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总结库布其:30年财报的沙漠经济启示

赵口袋 生态资本论 2021-05-02

▲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生态资本论


「生态资本论,资本视角看生态」


库布其沙漠

用30年来经营沙漠这桩买卖,库布其终于有了一份“30年”的财报。

6月29日,“库布其30年治沙成果总结暨服务‘一带一路’绿色经济推进会”在北京举行上,来自联合国和中国科技界的人士,对中国库布其沙漠的治沙成果,从不同角度做出了评价。

亿利集团董事长王文彪,在继去年年底获得联合国“地球卫士”奖之后,再一次获得了联合国的首肯。在这次会议上,联合国副秘书长埃里克·索尔海姆认为,库布其模式可以输出到全世界,去荒漠化地区、尤其是非洲去实践。

作为中国的名片,库布其的模式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已无须赘述。近两年,库布其对于生态的改善,对于沙区贫困面买的改善,让亿利集团和王文彪频获殊荣。

不过,王文彪是一个企业家,他更希望被认可为治理沙漠的企业家,而不是慈善家。他曾对无数人坦诚地说,最初治理沙漠并没有“胸怀天下”的格局,他只是为了他的沙漠盐场不被黄沙吞噬,只是为了穿沙公路不被沙丘掩埋。

站在30年的门槛上,亿利创造的库布其模式,怎样罗列出一道清晰的商业算式?仍是王文彪最渴望解决的问题。

土地价值

那么,抛开库布其模式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从沙漠中淘金,亿利集团的商业逻辑究竟是怎样的?

答案恐怕要回到源头,亿利对沙漠经济的信心建立,起始于一种神奇的沙生植物——甘草。

甘草这种耐寒耐旱的植物,是2000多种草药中用量最大的一味。在库布其沙漠中,甘草能顽强的生存,在不破坏根系的情况下,人工采集其可用部分,可以制药。更为神奇的是,甘草作为豆科植物,具有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以及氮含量的效果。

这一发现,在亿利沙漠经济的探索中至关重要。种植甘草治沙绿化并发展药业,可以实现生态和经济双重效果,亿利集团以“公司+农户”的方式大面积种植甘草,形成了甘草产业体系。

这是亿利集团沙漠经济的第一次成功实践,王文彪由此建立了信心:沙漠土地可以被利用,沙漠可以被修复。

此后,亿利集团果断向制药延伸产业,形成了以“甘草良咽”为优势品牌的复方甘草片,甘草合剂等一批甘草药品。如今,“梁外甘草”在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国家享有很高的声誉,在食品和食品添加剂上,占据了很高的市场份额。

甘草产业的成功,开启了亿利集团对沙漠经济的探索热情。经过不断地试种,黄芪、麻黄、肉苁蓉、锁阳等药用植物,都被证明适合在改良后的沙漠土地上生长,亿利庞大的沙生植物种质资源库,也在沙漠腹地建立起来。

这些植物在生长的同时,也改良着沙化的土壤,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广袤的土地。在已改良土地上,现代化的蔬菜大棚已经建立起来,利用节水灌溉技术,可以种植出香脆可口的黄瓜、西瓜和土豆等果蔬。

迄今为止,沙漠农业和药业产业链,虽然在亿利集团的比重虽然不大,但始终被视作重要的板块,因为这些模式,肩负着改良沙漠土地的重任。近年来,亿利和多家企业合作,正在构建一个庞大的生态产业链:在已修复的沙漠土地上试种各种农作物,形成庞大的绿色有机农产品产业链。

为此,亿利集团和很多农业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将这些科研成果,拿到广袤的沙漠上去试验。在同一块沙地上,轮种不同的农作物和草本植物,来改善沙土土质。

沙漠严酷的自然条件,决定了这里的植物不仅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还有着天然的特质,无论是经济作物还是中草药,其营养价值都很高,这些植物带有天然弱碱性,对处于亚健康状态中的酸性体质人群,具有良好的保健功能。

亿利集团通过种植沙漠水稻、开发沙棘饮料,来为沙漠农业开辟新的市场。

实践证明,治理沙漠是一个知识密集型产业,需要不断创新。这些探索未必都能获得成功,却在不断试错中持续进行,只要有一种植物和作物取得成功,他们就会被视为珍宝,进入种质资源库。

将沙漠视为资源,而不是威胁。亿利集团沙漠淘金的30年,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如今,亿利集团的健康产业依托130多万亩甘草基地和30多万亩苁蓉中药材,已经开发的健康药品亿利甘草良咽和复方甘草片等,成为规模可观的产业。

而库布其沙漠生态旅游,每年接待旅客20多万人次,年销售收入达到1.4亿元。

    光伏突破

如果这是一次长达30年的年报,可见沙漠经济的回报周期有多漫长。而无论多么漫长,总归是要有经济效益的。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建龙,在谈到库布其模式时颇多感慨,他认为,始终注重经济效益,这是库布其模式能够成功的关键。

而在经济效益的实现路径上,亿利集团也最终从光伏产业上实现了更大突破。如今的库布其沙漠,已经被驯服。通过“锁住四周、渗透腹部、以路划区、分割治理”的策略,亿利集团修建的5条全长400多公里的纵向穿沙公路,已经将沙漠变成了一块一块的可利用土地,路修到哪里,水电就通到哪里,生态修复就到哪里。

通过围封、飞播、大自然修复和林草药集约化,库布其沙漠的沙漠土地,正在成为光伏电站的最佳载体。

今年,在国家能源局的支持下,亿利集团建成了310兆瓦生态光伏电站,集“发电、治沙、种植、养殖、扶贫”于一体的立体光伏系统,实现了既可发电,又可扶贫一方。除此之外,亿利还投建了240兆瓦京张奥运光伏廊道和50兆瓦村级扶贫电站,将光伏产业迅速做大。

2017年11月,亿利洁能发布公告,以4.6 亿元现金收购亿利集团光伏资产,向清洁能源产业加速转型升级。

这一举动的背后,意味着库布其模式不仅仅是一个治沙样本,它同时是一个成熟和优质的光伏资产包。这样的资产包被注入到亿利洁能后,也一举完善了上市公司的业务结构,使得亿利洁能成为新能源领军企业。

今年,在国家严控光伏电站建设指标之际,亿利洁能仍然获得了国家能源局批复的600兆瓦指标。依托库布其沙漠,亿利洁能在沙漠土地上建造生态光伏电站,远比在城市、乡村征地成本更为低廉,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价值,也为拓展光伏产业规模打下基础。

亿利洁能董事会秘书候菁慧近日称,亿利洁能通过“板上发电、板下种植和板间养殖”这一模式,打造了一个立体空间的电站,其综合经济效益明显优于其他光伏电站。一方面,光伏电站建在亿利集团已修复土地上,用地成本低廉,另一方面,通过板间养殖和板下种草,同时补充了光伏电站的收入。

两方面来看,基于库布其模式的光伏业务,为亿利洁能提供了极强的市场竞争力,也成为库布其模式的有力支撑。


沙漠淘金

在已故的科学家钱学森眼中,沙漠是待开发的资源宝库,中国的西部有16亿亩的沙漠戈壁,将会为国人每年生长出几千个亿!只需要走一条途径:发展沙产业。

但对沙产业的实现路径和具体形态,钱学森并没有给出方向。以全球视野观察,作为一个微观上的治理主体,亿利无疑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寻找到了一个可贵的平衡,让治理沙漠成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这个平衡,是在不断的失败中总结得出。迄今为止,库布其的治沙成果有多么博大,期间经历的挫折就有多繁杂,这是创新的自然规律。甘草产业链能成功实践,背后是更多的产业实验无功而返。

沙产业“投资大、回报慢”,从来都是资本的畏途,时至今日依然如此。而这些年,曾经任职全国政协常委的王文彪,也一直为沙漠经济不断疾呼。他充分挖掘了自己在工商业界的朋友圈,引入了中广核、天津食品集团、万达、泛海、均瑶、正泰等企业,来参与沙漠工业的开发。本土企业鄂尔多斯、伊泰、东达等企业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参与产业化治理沙漠。

沙漠是宝库,但可操作的沙漠投资还看不到“风口”。

好在,有库布其模式这个指南,后来者们可以循着较为清晰的商业逻辑,来规划自己的生意了,不论是沙漠农业,还是沙漠光伏,亿利集团已经实实在在赚到了钱,理论上的沙漠财富成为了账户上的数字。

    沙漠究竟能提供多少财富?

王文彪曾试图为后来者提供一个清晰是商业计划书,但最终还是放弃了。因为将一块人类无法利用的土地改造为生命欣欣向荣的绿洲,这个价值难以去量化。30年来,亿利集团治理了6000平方公里的土地,相当于让910万亩无用的沙荒之地,变成了能产生经济价值的有用之地。

中国尚有3-5亿亩可修复改造的沙地,如果都改造为可利用土地,产生的价值确实无法估量,这或许是库布其30年财报的最大价值。

而2017年,这个无法估量的价值,真的被联合国环境署认认真真地核算了一遍。他们发布报告称,亿利集团在库布其沙漠的治理,已然创造了生态财富5000多亿元人民币。虽然生态财富与真正的财富还不能划上等号,但随着全球碳市场的演进,让生态产品提供者获得收益,已经是全球的共识,这5000亿变成真金白银,或许指日可待。

当下,亿利集团规划库布其新的发展蓝图,他们紧紧立足于30年前画好的“一带三区”发展规划,正在规划发展大生态、大健康、大旅游、新能源、新农业为主要业态的库布其产业格局。相信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库布其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活力和潜力将会全面释放。


本文来自:消费日报网


BY/

本期选稿:赵口袋

编辑排版:  伊楠


推荐阅读:

入手“神雾”生死局,金沙江资本是何方神圣?

东江环保被曝行贿案,后张维仰时代不平顺

从百年煤城扎赉诺尔看资源型城市的生态转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