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和人民币
3月29日,关于巴西与中国达成协议不再使用美元作为中间货币的消息刷屏,“巴西宣布抛弃美元,人民币国际化迈进”之类充满噱头的文章吸纳了很多流量,多少令人有点啼笑皆非。
作为南美洲最大的经济体和一个重要的发展中国家,巴西在过去几年里与中国的经济关系越来越密切。
看新闻报道说,这项协议让中国与巴西可以直接进行大规模的贸易和金融交易,用人民币兑换雷亚尔,反之亦然,而不是通过美元。
巴西贸易和投资促进局(ApexBrasil)表示:“预计这将降低成本,同时促进更大的双边贸易,并为投资提供便利。”
中国外交部在回应记者提问的时候,确认中国和巴西今年初签署了在巴西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的合作备忘录,巴西人民币清算安排的建立有利于中国与巴西两国企业和金融机构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交易,促进双边的贸易投资便利化。
仔细审读,双方意思其实大相径庭,根据中国外交部的表述,中国和巴西只是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与新闻报道中用双方绕过美元直接结算,用人民币兑换雷亚尔和用雷亚尔兑换人民币的表述根本不是一回事。
中国和其他国家设立人民币清算通道并不是什么大新闻,也不是什么有价值的突破,此前中国为了推进所谓人民币国际化,在1993年 中越央行就签订《关于结算与合作的协定》,此后与蒙古国、俄罗斯、老挝、尼泊尔、吉尔吉斯坦、朝鲜和哈萨克8国央行签订边贸中本币结算协定。2012-2013年,台湾、老挝、新加坡等亚洲周边经济体设立人民币清算银行, 2014年,清算银行扩展到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经济体。迄今为止,中国已经与40来个国家设立了类似的清算安排。
但设立清算通道和双方以本币进行贸易支付不是一回事,更不等于双方货币可以彼此兑换。中国和巴西根本没有迈出那一步。
事实上,如果双方交易主体要绕开美元进行支付,马上就面临彼此如何计价问题,也就是如何确定汇率问题。就中国和巴西法币而言,市场主体对彼此缺乏信心和认知,双方货币都不是可自由兑换货币,没有经过长期市场过程形成一个价格均衡区间,怎么可能直接进行计价交易? 难道真像我在朋友圈开玩笑的切换到用两斤大蒜换一对哈瓦那人字拖鞋那种易货贸易模式? 对于特定大宗商品,在有限的市场主体之间或许可以通过易货贸易模式进行下去,但对于纷繁复杂的众多一般商品,易货贸易显然是不可能展开的,双方必须借助货币媒介来完成交易,而在核算汇率时,显然仍然会以彼此货币兑换美元的汇率作为核定彼此汇率的标准。
而以美元为锚确定汇率后,双方之所以能完成支付,很大程度上是存在一个可以自由兑换的人民币离岸市场,通过贸易获取了人民币的市场主体,可以利用离岸市场转换成美元等更可信的货币。 而离岸市场很大一部分的最终交易对手就是央行,央行通过投放外汇储备,在离岸市场买入人民币,完成了一个循环,而这个过程会不断地消耗央行的外汇储备。
此外,如我曾经在以前文章中指出的,人民币境外结算受到额度限制,境内外人民币并不能真正充分的互联互通。其次,人民币跨境结算主要是中资企业或有其他相互关联企业之间的结算,非居民之间贸易使用人民币结算的还非常罕见,这和真正的国际货币的结算主体和结算构成还不能同日而语。
基于同样的道理,中国用人民币购买沙特石油所形成的货币外流,都高度依赖离岸市场提供的可兑换性。但离岸市场的存在,对货币当局的政策组合会造成冲击,比如离岸市场带来资本跨境流动,增加货币供给调控的难度,影响流通中的货币总量,使中央银行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稳定性受到威胁和挑战。其次,离岸人民币汇率会影响在岸人民币价格,通过各种方式流入香港离岸市场的人民币,会通过各种杠杆形式加剧人民币汇率振荡幅度。
随着中国外汇储备充足率不断下降,外债不断增长,境内流动性超幅投放,央行在通胀、外汇储备和汇率多个领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人民币国际化和人民币离岸市场则会消耗央行的工具资源,加大人民币汇率等方面的压力。因此这两年人民币国际化虽然口号依旧,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不是在强化,而是在悄悄的逆转。
事实上,另一条不被人重视的相关新闻,才反映了这两年人民币国际化的真正“成绩”。根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 公布的2023年2月全球货币支付比例,美元依然是占比最高的货币,随后是欧元,英镑,日元,接下来才是人民币。人民币占比为2.19%, 去年同期则为2.23%,也就是说,人民币支付占比在低位徘徊,同比还略有下降。这个数值与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极不相称,但却与货币当局悄悄逆转人民币国际化政策相吻合。
2023年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