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只知道几张经典唱片封面拍摄地,却不知道这些(番外篇)

2017-10-25 健崔 X分子




延续上上周唱片封面与景点的故事,今天,让我们走过最后的两个城市:芝加哥、北京。


Wilco / Yankee Hotel Foxtrot / 2002年

 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国家大道300号



第9站

芝加哥市中心*马利纳城


今天来聊聊这个我个人最钟爱的芝加哥摇滚乐队——Wilco


上一次醉倒在Wilco的音乐中时我正在搬家,空空的房间里临时决定放上这张著名的《杨基酒店热舞》(Yankee Hotel Foxtrot)。音乐开始的时候,我整个人都陷进去了,原来这么美好的音乐才是用来告别的。这一次又听到了它是因为封面上的那个大厦,这座位于芝加哥中心地带的城市地标,它们的出现就像生活中的变迁一样,让你抓不住。


有着芝加哥摇滚之魂称号的主场Jeff Tweedy


Wilco乐队是一支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美国摇滚乐队,他们的老家在芝加哥,所以音乐也演绎着这座钢铁与篮球之城的另外一面——艺术。芝加哥是美国独立音乐的首都,当然西海岸的硬派摇滚乐和纽约城的爵士乐并不是敌人,来自芝加哥的音乐家们创造的是附有实验色彩的新派音乐,它们是这个城市最重要的一个文化组成部分。Wilco的音乐风格恰好是芝加哥城音乐律动的最好代表。


专辑《杨基酒店热舞》曾经有过另外三个备选版本的封面,但是都没有现在的这个版本经典


在芝加哥,音乐是城市居民生活最重要的一部分,这里有超过200个剧院在上演不同风格的演出。所以对于旅行者来说,那些爵士乐和摇滚乐的演出场所是不能错过的。


《杨基酒店热舞》封面上所出现的建筑,换个角度看,宛如现代艺术作品


《芝加哥论坛报》的乐评人格雷格·罗特说,来到风城芝加哥的游客走运了,他认为目前是探索芝加哥音乐和夜生活的最佳时代。他说:“自从我在这里工作以来,还没有见过像现在这么多的乐队在芝加哥演奏呢。芝加哥是培养天才音乐人的温床,这里有几百个俱乐部,也是一个创造和欣赏各种不同类型音乐的理想之地。”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t0564kxs0vr&width=500&height=375&auto=0


Wilco在2015年现场演出歌曲War On War


Marina City作为芝加哥标志性的地标建筑,成为了Wilco的唱片封面选择


正如他的描述,Wilco正是在这样的温床中慢慢磨砺出来的。从早期的乡村情怀到今天的都市民谣,Wilco就像芝加哥一样充满了隐藏的魔力。在几张唱片连续受到热烈欢迎后,乐团转投到了相对实验的唱片公司Nonesuch,开始寻求了一种不太一样的新方向。就在这个时候,一张实验而充满了城市感情的专辑诞生了,它就是《杨基酒店热舞》


日本摄影师杉本博司镜头下的Marina City


这对双子塔并不是“杨基酒店”,而是当地的著名地标性建筑——马利纳城(Marina City)。马利纳双塔位于芝加哥河北侧,它在城市的内环,位于第一主干道国家大道与迪尔磅街之间,从远处望过去,它们就像两根巨大的玉米棒一样矗立在城市的中心地带。


完工于1963年的Marina City今天看来也非常经典


作为建筑综合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拥有居住功能的两根巨大的“玉米棒”成为了人们记住马利纳城的重要原因。这对双子座完工于1963年,当时它那独特出人意表的设计震撼了整个建筑界,在崇尚未来风格的那个年代,人们都爱死了它的惊天设计。虽然后来陆续有这种“双子星”型的大厦出现,但是马利纳城的风貌依然是最吸引人的。


2014年,Wilco的巡演海报上结合了美国画家Grant Wood的名画和Marina City的形象进行了再创作,而Grant Wood的这幅《美国哥特式》今天也收藏于芝加哥艺术学院中。


而与建筑有关的恰恰是Wilco的音乐,那种来自上世纪60年代乡村摇滚的抒情与慵懒感觉遇到了现代音乐的顽皮实验性。为了增加趣味,Wilco请来的著名的“游手好闲”音乐家吉姆·欧若克(Jim O’Rourke)担当专辑的制作人。于是我们可以发现《杨基酒店热舞》中另类乡村摇滚的感觉变得混杂了,它正经又轻飘,没有了悠闲自得的情怀,反而多了几分都市的烦躁——这就是吉姆·欧若克带来的影响。于是有人断言《杨基酒店热舞》不是Wilco最妥协的一张唱片,但它本身仍然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


创造了Marina City的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


为了告诉人们芝加哥这座伟大的城市带给乐队的影响,他们把马利纳城搬上了封面。玛利纳大楼在芝加哥人的心中算是半个城市发展史,大楼的底下是个小船的港口,大楼内除了公寓外,还设有购物中心、写字楼、电影院和溜冰场等,俨然像一座小型的城市。马利纳城的隔壁有一栋IBM大楼,它是美国已故德裔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设计的,整栋大楼都是黑色的玻璃窗,有“芝加哥之窗”的美称,是当前建筑界的典范。

Brian Eno / Another Day On Earth / 2005年

 北京前门大栅栏的一条胡同


第10站

北京前门*无名胡同


如果要讲讲Brian Eno的故事,我们得先来看看他在1970年代的造型,当年的他,可谓是非常地放飞自我。


五六年前,英国音乐家布莱恩·伊诺(Brian Eno)连续来了两次中国。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他创作了一张非常特别的专辑,并首次让一条无名小街登上了全球售卖超过百万张的专辑封面。这是一次有趣的巧合,也是穿越了时空的文化摩擦,而布莱恩·伊诺本人则说:“这是中国这块强力磁石的作用。”


大部分80后都应该听过他的这个“作品”——Windows 95的开机音乐


布莱恩·伊诺是全球最出名的环境音乐家和电子音乐家,在电脑刚刚普及的上世纪90年代末,他的创作让全世界超过20%的人都听到了电子音乐,那便是Windows 95系统的开机音乐——一个不到十秒的片断伴随了一代人,这让人感受到了电子音乐的别样魅力。


1974年,Brian Eno出版了一张以“智取威虎山”为创作灵感的同名专辑


在成为出色的电子音乐家之前,Brian Eno的“洛克西音乐”(Roxy Music)乐队是英国最重要的摇滚乐队,当时的造型掀起了Glam热潮。而之后Brian Eno的个人音乐之路也延续了这种夸张的表演方式。在这一时期,崇拜东方文明的他还发表了一张专辑,取名《智取威虎山》(Taking Tiger Mountain By Strategy,1974年),但一年后,布莱恩·伊诺遭遇了一场严重的车祸,只得整日趟在床上修养。


Brian Eno在1978年之后,在养病的时候偶发灵感创造出了氛围音乐,这也改变了他的艺术生涯,这是他《Ambient》系列的四张专辑。


当床成为了他惟一的活动空间,伊诺让朋友给他带来了一张竖琴音乐唱片,在播放唱片的时候,屋外下起了大雨。雨点打在窗户上的声音和着极轻微的竖琴音乐,Brian Eno发现病房里的光线和色彩正随着雨声和音乐的交响微妙地起着变化。之后,环境音乐(Ambient Music)横空出世。


根据氛围音乐的原理,在App时代,Brian Eno把这种音乐做成了不同的App,可以被下载,供人们进行演奏。(在App Store搜索他的名字就可以都找到了)


环境音乐的奥秘就在于那些似是而非的响动,音乐家布莱恩·伊诺将他对于声音与音乐的理解通过不同的方式告诉人们。在专辑《电影音乐》(Music For Films)和《机场音乐》(Music For Airports)中,这样的新的声音最终被人们接受,并认定了它是一种新的音乐。不过布莱恩·伊诺在2005年出版的这张《在地球的另一天》(Another Day On Earth)是一张绝对的流行音乐唱片,尽管它听上去没有诱人的小旋律或者冗长的环境之声,取而代之的是人声演唱,距离他上一张带有人声的专辑,整整相隔十五年。


曾经的华丽摇滚青年,在互联网时代,已经将自己全部的热情都投入到了数码艺术的创作中


有人把《在地球的另一天》看作伊诺仔解释自己所认定的“勇敢且顺从”的,新千年环境音乐。甚至在歌曲的人声演唱部分,布莱恩·伊诺也充当着氛围大师的角色,他不仅创造出了细微精致的声音世界,连歌词也是为了制造某种特定感觉、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词汇堆积。歌曲《这》(This)便是最佳的诠释。

Brian Eno - This


2017年Brian Eno接受媒体采访时拍摄的肖像


下面就揭开这张专辑的封面故事吧,也许这是全世界第一次有媒体刊登了它的出处。2005年布莱恩·伊诺曾经两次造访北京,第一次的来访他拍下了《在地球的另一天》的封面照片,但无论是唱片文案上还是媒体报道中都没有写出这是哪里,人们只猜得出它是在中国的一个小地方,看不出年代,只有一些简单的小店铺在做着生意,它拥有油画的质感。而第二次,当布莱恩·伊诺再次造访北京的时候,他公布了这个答案。在中山公园的茶馆,一场由英国文化教育处主办的交流讨论会上,有人向他提出了这个问题,而伊诺也给出了答案。那个提问的人,正是我。


年的前门小胡同,如今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杨梅竹斜街这样的潮流地带,还有刚刚开业的商业地产项目——北京坊


“请问《在地球的另一天》的封面是在哪里拍摄的?”


“哦,那是在前门,大栅栏,我喜欢那条小街。直到现在我都想亲手送这个唱片给我拍到的那对年轻的夫妇,我希望他们能高兴看到自己和自己的商店出现在了一张唱片封面上。”


今年参加John Peel电台节目时的Brian Eno,他说自己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是摇滚明星,他觉得自己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作曲家


这些封面就像是在用一台显微镜去看地球,偶然发现的一个角落,便自然地流传了下来,我想不同的文化造就了它们在艺术的世界迸发出了“视觉性感”。一条也许已经拆掉的胡同,在地球另一端电子音乐家的唱片封面上被保留了下来。或许人们的历史本来就是这么的混乱,也是如此的巧合。


最后的彩蛋

再来看五张你可以去探险的封面吧!


对了,它们都在纽约!



Bob Dylan / Highway 61 Revisited / 1965年

 纽约格雷莫西公园4号的台阶上


“就是在这张专辑里,Bob Dylan创作出了伟大的歌曲《Like A Rolling Stone》,这个时期的他,是纽约和1960年代美国的代言人。”



Billy Joel / Turnstiles / 1976年

 纽约亚斯特坊广场地铁站站内(8街和第五大道的交叉口)


“出名后Billy Joel出版的第一张专辑,依旧是歌唱都市,你一定不要错过其中的这首歌曲——《New York State Of Mind》。”



Neil Young / After The Gold Rush / 1970年

 纽约格林尼治村苏利文街与西3街交叉口的西北角


“作为Neil Young最重要的一张专辑,歌曲《After The Gold Rush》在1970年代唱出了人们对人类大规模破坏自然环境问题的反思。”



The Who / The Kids Are Alright / 1979年

 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晨边高地卡尔·舒茨纪念碑旁(116街与晨边大道交叉口)


“谈谈我们这一代……当The Who用口吃的方式歌唱出了一代人的思考,我们才看到了摇滚乐在未来的另一种可能,没想到,这面国旗却盖在了纽约的土地上。”



Ramones / Rocket To Russia / 1977年

 纽约东1街在鲍威利街与第二大道之间


“这个拍摄地点是Ramones当年演出的著名摇滚乐酒吧CBGB的后门,在它关门之后,这成为了John Varvatos专卖店。”


——


这就是几段与唱片和旅行的故事,希望你可以有机会,带上心爱的唱片,去它们原来的地点,拍下属于你自己的,穿越次元的照片。

 

继续!就在这里分享你自己的故事,讲讲你去过的那些唱片封面所在地!今天的抽奖,是它——




撰文:健崔

编辑:YSS

图片:源自网络






点击图片查看

点击图片查看

这位中国小伙年仅23岁,已经是纽约新美术馆的董事



点击图片查看此篇推送的姐妹篇

那些出现在唱片封套的景点,有着怎样的故事?(上)





那些出现在唱片封套的景点,有着怎样的故事?(下)






长 按 二 维 码 关 注 X 分 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