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除了挨家挨户上门,垃圾分类公众参与没有捷径可走

2018-01-21 陈立雯 东西同异


基于农村生产和生活的多样性,我一直坚持垃圾分类在农村要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因地制宜不仅体现在垃圾分类的处理上,在垃圾分类教育上也是如此。但因地制宜下,我也发现一些共性的地方,那就是垃圾分类教育没有捷径可走,都是不同形式的门挨门教育,直至改变村民的垃圾分类行为。在马宅村开展垃圾分类的过程中,根据各种现实条件,我尝试着探索挨家挨户垃圾分类的教育方式,并使得这种教育转换成垃圾分类行为的改变,从而实现垃圾分类投放。从1月初开始,我们在马宅村正式开始上门做垃圾分类教育,逐渐形成了上午跟随垃圾车收垃圾,检查每户家庭的分类情况,傍晚对分类行为没有改变的家庭持续上门走访方案。


跟着垃圾车收垃圾,熟知每户家庭垃圾桶的分类情况

因为在马宅村不能实行定时定点收集垃圾,所以我一直在探索什么样的垃圾分类教育最有效,能够最终改变每户家庭的垃圾分类投放行为。1月9号,我们开始入户做教育。因为白天大多数家庭家里没人,我们最初决定晚上吃完晚饭后上门。和村里的妇女主任黄冬君一起,连续三晚,从6点多到8点多,我们几乎敲了全村所有家庭的门。一是告诉大家,我们要开始做垃圾分类,可腐烂和不可腐烂垃圾要分开投放,怎么投放;二是告诉大家垃圾车是分类运输的,因为担心很多人误认为垃圾混合运输。做完第一轮敲门,我开始询问收垃圾的田大叔,垃圾分类情况,他说有改变,但不是很大。于是,第四天傍晚,叫上村委会的一位村民代表继续新一轮的敲门。但到第五个傍晚的时候,我意识到这种晚饭后敲门的问题,就是垃圾投放时间已经过了,很多人家已经上楼休息,不愿意下楼面对面交流。


于是,在第六天的时候,我们改变了上门策略,就是我上午跟随田大叔收垃圾,记录下还没有实现分类投放的家庭,傍晚4点后,大多数家庭家里开始有人,做晚饭的时候上门做教育。接下来的几天,我发现这种方式非常有效,就是前6天做完垃圾分类普及后,再针对具体问题去挨个解决。根据每户家庭垃圾投放的情况,再有针对性的去做教育。而问题的发现,是跟着垃圾车收垃圾才会知道的。


上午跟随田大叔收垃圾时,每次都是在他之前,掀开每户的两个桶看看,是否分类,没有分类的问题在哪。对于没有分类的家庭,记在脑海里,傍晚上门时,再做针对性的教育。收垃圾的过程中,我发现有几个大的问题,有的家庭已经知道可腐烂和不可腐烂两个桶怎么用,但可腐烂垃圾桶里丢进的是厨房里产生的全部垃圾,包括买菜时的塑料袋和一些塑料包装;还有一些家庭可腐烂垃圾里已经没有塑料包装等垃圾,但扔到桶里的垃圾是用塑料袋装出来的,塑料袋并没有拿出来;最后一种情况就是两个桶继续混合,没有任何分类。

 

从厨房里直接投放出来的垃圾,夹杂着塑料袋。


垃圾桶边的教育是最有效的

上午跟着垃圾车收垃圾,发现问题后,下午4点后的上门教育则是解决问题的时间。在解决上述三大问题时,我再次发现,和我们做垃圾不落地定时定点分类收集时现场教育最有效一样,垃圾桶旁边的现场教育,也就是在有垃圾的地方会是最有效的。


循着上午跟随垃圾车时发现的不同家庭的问题,我开始把村里分成三片区做教育,傍晚每到一户还没有分好的家庭,都是请他们到垃圾桶旁边,看着垃圾桶里的垃圾,告诉他们具体问题在哪,正确的分类是怎样的。99%以上的家庭都非常配合,来到垃圾桶旁边,我开始用夹子把两个桶里混合的垃圾现场分清楚,让他们现场掌握了两个桶具体投放什么垃圾。明白了具体怎么分,还有一些家庭甚至都可以提问题,比如纸是可以腐烂的,厕所纸应该放到哪个桶里。


最后比较通俗易懂的解释两个桶最大的区别是,可腐烂的垃圾部分是可以堆肥后回到土地种菜的那些部分,因为村里绝大部分人家还在种菜,这点比较容易理解。而不可腐烂垃圾里最多的是塑料袋和塑料包装,告诉大家塑料袋等投放到蓝桶里。饮料瓶和易拉罐等可回收物,不卖废品的家庭,都要考虑将这些可回收物放在垃圾桶外面的旁边,这样收垃圾的田大叔可以分类回收。

昨天恰巧遇到一户人家把屋里的垃圾分类投放到外面的垃圾桶,非常准确的把可腐烂和不可腐烂分开。


不厌其烦的上门

根据上午收垃圾的分类动态变化,每天下午4点后,三个片区上门做教育的情况不断变化。对于没有改善的家庭,每天或者隔一天还是上门,不断的解释两个垃圾桶如何使用。还好还好,没有出现对垃圾分类教育反感的家庭。包括其中一户做小吃的家庭,每天几乎产生一桶可腐烂垃圾,前三次上门时塑料袋总是混合在可腐烂的绿桶里,第四次上门时,在家的是经常做饭的妈妈,她保证下次肯定不会放错。让人放心的是,第五次掀开他们家垃圾桶时,可腐烂的绿桶里不再有塑料袋和塑料包装。


这种教育目前还有小部分没有完成,因为还有少数家庭没有实现分类投放。要改变少数家庭的习惯,还是得依靠不断上门游说,直到垃圾分类行为的改变。随着有针对性的上门教育,垃圾分类情况不断好转,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每天收集的可腐烂垃圾由最初只收集不到半桶,目前每天已经可以收集到了1桶半。垃圾房里的垃圾,可腐烂部分不断消失。

 

昨天上午收集到一整桶可腐烂垃圾。


垃圾分类重中之重的就是公众参与,垃圾分类管理体系里如何更好的设计公众参与到分类之中,是检验垃圾分类管理的试金石。在当下垃圾分类没有明确针对垃圾产生者,也就是公众,有具体按分类付费原则等经济手段,或者相关行政约束性法规情况下,垃圾分类教育从而改变村民的垃圾分类行为方面,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唯有不断的上门,纠正每户存在的具体分类问题。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一定得是根据村民们的生活习惯,制定适宜本村的垃圾分类教育上门方式。所幸,和在其它村庄一样,马宅村的人们都在积极配合着垃圾分类上门教育的开展,没有把我赶出来😊

2017.1.21

和浙江省永康的马宅村意外结缘,来此和村里人一起努力实现垃圾分类,但马宅并没有在我们项目被资助的计划村庄里,村里垃圾分类所需的硬件不需要我们环保公益组织操心,唯一需要筹集的费用就是我们两个工作人员2017年12月和2018年1月,到农历年前两个月的工资,以及我们往返马宅的交通费用。如果你愿意支持浙江省永康马宅村的垃圾分类可以在2018农历年前尽快实施的话,请支持我们2名工作人员2个月,一共2万元的工资,以及往返马宅和北京之间的火车票2444元。因此,我们在马宅村的垃圾分类,一共需要筹集2万2444元。

2017年12月17号众筹信息发出后,我们已经收到5704.7元的捐款,感谢75位爱心朋友的捐助!您可以选择“阅读原文”或者扫描上访二维码,直接捐给我们目前正在众筹的“农村垃圾分类基金”项目,其中包括我们人员的工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