疼、怜爱、责任。孩子们努力照顾小土豆,也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这也是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表现。
陆盈:不光要尊重动植物的生命,也要尊重人的生命。教育孩子在同伴相处中,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对待每一个人。
热爱生命:过程比结果重要
杨莉:我们班的兔子是娇娇公主,精细照料还是生病。带它去医院拍了X光,还开了药。小兔生病后,孩子们的伺养就停止了,由家长和老师代替。我觉得在生病时,孩子们更应该讨论学习,知道自己的喂养方式有什么不妥,他们的观察和参与应该更深入一点,才能获得经验和能力的提升。
冯佳昱:老师觉得自己都不会照顾,孩子就更没能力了。不能以成人的思维认为孩子不行,应该共同研究,学习照顾的方法。
杨莉:是的,再比如我们班的种植区,一位爸爸主动来翻土,孩子们在旁边围观。我当时想:翻地的工作以后可以交给孩子自己做, 不能因为要结果而忽略过程,遇到问题要想出办法。
林鹭:有时候天气冷了,我们更少让孩子到户外去观察种植园地。其实哪些植物畏惧严寒,该怎么帮助它们过冬等问题应该继续观察讨论,孩子们要投入精力和感情,深度参与才能实现生命教育。
朱水莲:是的,“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只有真正的做,孩子才有浓厚兴趣,才能积累经验、灵活运用。老师的引导、支持才有源头活水,生命教育才有了生动、真切的默契。
结语:
疫情当下,野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凸显在生命教育面前。幼儿园和孩子们家中饲养的都是家养动物,对野生动物比较陌生。野生动物是自然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部分,人类不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去杀害、掠夺它们的生命。如何让孩子们理解人类只是自然界的一份子,并不凌驾于其他动植物之上,是我们要重视的问题,对大自然尊重、敬畏的种子应早早地埋在孩子们的心中。
教研共识
1.爱是生命教育的永恒主题,爱自己、爱自然、爱生活。从爱的角度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使生命得以舒展,提升生命质量。
2.生命教育的方法应该遵循儿童的学习特点,在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与孩子一起回归真实的生活,通过参与式、体验式、亲历式的活动萌发对自然的兴趣,亲近身边的生命,持之以恒去观察、去体验、去探究,去表达。
3.除了对大自然动植物的生命周期、自然人生命周期、安全及自我保护等教育内容外,还要关注儿童的精神生命。儿童的情绪认知管理,良好生活习惯养成,与他人友好相处,以及认真、专注的学习品质培养等都应该融入生命教育。
5
线下学习:行动方案再制定
一切为儿童
——陈鹤琴
线下,老师们梳理总结前期教研收获,学习《陈鹤琴文集》、“活教育”理论以及相关的生命教育书籍, 在经典中汲取力量,用理论武装思想,在问卷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下一阶段生命教育的班本行动方案。
制定生命教育的班本行动方案:
疫情的阴霾正渐渐退去,老师的关爱永不停息。居家的时光,老师们有话对孩子们说。
视频1
生命教育不因“疫情”而存在,也不因“疫情”而逝去,在每一天健康的生活里,在每一个关爱的行动中,用生命影响生命,愿每个被呵护、被尊重、被欣赏的生命都变得更加美好。
视频2
期待明媚的春天,我们在小园子里再相逢,让笑声飘洒在整个天空!
视频3
编辑:刘亚力 审核:熊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