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6深圳中医馆调研报告

2017-03-05 忍冬 医馆界


本文于2016年底首发于《中医同城》,在业界引起强烈反响。

本文原来分为上、下两篇,共一万余字,为便于阅读,合为一篇。

万字干货,非专业人士慎入。


深圳第一家中医馆——和顺堂香榭里店


现代以“中医馆”正式命名的中医机构最早诞生在深圳,从2005年和顺堂在福田香榭里花园开出深圳第一家中医馆,至今已整整11年。


深圳中医馆、中医坐堂医诊所从试点到法律准入,从“破冰”到全面铺开,取得了丰硕成果,正在成为中医医疗服务机构的中坚力量。


深圳中医人开行业风气之先,也尝尽突破藩篱之苦。

一边是伴随行业利好的“中医热”,资本扎堆入场;

一边是医馆服务同质化严重,赢利模式单一,以及此起彼伏的名医争夺战……

不断出现的医馆转让与收购,行业呈现冰火两重天,正处转型阵痛期。



2016年,中医同城以行业探路者的心态,陆续走访调研了深圳130多家各类型民营中医机构,深入一线探索行业症结与破解之道。本次调研东至龙东维明生,西至福永润德丰,南至蛇口德仁,北至公明修远堂,涵盖全市中医馆(和顺堂只走访了5家旗舰店)、部分中医门诊部和中医诊所。


此次调研前后历时近一年之久,统计数据均来自于笔者收集的第一手资料,不求完美,但求真实。








近年国家及地方政府对中医药的政策频出利好,在中国,能屡屡被国家领导人为之站台的领域并不多,“中医热”连年升温。


深圳地处南粤,虽是移民城市,但民间中医氛围依然浓厚。在深圳,几乎每个城中村的药店都有中药出售。三年前笔者刚入行时,深圳的中医讲座经常爆满,现在已经泛滥,别说市区级图书馆和各大中医机构,连社区居委会都在搞养生讲座。简而言之,深圳中医的大环境可谓“欣欣向荣”。


“中医热”的背后

分析一个产业,必须理清其历史背景


1.公立中医院火了



若问公立中医院每年最忙是什么时候?一定是三伏贴时期。


近年随着国民对民族文化的觉醒,中医养生热逐渐旺盛,尤其是各大卫视火爆的养生节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每年三伏天,各大中医院人满为患,患者在中医院很难享受医生贴药的服务,大多是护士和实习生操作。多年的政策红利最先体现在公立中医院上,“名中医”一号难求。


2.“名医”火了

   

深圳由政府评定的“深圳市名中医”一共才33名(部分与省名中医重复),“深圳市优秀中医”34人。深圳的医师多点执业政策走在全国前列,这些体制内专家给民营中医市场的发展注入极大活力。


名医在哪里出诊,患者就跟到哪里,深圳可怜的几十位名中医显得“僧多粥少”。这类稀有的名医是各家医馆极力争夺的宝贵资源,甚至有医馆成立了专门的销售部门,专门开发“名中医”。




专家在民营医馆“客座”的行情水涨船高,中医年薪百万早已不是新闻,据说,深圳少数热门专家的身价已达年薪200万。这一波中医馆热只肥了名医群体,专家年薪从去年100万到今年200万,医馆却步履维艰。这种畸形现象像极了明星之于电影公司。


3.“中医养生”火了


前不久国家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的黄晖主任提出一个命题:为什么中医馆干不过足疗馆?


养生是中医传承千年的特色,但市场长期被养生保健机构所垄断,反而正规的中医机构不占主流。家富富侨、华夏良子等一线养生机构将很快IPO上市,目前全国还没有达到如此规模的连锁医馆。


正规的足疗推拿对中医市场扩容是好事,但更多的养生机构借中医概念包装自己。比如前面提到的“三伏贴”,不但中医院和医馆在开展,甚至多数养生馆、美容院都在开展。休闲中心更甚,医馆主要在白天营业,即使有晚班,最晚也不过22:00点,休闲按摩的时间刚好相反,晚上才是主场,通宵营业,消费群体和目的性完全不同。各类“伪养生”的泛滥对中医市场的声誉造成很大伤害。


4.配套产业火了


与西医产业链相比,中医的产业链小得多,关联最大的就是中药。以前一直被视为“简便廉验”的中医如今越来越贵,今天许多病种看中医与看西医很难说哪个花费更高。中医逐渐成为中产阶级的消费。


随着道地中药材资源减少,药材整体涨幅很大。10年前阿胶100元一斤,至今涨了四五十倍。阿胶是临床常用中药,但真正使其需求倍增的原因是养生市场的崛起,前些年开始热炒的固元膏、阿胶补血,近年火爆的冬季膏方进补,都离不开其主要原料的阿胶。每年膏方季,不但使阿胶身价倍增,其经常配伍的龟甲胶、鹿角胶都奇货可居。前些天朋友找了三家药房才买到龟甲胶。动物药本身就贵,扩大产能没那么快。


许多药食两用的药材,但凡在养生领域火爆起来都涨的厉害,三七、参类、虫草……事出反常必有妖,火爆品种少不了资本的炒作,养生市场的繁荣并不能说明中医强盛了,反而一定程度上使中药越来越贵,让真正需要的人吃不起药。


深圳中医馆生存状况


1.资本扎堆入场,医馆越开越大


在近年“中医热”不断升温的刺激下,各路资本入局中医。这些资本方的涌入使行业发展快速步入快车道,医馆越开越大。


不久前走访的一家新开业的“**龙岗中医门诊部(化名)”,谈及医馆为何如此命名(加上行政区名),负责人说,几位股东打算明年开设“**南山中医门诊部”“**福田中医门诊部”,开个三四家,以期过两年打包上市。几位股东没有一人有中医背景,完全出于“中医热”的影响进行的投资,这种情况不在少数。


医馆投资者甚至不乏上市公司的身影,以香蜜湖畔的得道精诚中医馆(下图)为例,两层独栋建筑,徽式建筑端庄大气,但装修好半年多都没开业。一打听谁这么财大气粗,深圳某上市公司开的,其主营业务跟中医没有关联。据说这家公司准备在全国收购100家医馆,这些投机的资本进入市场,更多是炒作社会热点在资本市场讲故事。



位于香蜜湖的得道精诚中医馆


2.转让与收购,行业冰火两重天


笔者从调研伊始就建了个医馆交流群,群里经常出现转让或收购信息。医馆是医疗机构,转让医馆可没转让餐馆那么简单。转让的原因主要是盲目投资、医馆无特色、缺实效大夫等,有的医馆干了一阵,只剩下一名医生(深圳要求中医馆最少配备四名医生),更多的是盲目投资,经营者不懂中医医疗冒然跟风。


医馆转让是不得已的事,多数经营者都在苦撑。相比之下,求购医馆者似乎更多。


更严重的是医馆关门歇业。以往半年内,经笔者查证的已有三家医馆歇业,同期有七八家医馆新张或正在装修。


原来位于安托山路的圳兴中医门诊部(下图),面积2000平米,投资巨大,不到一年就关门了。同在侨香路上的另一家医馆,老板是台湾人,在欧洲开了几家针灸诊所效益不错,对大陆市场信心满满,我去的时候这家医馆刚开业,没想到不到半年就关了,或许觉得大陆的钱不好挣吧。



原址位于福田安托山的圳兴中医门诊部

 

3.名医争夺战频繁上演


这一拔“中医馆热”,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名中医。名医赚的盆满钵满,医馆还在挨饿的现象屡见不鲜,有些严重依赖一两位名医的医馆,一旦名医跳槽,业绩随即出现断崖式下跌。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即便如此,在市场经济下,强势医馆与名医强强联合,名医将不断向少数实力雄厚的医馆聚集。更多医馆只能望而兴叹。


相较于中医市场化程度最高的杭州,目前深圳“多点执业”的开放程度还远远不够,许多想多点执业的医生对此讳莫如深。有些即使在民营医馆“客坐”,也不敢把医院的病号带过来。


4.缺少实效中医是深圳中医药发展的最大硬伤  


实效中医各地都缺,为何单提深圳?


因为深圳是唯一没有中医教育的一线城市,与深圳的经济地位和市场规模形成鲜明反差。深圳几乎所有中医都来自内地,而且数量不足。相比之下,700多万人口的香港拥有一万多名中医师,而辖区人口近2000万的深圳才两三千名。


深圳这么有钱,为何招不来好中医?


俗话说,中医认人,西医认门。中医和西医区别很大的一点在于,西医的水平往往与医院硬件设施和完善的服务团队密切相关,所以高水平西医大多聚集于三甲医院。深圳的经济优势对于内地的优秀西医有不错的吸引力。

但是中医不同,一位好中医就是一座医院,拎着五个指头就能看病,好中医在内地也能活得很好,而且在当地耕耘多年,深受乡亲尊敬。


笔者这几年接触过不少内地来深的中医师,除了少数退休后投奔儿女到深圳定居者,大多是抱着来深圳赚大钱的心态,临床实效好的中医太少。医生患者群的积淀有个过程,即便之前在内地很有名的专家主任,到深圳后“水土不服”的现象比比皆是,医生和医馆的心理落差都很大。


近年深圳加大名医资源的引进,推行“三名工程”,但数量很有限,只能丰富公立中医院的专家库,于民营医馆的人才匮乏帮助不大。


上医是深圳四家“名中医诊疗中心”之一,其余分别为和顺堂一家、固生堂两家


近期深圳与北京中医药大学签约,北中医正筹备龙岗坪山设立深圳分校,但中医师培养周期很长,未来三五年内深圳中医师、尤其是实效好中医短缺的状况将持续存在。


5.服务同质化严重,盈利模式单一


古代少有规模化的医馆,大多以坐堂药店的形式行医,一家药店也就一两位大夫,主要以卖药为生,所以自古以来“药大于医”。延续到今天,中医馆进行了传承创新,大医馆像是中医院,聚集许多专家,但经营方式几乎千年不变,无非医和药。医馆服务同质化严重。


医馆的服务不就是治好病吗?是的,如果疗效足够好,医馆根本不用担心没有病人,也不用担心收入。许多大夫自诩中医是全科的,除了不动刀子的,什么都看,但真正对全科临床实效好的中医太少。术业有专攻,必须明确医馆的特色定位。


不少医馆某一两位骨干医生门庭若市,其他医生却门可罗雀,若是面积小的中医诊所还好,对于有一定规模的医馆或中医门诊部,就必须发掘更多医生的适应项目了。


6.不擅营销(VS莆田系)


同是民营医疗机构,中医馆相较于莆田系的市场营销简直原始。一是许多医馆的市场定位不清晰,宣传没有踏实的着眼点。二是不擅长宣传,传统中医药的语言表述大多晦涩难懂,用现代人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展示中医是必修课。


多数医馆宣传意识不够,连医生的形象照都拍不好。福田有家医馆迁址了半年,在网上没有任何信息显示,我打听了很久都找不到,一度以为这家医馆关门了,直到偶然听一位同行讲起才重新找到。


7.中药质量不稳定

 

深圳个体医馆多,中药的采购主要来自饮片厂。医馆常遇到的问题是,药商拿来的中药样品很不错,但每批次的质量参差不齐。不一定是饮片厂黑心,饮片厂也不能完全控制质量,医馆常备中药四五百种,产自天南海北,饮片厂不可能都会屯货,经常是碰到订单缺货的临时到药市上采购,各批次的质量参差不齐。药材的质量控制是个专业活,医馆必须重视。


只要有机会,笔者每到一家医馆都会观察药材。不同于北京上海限制本市医馆只能向当地几家固定的药商采购,深圳的药材来源全国各地的饮片厂都有,因此质量悬殊很大。绝大多数老板不懂药材鉴别,见过一家医馆用的都是大麻袋装的散装中药,成色简直不能看。还有一家老板自信满满地带我参观他的药房,质量很差,他认为自家的药质量很好,从他真诚的脸上能看出他是真的不懂药,多半给药商忽悠了。


8.深圳医馆医保普及度不高


不要把赌注下在医保上,任何财政补贴或医保资质都不如临床疗效带给患者的信心,从竞争角度讲,你应该感谢这个时代,疗效平庸者如此之多,你有稍微出众的疗效都能脱颖而出。医保不是医馆的救命稻草,疗效才是根本。多找内因。我没见过一家医馆靠医保而成功的。


9.七八成不赢利,少数赢利者难以复制

 

深圳约七八成医馆处于盈亏线上下,少数赢利者难以复制。

衡量一家医馆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性,主要看其模式是否具有可复制性。

除了中医诊疗过程,医馆其他领域都可以标准化。






深圳的民营中医机构主要分为四类:中医门诊部、中医馆、中医诊所和中医坐堂医诊所。


此外,还有少数民营中医院(平乐骨伤科医院、在建的茯济中医院等)、中医专科门诊部(建民)、中西医结合诊所等业态。值得一提的是,深圳的公立中医院都设有“名中医馆”,属官方性质。


关于深圳民营中医机构的N个花边新闻



1、从上图可以看出,深圳对医馆的分类,经营面积是主要指标之一。但现实中,许多医馆的面积远超政策要求,比如深圳最大的中医诊所近500平米,最大的中医门诊部3000平米。


2、在深圳,中医门诊部和中医诊所都可以开展西医诊疗项目,只是比例不同,但绝大多数都以纯中医为主。当然也有三家中医门诊部“挂羊头卖狗肉”,打着中医门诊部的幌子,以中医之名,行西医之实。


3、深圳对民营中医机构的监管开业界先河,尤其是在全国率先明确了“中医馆”的设置标准。与其他机构类别相比,中医馆最大的特点是只允许“纯中医”诊疗,不允许在医馆使用西医西药等,从制度上确立了中医必须回归传统诊疗。笔者发现更多医馆创业者倾向注册“中医馆”,或许诊所、门诊部的称谓有些西化,热衷追求纯中医的定位。 

500年国药老字号——位于罗湖红宝路的广誉远中医馆


4、深圳对各类机构的命名有严格规范,以中医诊所为例,命名规则“深圳+医疗负责人姓名+中医科室+中医诊所”,如深圳王中华中医内科诊所、中医骨伤科诊所等。


5、连锁药房拓展中医馆是许多地区医馆的主流业态,在深圳,这一业态大多以“中医坐堂医诊所”的形式存在。比如同仁堂在深圳有11家门店,只有两家注册了中医馆,其余都是中医坐堂医诊所。






二天堂旗舰店——宝安创业店

对医疗机构政策的研究很考验医馆经营者的水平,更关乎医馆切身利益,看看业内行家的认识:



1

艾莱康创始人赵海峰:

艾莱康西丽店(张孝全中医内科诊所)经营面积500平米,按面积已达到了中医门诊部的要求,但却坚持以中医诊所的形式经营,一是中医诊所能同时开展西医诊疗项目,二是中医诊所同中医门诊部相比,除了面积要求,其他方面(如化验室等)的要求要低得多。

2

正中堂创始人罗正中:

正中堂(罗正中中医针灸科诊所)香梅店经营面积300平米,达到中医馆的面积要求,但注册中医馆必须设置中药房和煎药房,且对药房面积有要求。正中堂以针灸艾灸治疗为主,极少开中药处方,所以选择以保障艾灸诊室为前提,坚持中医诊所的形式。


 

全国各地对中医馆类别的界定标准区别很大,笔者在北京拜访过一家1000平米的民营“中医医院”,北京行知堂、正安中医、御源堂等大型知名医馆都是注册的“中医诊所”,有些地区的百年老药号延用古名,如国药馆等,还有国药堂、国医堂、中医会馆等等。


万变不离其宗,中医同城对“中医馆”的定义:

以纯中医作为主要诊疗手段的民营中医机构统称为“中医馆”,简称“医馆”。


深圳医馆数据统计:



中医同城以“纯中医”为医馆统计标准。以门店总数计,截止到2016年底,共统计深圳市108家各类医馆实体的132家门店(此次调研对象集中在规模化的中医门诊部、中医馆和少数中医诊所),其中中医门诊部16家,中医馆113家,中医诊所3家。

 


注:

1、中医同城保持独立第三方身份研究医馆,统计数据与卫计委官方可能有所出入。原因有二:一是卫计委官网对民营机构的更新速度较慢;二是有些已关停的医馆未及时办理注销。中医同城以实地考察为主,统计的是目前存活的医馆。

 

2、由于深圳绝大多数中医诊所小而散、许多分布在城中村里,且多为“夫妻店”,老公看病、老婆抓药的情况较多,故本轮调研只关注了几家知名度相对较大的诊所。中医诊所的投资者大多以医生自营为主,民营医馆没有“中医院”的金字招牌,只能靠本事吃饭,敢出来单干的医生大多医术不错。深圳的中医诊所数量庞大,卧虎藏龙,2017年中医同城将给予更多关注。


 


深圳医馆地域分布分析

1、福田是深圳中医医疗中心

按行政区域划分,福田区以全市1/3的数量绝对领先,而且集中了深圳主要医馆的旗舰店,如和顺堂香榭里店、梅林店,正安书城店,固生堂竹子林店等。加上公立中医院如市中医院、福田中医院,构成了深圳名副其实的中医医疗中心。

 

2、医馆密度分布极不均衡

从行政区划分,关内以盐田区最少,仅3家中医馆;关外的光明新区仅有一家修远堂,而坪山区目前没有中医馆。

在医馆最密集的福田区,又以福民、景田和车公庙三地最扎堆。


固生堂宝安店与五楼的黔坤医馆,车公庙的和顺堂和球瑛堂都是邻居。中医馆集约化发展既充分竞争,也有集群效应。车公庙任医生中医馆的任钦玉老师对此表示乐观:“最好深圳的医馆都开到车公庙来,这样有人看中医都想到来车公庙,就像人们吃饭时总想到去美食街一样”。


查看深圳的医馆分布情况,以后可以从中医同城的“医馆地图”中一览无余。



中医诊所的未来趋势 大型化or小型化?连锁or单体?


1、首先是医馆大型化与小型化,这个问题在业内争论很久,各有利弊。

如深圳老字号和顺堂,以众多小型诊所深入社区,发展出一套成熟的连锁模式,平均有30%的外来处方,令同行望尘莫及。这一模式近年在香港市场大获成功,香港28家门店均处赢利状态。


同为业界名企的固生堂、正安等则采取了大店集约的方式,国内知名连锁医馆如昆明圣爱、南京君和堂、杭州方回春堂等也以大店平台为主。

 

2、连锁医馆与单体医馆

目前深圳医馆业以个体医馆居多,但连锁化、规模化的医馆将会成为主流。


“今年发生的魏则西事件,对做传统医疗机构的打击是蛮大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今天我们在医疗这个行业就特理解,你通过门诊部大概需要3-5年才能盈亏平衡,投一家医院大概需要8-10才能达到盈亏平衡。”固生堂董事长涂志亮如是说。


资本扎堆中医馆,从业成本水涨船高。逐利而来的资本进入中医馆行业后,理所当然地会对中医馆的规模化提出要求,规模化可以通过连锁经营的形式实现,而连锁经营的关键是“可复制”,“可复制”就意味着标准化。在医馆最重要的资源——名医竞争方面,连锁的规模化医馆从品牌、财力等方面都占优势。



按医馆定位划分,提供多科室诊疗的综合性医馆77家,占比58%;专科化或以单一医生为主的医馆共55家,占比42%。


综合医馆与专科医馆,经营策略区别大。靠单个医生的医馆相当于大号的中医诊所。但是,从目前深圳医馆的赢利情况看,专科化更胜一筹。中医是“全科”,但具备这样全面诊疗经验的中医数量不多,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发掘医馆自身特色,专注于专科甚至专病往往更有利于形成口碑。

 


目前深圳面积最大的医馆——九味堂中医门诊部,3000平米,投资1000多万元



什么人在开医馆?


1、以前开医馆的大多是医生,服务范围有限;随着各路资本入局,传统的连锁药房不断向中医馆转型,如友和、元和堂、明华堂等。产业上游的药厂在布局医馆,比如深圳的山西广誉远、福建归真堂、康美药业等,更多的是机构和个人投资者。

未来医馆经营和投资将越来越专业化。统计结果显示,医生开医馆的占比不到40%,社会各界资本涌入,逐渐成为主流。

 

2、药品流通企业(连锁药店)开医馆将成趋势

早期的医馆大多发源端于药房,连锁药店开医馆,医保互通有优势,但药店传统的以药养(坐堂)医模式必须革新,才能在医馆经营上脱胎换骨。整体而言,目前这类医馆在深圳还不是主流,主要与药店的基因有关。以老字号同仁堂为例,同仁堂宝安店的医馆营收只占该门店总营收的20%,远低于医馆行业水平,营收还是以零售中成药和中药外来方为主。


深圳医馆综合实力前三甲


1、和顺堂



和顺堂罗湖中心店


和顺堂是深圳医馆业的开拓者,从2005年在福田区香榭里花园开出深圳第一家中医馆,目前已开出90家分店(含香港),是全国分馆最多的连锁中医机构,其中深圳40多家(其中中医馆14家)、香港28家,其余分布于珠三角地区。


和顺堂依托名医、名药、名店、名厂的“3+1”模式,以设在坪山的精品中药饮片厂为依托,深入社区,贴近民众,形成自己独特的发展体系。和顺堂也是深圳拥有最多中医师的民营中医机构,另外,和顺堂顺应国家“一带一路”的方针政策,积极开拓香港市场,成绩斐然。

 

2、固生堂

 
固生堂深圳竹子林店


固生堂是目前国内融资额最高的中医馆企业(约1亿美元),目前在深圳已开业4家医馆,还有一家正在装修中。其竹子林店以700平米面积、2016年月均营收500多万元,是深圳单店营收最高的医馆。固生堂借助国家“医师多点执业”政策的东风,仅竹子林店就吸引了五六十位体制内专家客坐出诊。另外,竹子林店也是深圳最早试点医保准入的医馆之一。

 

3、正安中医

 
正安中医深圳书城店


正安中医由知名媒体人梁冬所创办,从2013年设立深圳分馆以来,已开业了中心书城店和南山店,是目前深圳定位最高端的中医馆,诊费300元起。正安改变了传统“以药养医”的经营模式,其就医环境、客服水平、中医文化宣传等方面在业内有较高声誉。





杭州是全国最成熟的中医市场,笔者总结的中医馆“杭州模式”:政府扶植、文化先行、医保标配、价格亲民。

(欲了解“杭州模式”,请参考本文作者于2016年11月在中医同城公众号发布的文章:忍冬行业观察中医馆的“杭州模式”》


本文为调研报告,关于医馆经营层面不作过多展开,提供几点观念:

1、不爱中医趁早转行,这不是个能赚快钱的生意,以投机的心态投资医馆,多半死的很惨。


2、任何成功的品牌都有明确的定位。医馆定位高端或大众都有市场,关键是找出并培养医馆的特色项目。


3、老百姓都想看老中医?所以请医生只请老中医?那你就OUT了,越来越多的中青年医生正在成为医馆的顶梁柱。


4、主流消费群年轻化,25-45岁为主,女性消费者至少是男性的2倍以上。


5、应注重患者隐私的保护,为日后服务升级铺路。


6、经营者要懂中药,以内科为主的医馆,药是最大的利润来源。


7、诊费是消费者判断医馆消费水平的最低门槛,目前深圳多数医馆的诊费虚高,应反思市场定位。


8、中医养生是医馆的“坑”,多数医馆盲目跟风上线养生项目,反而模糊了原来专业医馆的定位。


9、深圳的高端医疗险远不成熟,可以接触,不要押注。

(说个很像段子的真事:某高端医疗险理赔:益母草、乌鸡白凤丸被认为女性专用,男人吃了拒赔。)不理解中医事小,关键是深圳高端医疗险的客户太少。


10、医保的作用被高估了,现阶段的中医,治好病仍是生存的不二法门。

(岁末传来好消息:深圳医疗定点机构申报门槛,不再有经营面积、经营年限、医疗机构等级等限制性条件,成为首个社会医疗机构医保定点破冰的城市。)






深圳医馆业最严重的问题:

一是中医资源匮乏(量与质),二是医馆普遍定位不清晰。

 


 
位于福田口岸的华泰源中医馆

 

用经营者纪女士的话说:华泰源的目标客户就是定位香港人的平民消费。

医馆的一切都围绕这一定位设计:

地处口岸,为迎合客户需求,早上7:30开始营业,是深圳营业时间最早的医馆;

专注中医理疗,医馆有二三十张理疗床,虽然装修朴实无华,但很契合医馆定位,效益不错。


从深圳优秀医馆看行业突围方向


方向一    医馆专科化

专注特长,做到极致


徐晓明中医外科诊所


在中医外科特色极度被抹杀的今天,徐晓明老师的中医外科诊所30年如一日,从最初深圳赤尾村服务最底层百姓的外科诊所,发展到现在极具时尚气息的特色中医诊所,不但是深圳最知名的中医诊所之一,更是深圳13个中医特色专科之一,也是民营中医机构唯一获此殊荣的机构。


它的创始人徐晓明老师从一位中医药大学老师到中医外科医生,后又离开体制创办了中医外科诊所,其成长之路堪称业界传奇。

 


罗正中中医针灸科诊所(正中堂)


正中堂的艾灸是深圳最专业的艾灸中医馆,是福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申请市级非遗。


罗正中老师多年潜心发明了多种艾灸器材,并拥有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许多中医院针灸科已不做艾灸了,原因是排烟困难。


正中堂是深圳做艾灸最专业的医馆,艾灸排烟处理的最好,艾灸设备都是罗正中老师的专利发明。



 
周小儿中医馆


在西医儿医尚且如此紧缺的年代,你能想象深圳有一家如此专业的小儿中医馆吗?


方向二    多业态,产业升级


相比于书店、网吧、电影院等传统业态曾经历过的浴火重生,淘汰了落后产能,崛起的都进行了产业升级,经营项目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卖书、上网,逐渐形成一个消费生态链。


龙岗苁蓉堂


龙岗中心城的苁蓉堂,经营面积1000平方左右,除了传统中医诊疗,还有特色的药膳,医馆做药膳很有优势,能最大限度地保证药材的纯正。


南山天利名城的兴凯中医馆,老深圳都知道石兴凯针灸减肥,一家大型连锁减肥机构,在此基础之上升级的中医馆很有特色。


方向三    平民化


虽然药材涨价难以控制,但深圳许多医馆的定价虚高。平民化很有市场,深圳最典型的就是位于坂田的五味中医馆:

五味中医馆的经营特点:


一、价格亲民:诊费一般2、30元,最高的副主任50元,在深圳是较低水平。五味医馆地处城乡结合部,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住在城中城,价格很亲民。


二、所有医生全职,这是相对于众多以客坐医生为主的医馆而言,全职更容易团结一致;


三、医生平均年龄三十多岁,大多是初级职称。但年轻医生一样赢得了不少患者口碑;


四、医生团队协作:中医同行相轻的现象严重,五味的医生不诋毁同道。如果治疗一位患者数次无效,会斟情推荐给更擅长此病的同事。


五、医生人才培养,定期学术会议:青年医师的培养是民营中医机构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六、控制客单价,用药精简:拒绝以药养医,不宰客,以疗效拓展市场。


七、医生股权或期权:对于骨干医师,采取合作经营的方式,许以期权或股权。


方向四  医养结合


深圳医馆市场,在养生与治疗结合方面表现最佳的是位于车公庙的任医生中医馆,以养生导流,以疗效留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任医生中医馆


任医生创始人任钦玉先生本身是一名针灸医生,他说:“做中医馆的初心非常简单就是把针灸做好,把中医做好;做中医馆不能以赚钱为目的,而是以解决患者的问题为目的;做医生,做中医馆要理解好患者的真实需求,不仅是生存的需求—疗效,更是生活质量的需求—心灵;推拿虽然是一个养生项目,但我们的推拿是能够解决一定的问题的,我们还会继续寻求能够用推拿解决更多问题的大夫”

 

中医馆和中医养生馆的本质区别在于,中医馆首先要体现医学的专业性,能做到日常养生、病时治愈,有疗效才能持久。不然你开个中医养生馆的成本要小得多,也自由得多。


后记 

业内喜报频传。上至国家颁布《中医药法》,下至深圳放宽社会医疗机构医保准入,以及医师多点执业的备案移交市医师协会等,深圳大刀阔斧、勇立潮头。

深圳这个不产中医的一线城市,市场需求与中医发展水平悬殊巨大,虽然还得过几年苦日子,但我坚定看好深圳民营中医市场。
我相信总有一天,民营医馆会成为中医临床教育主阵地。
我相信总有一天,民营医馆会超越公立中医院,成为中医发展的主流。
我相信总有一天,患者生病先看中医,再看西医。

王中华于深圳福田
2016年12月31日


END


作者/王中华「忍冬」

中医同城、医馆界创始人&CEO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