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寅恪先生,不是书家,字却美得让人心碎!

中外人物 2022-06-20

 小编衣食,诸君海涵 


作者:一点书画

来源:网易号-一点书画


“字如其人”“见字如面”

书家的气节、风骨

直接关系到作品的水准

陈寅恪先生的书法

恰如其人

..........



说到陈寅恪,他绝对是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更被誉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当然,陈寅恪不是书法家,但他在书法上是受过相当训练的。



陈寅恪的祖父陈宝箴时任湖南巡抚,父亲陈三立是“维新四公子”之一,母亲也是名门之后,陈家称得上门第清贵。他还有个哥哥叫陈师曾,大家应该听过,是个著名画家,还是齐白石的恩人,甚至有人说,假如没有陈师曾的慧眼,可能就没有后来的齐白石。


儿时,他俩曾在湖南长沙,同受业于湘潭周大烈。陈寅恪从大教育家周大烈发蒙,又有酷爱书画的大哥在旁,要想不受其影响都难。


从陈寅恪先生的诗稿手札来看,他的字受唐碑的影响最多,有着二王风范、唐贤骨法,尤其是一些小行书,结体略长,笔致清健俊逸,风骨毕现。


陈寅恪 《阙特勤碑》局部


陈寅恪 《阙特勤碑》局部


透过这些关于《阙特勤碑》的小楷手稿,我们能够感觉到陈寅恪扎实的基本功。这些字一丝不苟,清秀可人。



这种清秀几乎可以让我们联想到陈寅恪少年的模样。想君东渡西游之时,该是怎样地雄姿英发啊!



陈寅恪在年少时便去了日本留学,此后在欧美各地辗转13年,从德国到瑞士、法国、美国,最后又回到德国,他学数学 、物理,也读《资本论》。


此外,他还精通梵文、印度文、希伯来文等22种语言,但他没有任何文凭,他只是由着兴趣去旁听,跑遍了很多名校,有点古代文人求学的意味。



1926年,36岁的陈寅恪来到清华园,担任研究院的导师。


他在清华授课时对学生们说,凡是他本人没有特殊见解的内容就不讲了。所以尽管上他的课不点名,但来的学生却最多。甚至一些教授也纷纷来听他的课,据说有时还出现教授多于学生的盛况。


所以,陈寅恪被戏称为“教授的教授”,即源于此。







在看陈寅恪先生的书法时,似乎也能从中感受到他的自信。这页书札写得非常随意,但线条流畅坚定,虽前松后紧,但一气呵成,自然生动。


这种书写告别了一丝不苟,进入随意为之的境地。随便一写,出来的就是味道。可放大细节看,尽管写得随意,却都有法可依。


陈寅恪是百年不遇的大师级人物,但他一生的悲惨际遇令人扼腕。


晚年的失明和骨折给他带来了巨大痛苦,可即便如此,他还是凭借口述,写出了洋洋80万言的《柳如是别传》。一个明末奇女子的传奇,给这位大师带来了晚年最有力的精神支撑。



而陪伴陈寅恪,成为夫人唐筼晚年的最后支撑。1969年10月,饱受文革折磨的陈寅恪与世长辞;仅仅一个月后,唐筼也撒手人寰。


陈寅恪的最可敬之处,在于任何场合都不以大师自居,只是谦卑温和地做人、读书。


我们看他的手稿,想他的为人,那些无意为书的手迹之美,便更加使人感慨,使人心碎。









做人贵在立品,书法亦然。无品之字,就如无品之人。

 小编衣食,诸君海涵 

最新阅读排行榜

  1. 北大精神科医生:你们用焦虑养出来的娃,最后都送到我这里了

  2. 莫言:吃相凶恶

  3. 北京四中校长:凡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等待这个家庭的多半是悲剧

  4. 柴静:我只是讨厌屈服

  5. 可怕!“高学历废物”已成事实,80%大学录取率成时代“毒药”!

  6. 站在被告席的曹德旺,突然朝法官怒吼:别以为我不知道,你收了对方200万,就是要让我输

  7. 老年人的十大错误锻炼方式:不能强身,反而伤身

  8. 曹操杀吕布时,为何要先勒死他再斩首?这不是多此一举?


商务合作请加WX:bji1887  详谈。

声明:本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请联系删文。

  点击阅读原文,更多优惠产品,顺丰包邮到家,更可货到付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