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数据比拼】民企、外企和国企近八年经营数据大比拼






厚 德 博 学 · 追 求 卓 越

定制型产学研一站式解决方案

 【数据比拼】民企、外企和国企近八年经营数据大比拼

开门见山,从这三者的盈利能力开始比较。下图是2011年至2018年8月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销售产值2000万元以上)中民企、外企和国企的利润数据,数据来源为国家统计局的月度数据库。



注意上表中的三列占比演变数据。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民企的利润占比从2011年到2015年呈现持续上升趋势,从27.1%上升到峰值的35.1%,然后,伴随着供给侧改革的实施,民企的利润占比持续下降,到2018年8月份下降到26.0%。外企的利润占比始终稳定在24%左右。而国企的利润占比演变规律则与民企刚好相反。从2011年的29.6%,下降到2016年的18.9%,此后伴随着供给侧改革,国企的利润占比迅速提升,到2018年8月份提升到33.5%。从这个角度上看,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意义,就是以原材料涨价为核心手段提升相应国有企业的利润,并减少民企的利润,也就是生产领域的利润再分配。


接下来要放上的数据,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三类企业各自的净资产数据,数据来源为国家统计局月度数据库中的总资产数据-总负债数据。注意,这一组净资产数据本身没啥意义,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根据利润与净资产数据,来演算两组非常重要的数据:净资产收益率,以及更加重要的,利润转化为净资产率。所以下表各位可以不用细看,只需要稍微注意一下,国企的净资产规模比民企和外企的总和还要多,说明国企占有了最多的社会资源。



总利润÷净资产,就能得出一个很有意义的数据:净资产收益率。这个数据乃是反映企业经营效率的核心数据。通过比较民企、外企和国企的净资产收益率情况,我们就能清晰的知道,到底谁挣钱的能力更强。所以下表就是本文放出来的第一个大招。注意,本文后面还有两个大招,各位在看完下表后不要急着抨击某战五渣,因为后面还会有更加震撼的数据。



民企的净资产收益率从2011年的28.5%一直下降到2017年的19.6%,呈现持续下降态势,无从扭转。外企的净资产收益率从2017年的22.3%下降到2015年的17.1%之后就开始表现为相对稳定的态势,下跌趋势得以缓和,2017年回升至18.2%。国企则极为弱势,基本上没有挣钱能力,从2011年12.9%剧烈下降到2016年的7.2%之后,由于供给侧改革的呵护,2017年才勉强恢复到9.4%,但是挣钱能力依然很弱。整体来说,民企和外企的挣钱能力,令掌握了最多社会资源的国企望尘莫及


在这里我必须强调的是,本文比较的,乃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经营数据,国企之中所谓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比如偏远地区的邮政电信部门,乃是服务类产业,并非工业企业。国有工业企业现在乃是纯粹的利润导向,早已不承担任何社会责任,医疗养老教育等原本国企会背负的负担,也早已全盘交给社会。因此,承担社会责任,并不能成为当下国有工业企业效率低下的借口


接下来的这一组数据比较,乃是本文的第二个大招:利润转化为净资产率。企业获得利润之后,要么用于企业本身的再投资再生产,以扩大企业规模,并带来企业净资产的增加。要么就是结算利润出场。一般而言,一个国家正常的经济政策,应该是鼓励企业将更多的利润用于再投资。也就是说,企业利润转化为净资产率越高,国家的宏观经济表现就越好。一旦企业家放弃再投资,纷纷将结算出来的利润用于炒房,或者干脆兑汇离境,那么,这个国家一定会陷入巨大的经济困局。



我们首先来看民企。民企的利润转为净资产率,从2012年到2014年还呈现上升态势,从49.4%提升到79.2%。这其实是非常不错的数据演变规律,照这么下去,民营企业家们维持着越来越旺盛的再投资热情,必将会承担起更大的经济发展责任。但此后形势突然逆转,到2015年就下降到了44.9%,到2017年已经下降到14.7%,再到今年1-8月份,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挣了1.15万亿的利润,但是其净资产规模相对2017年底居然整体下降了1.84万亿(480891亿-499918亿)。这种净资产规模下降,只能解释为有大量的企业家选择减产乃至是停产,从“规模以上”这个总盘子里消失了。企业家们集体主动或被动选择了这个危险的方向,导致今年1-8月份的净资产转化率变成了一个负值,并且数值极大:-160.6%


整体而言,从2012年至2018年8月,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的总利润达到14.4万亿,而净资产增加规模仅4.5万亿。这之间近10万亿的差值,被民营企业家们结算了出来。在宏观经济政策层面既然不鼓励他们将利润用于再投资,兑汇离境又受到严格的限制,那么,企业家们剩下的唯一选择,就是炒房,拼命的炒房。这十万亿资金,就成为了撬起房价泡沫的最关键的砝码。


在外企方面,与民企一样,同样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再投资欲望减弱的趋势。2012-2013年,外企的再投资欲望稍微提升了一下,利润转化为净资产率从31.7%提升到47.5%,但此后的情况就不乐观了,2015年下降到28%之后维持了三年,到2018年1-8月份已经下降到了负值状态。与民企一样,2018年1-8月外企在获利1.1万亿的同时,净资产出现了减少,较2017年底减少了2694亿(100527-103221),这当然也是由于规模以上外企主动或被动减产乃至停产,导致外企总盘子的减少。这导致今年1-8月份的外企净资产转化率同样是一个负值:-24.7%


整体而言,从2012年至2018年8月份,规模以上外资工业企业的利润总额10.9万亿,转化为净资产的规模为3.1万亿,余下的7.8万亿人民币,都被外资企业结算利润后离场。外资基本上没有参与我国的房地产盛宴,所以这七万余亿人民币资金基本上都只能兑汇离境。这就是我国在外汇储备以及汇率领域遭遇巨大压力的根本原因。我国的外汇储备因此减少了近万亿美元,而人民币汇率也因此下跌了约10%。


国企的净资产转化率无须多分析。在理解了上面关于外汇压力的来源数据之后,我们接下来要放第三个大招了:三类企业的净出口数据,也就是它们各自为国挣外汇的能力。在今时今日,这种能力的强弱,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怎么高估都不过分。下表中的数据来源为海关总署月报。


(备注:本表不含集体企业进出口数据)


在解读上表之前我必须强调一次:从事货物进出口业务的国有企业,当然是制造型国企,正如前面所说,今时今日它们无须承担社会责任,相反,由于控制了原油、矿石和食品等关键大宗商品的垄断进口权,国有制造企业事实上相对民企和外企而言,具备巨大的成本优势。然而这种成本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相应的生产能力,国企始终没有建立起深加工能力并形成最终的出口能力。


从2011年至2018年8月,民企的净出口占比长期维持在100%以上。外企的净出口占比虽然呈现持续下降趋势,从峰值的84.2%下降到2018年1-8月的23.6%,但也始终维持为正值。唯有国企,始终保持大规模的负值,始终是贸易逆差的提供者。


整体而言,2011年至2018年8月,民企的净出口规模合计38978亿美元,外企合计11818亿美元,而国企的数据令人大开眼界,合计-19717亿美元。我建议各位再认真的一个字一个字的读一下这个数据:-19717亿美元。然后我们再来好好思考一下:国企能不能建立起出口能力?如果国企最终无法建立出口能力,那么,国企还能干什么?


在本文的最后,我要放上一道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年度数据库的饭后甜点,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和国有单位各自的就业人数。注意,这里不再是纯粹的工业企业,而是全部类型的企业,包括了第三产业和公务员体系。



总结起来,民企虽然生存艰难,但是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其就业人数占比从2011年的19.2%提升到2017年的29.9%民企乃是我大中国经济的顶梁柱;外企大致维持在6-7%之间,算是我大中国经济的定海针。唯有国有单位这边,即便包含了公务员在内,也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就业人数占比从2011年的18.7%坚定的下降到2017年的14.6%,只相当于民企的一半。总结起来看,占有了最多资源的国有企业在净资产收益率、净出口和就业这三方面同时表现出极度的弱势。


(在台风“山竹”过境后攀山越岭依然坚持上班的民企员工,乃是我大中国的经济基石。爱护他们吧!)


在本文的最后,我依然要按惯例放上我的经济改革建议:针对制造业企业定向减税。减税方案有两个:第一,制造业企业将利润用于再投资再生产的,投资额可以直接折抵所得税。第二,将制造业企业人员工资列入增值税抵扣项。本文所谈及的所有经济困局,都可以通过这两个建议得到解决。至于定向减税所带来的预计约1.5万亿左右的财政资金缺口,我建议同时向二手房买卖行为普遍征收个人所得税,不再予以免除。房价增值部分以20-50%的比例分档征收,以目前近十万亿的二手房市场规模而言,可轻易补足财政缺口。若能如此,善莫大焉!


(转载其他自微信公众号,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延伸阅读】

华为40岁员工离职:历经外企和民企,我还是选择了国企

本文是华为一名刚刚离职的员工所写,该员工在500强外企工作过,在华为工作三年之后,最后投向了国企有怀抱。

文章有对什么是好工作的思考,有对外企、华为、国企三种企业的分析和评论。

也说到了华为的考核、人事斗争、大龄员工的问题,文章比较长,但还是值得一看。

以下为正文

简单介绍下本人

部门:某lab

级别:屌丝之王

司龄:接近两年

地处:某二线城市

年龄:马上进入不惑之年。

本人历经了外企,民企,下家是某国企。 简单总结对比下各种企业,作为自己的一个阶段性总结,也给大家在一个职业选择的参考。

什么叫好工作,“活少钱多离家近”。

“离家近”,这个不能强求,我们就换成工作开心的必要条件“氛围好”。

而不再年轻了,主动选择的空间越来越小,我们就再加个“工作稳定”。

所以什么叫好工作,“活少,钱多,氛围好,工作稳定”。


外企

本人从学校毕业就加入某500强外企,待了10多年,直到加入我司。

该外企在10~20年前如日中天,风头丝毫不亚于我司当前的神终端。想当年,本人作为本系的第一人拿到了众人羡慕的该外企的offer,想想自己年轻的时候还是蛮不错的嘛(年轻真好)。

也是因为年轻气盛加少不更事(年轻的代价),本人在该外企的早期发展得非常不顺,说了很多不该说的话,做了很多现在看来很SB的事情。

在坐了几年冷板凳后,谢谢当时领导给的机会,自己也把握住了一些,在该外企的中后期,本人开始走出一条上升曲线。 在离开该外企的最后一年,谢谢领导的绝对信任,自己在该外企颇为顺风顺水。

活(工作量): 该外企的工作量不多不少,比较饱满,但加班也不多。我以前所在的部门号称小华为,不过也就是晚上加班到7~8点,周末极少加班。

而我的朋友所在的其他一些外企,那真的就是闲得egg pain。外企比较烦的一点是,中国公休日的时候为了照顾国外总部的工作时间,经常需要待命和处理一些紧急的事务。

钱(收入):外企10~20年前的收入是很有竞争力的,现在的收入只是略高于市场平均,完全没法跟我司和一线互联网公司比。

在外企,都说的是单位小时的工资(时薪)非常有竞争力。

氛围:外企的工作氛围是有口皆碑的。所有离开该外企的前同事,没有一个说该公司对员工不好的。从几个方面来说下外企一流的工作氛围:

人性基因:People respect是该外企真正的灵魂。对员工不尊敬的言行,可以进行投诉,而且这种投诉一般都在people respect的原则下得以处理。

对比我司,虽然现在的某些政策越来越像要人性化,但我司的基因里就没有这一点,所以这些政策在推行的时候,都有些怪怪的。

当然People respect也有副作用,当一个组织全是精英的时候,People respect对于发挥精英的创造性很有帮助,但当一个组织的人员构成开始混杂的时候,过于人性化会让组织陷入混乱。

就拿打卡一事来说,该外企不打卡,最开始几年大家都还挺自觉,但后面几年经常有人11点才在公司出现,在人性化这种文化下,都不好说什么。

员工培养:因为认为员工是公司的最大财富,所以外企对人的培养是非常规范的。

每年都有在职的技术或非技术的培训,还有规范的coach和mentor制度,这种制度对职场或职位新人的帮助非常大。

管理规范:外企的项目管理和运作是非常规范的,从来自CMMI体系的项目定量监控,到现代的Agile/SAFe体系,外企都会积极的尝试和实践。这些对规范化个人的做事方法很有帮助。

创新精神:不像国内企业喊着创新之名,行复制标杆之实,该外企在做真正的创新。

在该外企,创新不是看别人或标杆做了什么,创新是看某些事情是不是从来没人做过。

该外企在自己的领域一直在引领行业的发展。而在这个领域,国内最大的竞争对手在商业上逐渐开始逼迫该外企,但在产品和技术上,则永远在复制。

工作稳定:其实工作稳定,要看几方面:平台是否稳定,在平台内部是否有平稳的上升渠道,以及在该平台工作是否能为个人增值。

外企的技术和管理都较为先进,所以知名外企的经历基本是加分的。 外企基本没有年龄歧视,在外企45+还是可以继续奋斗的。

但外企平台就不好说了。 很多人说外企现在不行了,但其实应该加个约束,应该说是外企在国内越来越不好发展了。

其实这个跟国家的政策有关系。在国家需要引进外企的那些年,很多外企都是超国民的待遇,比如在多年前,该外企享受过税收优惠,说白一点,就是退税。

而这些年来,中国的资本和技术都起来了,自然对外企的诉求就不那么强烈。而且国内的需求始终有限,国企和民企的生意都不好做,自然不想外国人来挣中国人的钱。

在这种环境下,很多外企开始离开中国,因为国内的市场没法做了,而且中国的人力成本也越来越没有竞争力。

以我待的那家外企为例,最近两年,中国的营收占比降到了全球的1%以下,而中国的人力成本已经仅次于美国和北欧,高于东欧和东南亚。

于是,该外企“明智”的将研发撤出了中国,其后股价一路飙升。


民企

我待的民企就是我司了。其实在加入之前,本人对我司非常崇敬。

我司在很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且任老板经常发出很有哲理的声音,个人真的非常想来体验一下我司的文化,并做一些事情。

在这接近两年的时间里,本人学习了华为的一些文化,做了一些小事,也从很多优秀的新老华为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两年的时间,有很多收获,当然也有很多教训,在经历了“忍”,“狠”之后,因为主客观的因素,加上个人的一些选择,最后选择了“滚”。

活(工作量): 在我所在的lab, 工作量相对还好。 在立项和汇报的时候加班比较狠,但平时基本也就是接近996的工作量。

而且lab的领导很喜欢新技术,所以加班也经常在学习实践一些新技术。 对比以前在外企,自己下班周末也会学习看书,其实lab的工作量跟本人在外企基本持平

但我的一些朋友所在产品线的加班确实非常疯狂的,经常性的11~12点,公休日也经常加班,我就只能向玩命奋斗者致敬了。

钱(收入):大部分人在我司的收入是很有竞争力的。哪怕像本人这种待的时间不长的,在二线城市,离开我司,也要有不小的降薪。

而据我所知,土著老华为的收入就更加的可观了。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滚”的决心也下得并不容易。

工作氛围:这是个人离开华为的重要原因。在强差别绩效考核引导下,我司内部协作的效率极低,有的时候宁可外部合作也不会寻求内部资源。

而且,相对的绩效排名,团队内部相互捅刀子,在团队还应该为最后的目标团结奋斗的时候,内部就开始相互拆台。

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这句华为的口号,哪怕在以前待的外企也能做到,但现在在我司就是个笑话。

个人到不怕这种斗争,因为即便在外企做到后期也不会是傻白甜。 但个人确实不喜欢这种工作状态,而且作为在外研所的屌丝之王,离领导太远,这种争斗客观上吃亏。

当然在主观上,个人进一步学习体会了在比较险恶的氛围下的工作方法。

这一点还是要谢谢我司让个人得到成长。对公司来讲,这种氛围可能不是件坏事,群狼自己平时撕咬惯了,出去后对友商的战斗力那还是强悍的。

工作稳定: 对个人发展来讲,华为的口碑,在业界还是不错的。 华为出来的人,大多都会被打上能奋斗,有技术的标签。而且华为作为这么大一平台,平台本身的风险不大。

但在华为40+文化引导下,不再年轻的员工的稳定性就比较差了。虽然没有官方说法,但据我从各种渠道了解到,在我司40+的日子是越发艰难的,特别是在研发。

如果做不了2~3年就能升一级的火车头,40+就要随时准备离开。

不只对我司的新人是如此,有些接近40的华为土著,也陆续被安排接班人,大趋势是要给年轻人腾位置。

其实不只华为,以前跟我一个要好的腾讯同学聊天,他也时刻感觉到他下面那些人看他的眼神不对:“他不升上去或被干掉,他下面的那些人就起不来“。

这就是IT研发的悲哀,我老东家的老领导不少都转了产品,可能做产品的职业寿命相对做研发要长吧。 华为的40+文化,是个人离开华为的主要原因。


国企

个人从来没在国企待过,从多方渠道打听了下国企(某军工央企研究所)的现状。 下面的描述非本人亲历,完全来自转述和推测。

活(工作量):现在国企的加班是比较严重的,加班量至少逼近我司的大lab。 某些岗位的出差也比较频繁,但只要不是驻场的岗位,一般每次出差不会太长。

钱(收入):个人在该国企第一年的收入,跟我司相比锐减。但听说在国企进入正常轨道后,特别能成为骨干后,收入还是可以跟中低端外企比一下的。

工作氛围:这个争论最大,有说国企非常人性化的,也有说国企站队现象严重的。

总体感觉,只要无关利益与地盘,估计大家就一团和气。 但事关利益,斗争也不可避免。

其实有人的地方都一样,外企也有斗争和站队。 但听说我要去的那个团队领导人品很好,团队风气很正。 如果真是这样,那算比较幸运吧。

工作稳定:军工研究所做的东西专且窄,通常产品和技术都不具有通用性。这样军工行业能形成一定的壁垒,但从业人员做的事情在外面基本用不上,所以在国企对提高自己的技术竞争力帮助很小。

现在央企国企也都在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而且军民融合也是大的趋势,今后央企国企制度上的壁垒会越来越小,市场竞争也会逐渐激烈,所以现在央企国企也不是绝对的铁饭碗。

但个人感觉军工关系国计民生,在当前这种国际环境下,国家不可能不发展国防。

而且军工行业始终是存在相当壁垒的,哪怕是美国这种开放的市场,军工的进入门槛也是非常高的。希望在这个行业个人能奋斗终身吧。

综上,其实怎么选择还是看自己所处的阶段和自己最想要什么。

没有公司能真正的“活少,钱多,氛围好,工作稳定”。

然后,本文主要针对的是一般人。

神人和火车头,请路过轻喷。 像我司余老板那样的神人,在无线终端造就了一个个神话,鄙人现在还是心向往之的。

虽然现在要离开了,但我一点都不后悔曾经加入了华为,这段时间的所见所感对自己是很大的提升。

而且老华为人的境界和水平,也是非常令人佩服的。



 





 武汉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微信公众号宣传平台欢迎您的投稿(产学研新闻、企业展示、科研成果、团队风采、活动宣传、招聘信息等)发送至邮箱whutyjy@163.com ,热线:400 009 1733 

了解更多资讯可关注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往期精彩资讯>>>

创新深圳城 卓越理工人——武汉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升旗仪式有感

武汉理工大学科技成果与深圳企业对接会圆满举行

武汉理工大学张清杰院士——实现近百种热电材料的快速制备

武汉理工大学张联盟院士——致力研发功能梯度材料

武汉理工大学姜德生院士——致力光纤传感新技术的研究

武汉理工大学苏宝连院士——致力于无机材料、分子筛与催化以及生命材料领域的研究

武汉理工大学程一兵院士 ——致力于先进结构陶瓷及复合材料的研究

就科技之光 筑时代伟梦



原创
 
转载说明
研究院原创文章受法律保护,如需转载,可关注研究院公众号:whutyjy 留言,或者拨打电话联系:134 3092 2822。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