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款字影响了多少人

左佐 左佐工作室ArcherzuoStudio 2019-04-21





1920




Herbert Bayer,包豪斯时期的大师,1920s设计了通用体Universal,下图是最初的手稿。当时德国还在使用粗重复古的中世纪哥特体,这个字体可谓非常超前,但其中的一些结构参考是中世纪时期的卡洛琳小写体。今天来看即使没看过这个草稿,大部分设计师也会有类似的想法或尝试。那差别在哪里?




1961




比如1961年Paul Rand设计的abc的标志,非常经典。据说是受了bayer的通用体的启发的来的。

这个图形很简洁,以至理所当然的认为是这样绘制的,下图。三个圆环,平均分布,然后加个矩形,合并完成。



这样完成后,与原作对比,细心敏感的同学会发现,完全不对。当然也会有人说,这一样吧。那下面的文章可忽略了。

我们看下原作是如何绘制的,下图。这时发现一个缺点,ab间距,数值上应该大于bc间距,才能达到视觉平衡,但原作竟然更小。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但最新发布的abc标志已经对此作了修正,可见应该也没搞清楚,paul的本意。



主要的区别在于字母的绘制。比如下面的a,左边是原作,最明显的竖线与圆弧连接的地方,做了收缩,右边是纯几何,很臃肿。然后不易察觉的部分,原作圆环上部是小于下部的宽度,而非等宽。还有重要的一点,竖线的宽度,小于圆环右侧的宽度,而非等宽,以达到视觉平衡。

再比如下面的c,左边是原作。圆环上部比下部粗,左边比右边粗。而非右边的全部等宽。另外开口的位置也是中心偏上,而非右边在正中。了解了这些,以后设计这样的几何字母,会更正宗专业一些,而不是单纯的机械几何。



2008




时间来到2008年,一家美国工作室设计了beats的标志。官方说也是受到1920s的通用体影响,sy相对独立一些,其他似乎看得出一些联系。



2014




再向后,时间来到2014年的日本,原研哉设计了下图的标志。应该也是同一个思维方式,至于是否受到通用体的影响,不得而知,各位自行判断。



2010




然后时间回到2010年的中国,我们工作室的“墨茶”系列作品,中文被模仿的很多,但很少有人注意到我搭配的英文其实也是特别定制,很多心思在里面。

放大来看,似乎也是同一种思维方式。特别是a的曲线形式,与其他的也不谋而合。不明前后的同学,也许会说,“跟原研哉的好像!”但其实,我的设计在前,老原像我更合适些。但一般都不会这样想,因为知名度会让一方占据话语权。

那是不是借鉴了1920s的通用体,很有趣的是,当时我确实不知道有这么个字体。只是单纯出于美观考虑,把竖线和圆连接处的臃肿想办法去除了。

再比如2016年我们设计tballer的标志时,因为三个英文字母由粗到细,由宽到窄,想到用三角形的方式排列,下图。但即便这样,也被同学冠以与原研哉像的名头,实在困扰,此标志最后选择的虚线圆环的形式。但这让我明白,英雄所见略同、不谋而合这种事,永远站在知名度话语权高的一方,现在基本看破此事,所以今后任何说像某某的,我必须自然的说出:“不,他像我而已。”


而且很多问题,大师和我们的思维方式并没有太大区别,只是细节的控制力区分开,就像上面分析的abc的标志绘制。读同样的设计史,看几乎相同的人的作品,不同的是什么?


大师看得更多,也许有些一辈子你也接触不到,那对你来说就是全新的;而且悟性更高,同样一个东西,你看无用他看就生出万千道理;手法高超,同样的渊源借鉴,但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丝毫不会让你感觉到窃了谁的残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