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0年11月18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二战日军为何敢偷袭珍珠港?都怪美国太懦弱!


日本军国主义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因为中国人在14年抗战中死伤惨重,面对日本的进攻,除了用人命去填,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国民革命军更是在战争前期被打残了,一直到抗战结束都没恢复元气。整个战争过程中被压制的状态,让今天逐渐强大起来的中国怒火中烧。


而美国人在中途岛之后,一路花式吊打日本也算是给中国军民出了一口气。


虽然可惜没能亲手终极灭日本,但是结果终究还是让憋了一口气的中国人喜闻乐见。


但是也有不少人埋怨美国,如果他们不是光顾着卖军火,提早几年参战,那么可能就没日本什么事情了。


而众所周知导致美国参战的根本原因是因为珍珠港事件,那么如果没有这次事件,美国会参战吗?



【1939年亚太地区的世界形势图】


珍珠港事件前日本与西方的外交关系


说起战前局势,很多人以为日本是非常风光的,毕竟所谓的“大日本皇军”在中国战场势如破竹,东南亚的西方势力也被日军打得七零八落。


但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小日本也是有苦自知:他们这个时候的日子也并不好过。


因为到了二战战争已经不是过往的那种二维的战斗了,而是海陆空的三维战争。


因此,对于各种资源,尤其是石油的需求非常强烈,而日本海陆两军也分别制定了“南进”和“北进”两套战略。


而随着“北进”被苏联挫败,日本彻底把战略重心南移盯上了老欧洲的殖民地。


早在1935年,日本就对荷兰控制下的东印度群岛垂涎三尺,作为列强中最弱的荷兰,却坐拥无比丰富的石油储备,简直天理难容!


而荷兰人也不是傻瓜,对日本的狼子野心早有预防。为此联合了英美和中国对日本进行石油禁运,此外,铁矿和钢铁这种战略物资更是禁运重点。日本媒体取这四个国家的英文首字母,将其称之为“ABCD”包围圈。


由于日本的石油八成依赖进口,于是日本海军上将高桥三一表示和美国撕破脸是必要的。①



【蒋介石与史迪威】


不过日本虽然疯狂,却绝不愚蠢,他们很清楚地意识到双方在工业、人口、科技上的绝对差距。


因此日本的军事战略目标是打一次“有限战争”,以重现他们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的辉煌,迫使美国承认日本在亚洲地区的霸权。


那么对于新晋列强日本的狼子野心,昔日在全球横行霸道的西方列强是如何回应的呢?


沦为纸老虎的列强


很多人对欧美列强的印象,多是停留在19世纪中后期,那个在中国横行霸道,目中无人的样子。


可是到了20世纪,一切都变了,不是他们变弱了,而是大时代的改变由不得他们如此了。


在过去只有富有的男性公民,才有投票的权利,因为只有他们可以轻松负担起投票的税收。


在美国的马塞诸塞州,投票税甚至可以占据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②


因此当清政府的一口通商政策侵害到英国商人的利益的时候,鸦片战争就是注定的了。


但是到了20世纪初,普选制度出现了,政府的组建不再是10%的人口决定了。


与有着各种利益纠葛,或者秉承着极高理想的精英阶层不同,普通民众一般只关注自己的切身利益。


偏偏不久之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又让整个西方的厌战情绪高涨。也正是这种情绪,让二战前夕的英法对纳粹选择了妥协,最后导致不可挽回的损失。



【1917年的路易斯安娜投票税收据】


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这种情绪更为严重。


因为大洋的隔绝,和欧洲大陆不同,无论是什么样的势力,一般都不会把目标瞄准美国本土,哪怕是日本,也就是想要抢夺美国在太平洋上的地盘而已。


因此,当墨西哥这个家门口唯一有可能威胁到自己的敌人被放倒之后,美国就迅速转入了“不干预主义”。


虽然之后由于纳粹占领法国等缘故,让美国感到了强烈的不安,导致1940年的民调显示,有67%的美国人认为德国的胜利会对美国造成威胁。


大约有71%的美国认为应当对年轻人进行强制军事训练。到了1941年有72%的美国人认为,打倒纳粹比让美国远离战争更加重要。


有意思的是,虽然民众一改态度,坚持对纳粹进行防备甚至是打击,但是由于美国间接选举的特性,导致珍珠港事件之前,国会中的“不干预主义”依旧占据主导地位。


他们甚至威胁弹劾主战的总统罗斯福。同时,德国移民也在努力阻止祖国和母国的开战。


罗斯福总统一表露出对德开战的意思,就导致1940年总统选战中没了7%是选票,其中大部分的选票是在德裔移民的社区丢的。


当然,随着美国人对纳粹本质的进一步了解,以及国会中的不干预主义慢慢地消退,美国正式参战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不干预者的游行】


并且,即便是持不干预想法的那部分美国人,他们所敬畏的,也是一战中交过手的德军,而非在此时和美国仅仅只是摩擦的日本。


罗斯福政府最初的战略也仅仅是希望通过和其余三国合作封锁日本,迫使其退出轴心国集团而已。


至于战争?不好意思美国在这方面比已经没了牙的老欧洲更怂,选民们也不会为了其他国家或者是资本家的利益,而让自己的儿子上战场,除非他们相信战争真的会威胁到他们,例如纳粹德国。


虽然由于不干预主义和心向故国的德国移民的阻拦,让美国无法直接参加二战。


但是对欧洲的物资援助,确实很早就开始了,援助对象甚至包括意识形态的死敌苏联。为此,美国的护航舰队早就在1939年就和德国的潜艇部队交战了。④



【U型潜艇炮击一艘被鱼雷击中的商船】


日本通过作死成功将战火烧到自己身上


既然美国一开始的目的仅仅是想要除掉纳粹德国,同时逼迫日本离开轴心联盟,那么日本是否会愿意如此呢?这个答案是否定的。


美国的策略,对于一般的国家而言确实会有效。面对一个根本没希望获胜还愿意和你讲道理的对手,最明智的选择无疑是把手缩回去,哪怕是另觅良机也不失为上策。


可惜的是,昭和时期的日本,自上而下弥漫着一股浓郁的“搞事不嫌多”的作死思想。


因为当时日本的阶级已经固化,大量的社会资源被皇室为首的豪门大族所占据,偏偏因为意识形态问题,普通日本人对这个社会的吸血鬼没有办法。


如果是在经济景气的明治、大正年间这些都还好说,偏偏此时的日本经济完全不行了,一般民众甚至连饭都吃不饱,要想出人头地,唯有从军。


可以说到了这一步,日本的军部大暴走,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连明治老臣西园寺公望都被日本军中激进的皇道派列为刺杀目标,其疯狂程度可见一斑。



亚利桑那号被日军击沉后大火烧了两天


于是日本选择了一条军事冒险的道路,希望通过偷袭珍珠港解决掉美国的太平洋舰队,在美国战斗潜能被挖掘出来之前和美国签订和平协议。


不过老天不会坐视日本这样一个国家得意下去的,美国的航母正巧不再珍珠港,为未来的战斗保留了火种。


通过保存的航母,美军扛过了日军的“一波流”之后,战争潜力全开的美国迅速扭转了局势。


最终,在东亚不可一世的日军,在太平洋被美军打了个1比20,哪怕是硫磺岛这样拥有坚固防御工事的战役,战损比也有1:8。


结语


现在我们能够给出结论了。


如果没有珍珠港事件的话,日本是可以相对体面地退出战争的,但是美国一定会对德国宣战,事实上,实际的战斗早已在大西洋打响了。


不过,日本必须卷入这次战争中,因为战争是贫富差距巨大而且阶层固化,导致从军打仗成了日本底层民众唯一的出头路了。


凡是希望给日本高涨的战争热情降温的明智政客,无一例外遭到了刺杀。


因此珍珠港事件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可以说是必然的。而日本最后更是东京烧尽,两市核平,真是何苦来哉。


当然,被美国揍了之后,日本的贫富差距问题反而成了世界楷模,其基尼指数全球数得着得低。


或许这也是老天给日本的一次机会吧。当然历史不能假设,这些国家往往在历史的关键时刻选择的并不是上策,皆是因为统治阶级的利益和国家利益并不一致,大清也是如此。


岁月悠悠,历史轮回,关注分享留下你的记忆!


写历史比较敏感,难以把握,为防止失联,可以加张老师聊史个人号:


lily39679


或扫描下面二维码备份一下防止失联,有些文章发不了就发下面号朋友圈了。




(张老师海外聊史公众号:HISTORYCA,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1941年美日贸易谈判与太平洋战争

当年承认伪“满洲国”的国家有哪些

从东宁要塞之战看苏军与日军的战斗力

敦刻尔克撤退与中国远征军的失利

日本陆军少将敬佩的中国军人(图)

蒋逝世于清明 为何浮棺44年都未下葬(组图)

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朝鲜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究竟是谁发起的?

国民党啥要“抓壮丁”?

斯大林为什么能闪过德军第一轮致命性打击?

蒋发动813上海大战与炸黄河计划变动

南北朝鲜怎么形成两个国家的?

解密西安事变 蒋张对话(组图)

民国年代 媒体记者退还“红包”的艺术(图)

抗战秘闻!国军远征军大败入侵泰军(图)

西安事变诸多“义士”的结局(组图)

朝鲜战争中苏联的四次失约 

往期文章(七)

往期文章(六)

往期文章(五)

往期文章(四)

往期文章(三)

往期文章(二)

往期文章(一)

长按二维码关注张老师海外聊史公众号:HISTORYCA,每天更新历史



---------------------------------------


糖尿病的福音!加拿大Webber Naturals研发的肉桂胶囊,给受高血糖困扰的亲们带来福音,【韦伯天然肉桂精华】也是北美糖尿病协会推荐的一款专门为糖尿病准备的保健品!肉桂精华作为一种天然的降糖活性成分,能够改善胰岛素分泌,提高胰岛素活性,从而起到平衡血糖的作用。适用于高血糖,2型糖尿病以及血糖偏高的中老年人群,一瓶60粒,每日一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