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经典解读 | 《说文解字-福》

2017-01-13 文化教育云平台 北奇厚德

点击蓝字关注 北奇厚德 公众号


音、文 | 刘宏毅


《尚书·洪范》里提出中国文化的五福——寿、富、康宁、修好德、考终命,五者统称为“福”。何谓“福”呢?



“福”的甲骨文字形是双手奉酒樽于神前祭献,祈求神灵的护佑。许慎《说文》释为“福,備也。”段玉裁注曰;“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之谓福,非世所谓福也。”上古的“福”是无所不顺,与今天以财富为主要内涵的“福”有所不同。


财富在古代叫“禄”,是物质形式的财富。我们今天有工作,挣工资,享受社会福利,古时候呢,叫拿傣禄。俸,相当于工资(现金形式),禄,相当于今天的福利(柴米、实物形式),即物质财富,生存资源统称叫做禄。


简单点说,什么是福?生命的活力,享受生活的能力,好运气。有的人总走背字,求什么什么不成,总是“不顺”,即上面的“不备”。


禄是人的生存资源,人类的战争,哪一次不是为了争夺生存资源引起的?但是有了资源,你就一定能享受吗?不一定。你还得有寿。寿,是你享受的时间,是你生命的过程。




一个人不能没有福,没福就失去了享受生活的能力。像得了糖尿病的人,口福没了,能吃的东西没有几样,整天白菜煮豆腐,再有山珍海味,你也享受不了。人也不能没有禄,没有禄就失去了享受生活的资源。你就“一杯茶、一根烟、一张报纸看半天”这叫享清福,因为你没禄。好不容易,福禄都攒齐了,寿命又到了。所以幸福美满的人生要“三星高照”,福禄寿俱全。


年轻的时候,追名求利,以身发财,什么福啊、寿啊,管不了那么多,还是挣钱要紧。等到功成名就,财产地位都有了,这才发现,福和寿快没了。赶紧地再去庙里求福,去医院买寿,大把的撒钱,大把的吃药。能买得回来吗?人生只有一次,不允许你“先污染,后治理”。发财致富要走正路,不能以伤福损寿作代价。



中国最早的秤是13两一斤,北斗7星加上南斗6星共计13颗秤星。后来因为有商贩短斤少两,于是在秤杆上又加上“福禄寿”3星,少1两叫“损福”,少2两叫“伤禄”,少3两叫“折寿”。所以后世固定为16两一斤了。


有句话叫“愚人求富,智人求福,圣人求德”。这是三种不同的价值观,代表了三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三种不同的活法。


“愚人求富”——“不仁者以身发财”,为了物质财富拼命。人是赤裸着来到这个世间的,个人的享受极其有限,所谓“日食三餐饭,夜睡六尺床”。走的时候呢?什么也带不走,一生积累的财富、资产、名誉、地位,都得留给这个世间。对这些资源性的物质财富,我们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西方人说:财富是上帝交给你管理的,你管得好,上帝就让你多管点,多管几年;你管得不好,上帝就收回权力,不让你管了。


“智人求福”——福是生命力,是人的全息宇宙生命能量(元气)。古人求的福是百顺,人生的使命没有完成之前要求福禄寿,使命一旦完成了,就求善终,所以“智人求福”的“福”每个阶段是不一样的,但最大的福是“善终”。




“圣人求德”——福是呈现出来的福报,是内在福德的外化。福报多了,内在的福德就少了。享福消耗人的内德,福报大的人往往容易造业,所以圣人求德不求福。很多人福报大,(福相,享福),结果不是儿女不好,就是自己的结局不好,因为德没有留下来。如果自己不享福,把福积成德,福就变成德了,有德,福禄寿就都有了。《中庸》里说:“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人得好好修福、积福,才能保住你的财富,这叫“厚德载物”,否则再多的财富也是过眼烟云。人有多大的福,才能托得住多大的富,否则没有不出事的。美国的金融危机,原因固然很多,但在我看来,是美国人把福给享完了。美国人仅占世界总人口的 6% ,却消耗了世界资源的 35%。一个美国孩子的消费,相当于125个印度孩子。一次性用品是美国人的发明,什么都是一次性,用过就扔,浪费资源,不知道惜福。我在美国披萨自助餐店里见到,小孩子吃披萨专门吃馅,下面的面饼随手就扔。人的福分是有限的,用完了就没有了。



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太好了。有的孩子都上高中了还没有做过公交车,都是父母开车接送。有的孩子坐飞机从来没做过普通舱,出门都坐头等舱。这是幸福还是消福?很难讲。小孩子从小享福,外表富丽堂皇,内里生命质量下降,生理心理的疾患越来越多。小孩子先天带来的那点福是有数的,如果只消福不积福,很快他的福就享完了。所以得让小孩子吃苦,这是为他自己积累福报,父母能给的只是禄,福没有了,禄是无法享受的。


现在的社会是消费型社会,我说是消福型的社会,连猫狗都享福,福享没了,灾祸就来了。老子不是说“福兮祸之所倚”嘛。有个朋友花30万给他父亲过80大寿,自以为孝顺,结果没过多久老头死了,他把老头的福报给消了都不知道。




有一篇文章《100年内,谁统一人类走向宇宙》,作者认为从1915年到2015年,这100年里,中国刚好经历了一个政权从革命、稳定、温饱、到享受的完整过程。这与一个人的成长,从叛逆、定型、成家、到享受生活的过程是一致的。但其中隐藏着的规律——孟子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并非人人都能意识到。


当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国家开始享受安逸的时候,其发展就会中止,衰败就开始了,这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定律,对社会学的最大启示。




幸福不会从天降,得一点一滴积累,尽可能不要消福。福被你消费了,享受了,福德变成福报,报掉就没有了。在帝王时代,皇帝的妃子,三宫六院,72殡妃,平均寿命不到30岁。为什么?每天吃尽穿绝,福享尽了,能长寿吗?人得做社会的资产,去创造价值,才有长久的安乐;不能当社会的负债,单纯的消费者。工作是在给你自己修福积福,不是在给别人打工,个人的能力只有在工作之中才能实现,个体的价值只有得到群体的肯定,才能实现。


现在的年轻人,求职就业找工作,最关心的就是工资给多少、待遇如何,很少有人想一想,我是否胜任这个工作,企业能否因为我的加入而受益。没有奉献,就要索取;没有积福就要享福。真的给你高薪水、高职位,你有这个德行来承载吗?


人生其实就是一个修福、积福、享福的过程。但圣人不享福。为什么有福不享?因为享福是衰败的开始,安乐即死,是为安乐死。


希望我们都能“修福、积福、惜福,广种福田;感恩、宽容、奉献,回报社会”,这样我们的人生一定幸福美满。


本文为北奇厚德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

每一份关注和支持,都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力量。欢迎您将本消息发至您的朋友圈或转发给您的好友,让更多国学爱好者参与进来,一起传承中华文化,启迪生命智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