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千里江山图》读后:就为了这点醋,才包了这顿饺子

张海庚 张无常 2023-10-09

我之前没看过孙甘露,知道这个名字,还是最近听许子东《20世纪中国文学》音频课,说他是和余华、马原同一批的先锋文学作家代表,没想到我一读就是转型的第一部作品,谍战小说《千里江山图》。



看到一半,忍不住在即刻上发动态:


「读《千里江山图》,有点找回久违的读书麦家谍战三部曲的刺激,实在好看。但和一般的谍战小说不同的是,孙甘露似乎不屑于把悬念在最后才揭晓——虽然一开始就设置了重重悬念,让人不得不感慨「好的悬疑小说要和作者博弈」,但到了中间就似乎毫不可惜地把它们全部揭晓开了。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像一个段子讲到一半就把底托出来了,也不可惜——于是就更让人好奇,这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也许这就是严肃文学相比于作为类型文学的谍战小说的不同之处?才看到五分之二处,实在忍不住往下看,又很不舍得看完。」


作为谍战小说,不按套路出牌,经常在关键情节一笔带过,让人回过头来看铺垫和文字时才发现作者功力。


比如铺垫很久以后写杀人,就一句话:「他想了一会儿,撕下一片门联,擦了擦手上的血」。


在我看来,这种「把悬念早早揭开、再否定、再揭开、再反复」的、有点反谍战小说的叙述,实际上也就消解了谍战小说的外衣,领着读者回到故事本身,回到人、回到小说,回到语言。


而小说语言、文字、节奏确实极好。有很多章节,完全可以单独拉出来,成短篇小说,或短片,比如后台一章,文字、意境极好。看完,恍如隔世。名字就叫《胭脂用尽》。


难怪王朔早年评价孙甘露:「他的书面语最精粹,他就像是上帝按着他的手在写,使我们对书面语重新抱有尊敬和敬畏。」


小说的画面感也极强,让人忍不住期待拍成电影。比如这么一段:


陈千里两步跨到来人背后,按住他的手,顺着一摸,对老方说了一声:“枪。”


“识相点,侦缉队大队人马在后面,马上就到,跟我们跑一趟吧—”来人话没说完,陈千里顺势拿过老方手中的剃刀,割向特务的喉咙。


陈千里抱着这个家伙,慢慢把他放倒在地上。


我读书有个坏毛病,多少带点「完成任务」「又读了多少页、快读完一本书」的虚荣——总会看看还剩多少,就算是一本好书,也想着赶快读完。但「千里江山图」久违地治好了这个毛病:确实不舍得读完,就算是谍战小说,也不怎么急于揭开悬念、看到谜底。


以至于字数不到二十万的谍战小说,我反复咂摸,不知觉竟读了7个小时。


除了怕读完没得看了,还一直可惜,这么好的开头、这么吸引人的主角,怎么能只写一次行动就结束呢?不展开成波澜壮阔的革命史,实在有点暴殄天物。


最近刚逝世的张北海,在武侠小说《侠隐》里也写了一位类似的超人李天然,也是海外归来,工夫过人。张北海也是放着他的工夫不用,花大部分篇幅写北京的吃吃喝喝、风土人情。


这么想想,孙甘露转型,用一部谍战小说来炼语言和叙事,倒也没那么可气了。



先锋作家写谍战小说,有点像姜文在《邪不压正》里的那句台词:


就为了这点醋,才包了这顿饺子。


最近文章:

北海仙逝,是时候重读《侠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