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世俗社会的迷思 |莱斯利·纽贝金

2017-01-25 杨基 译 保守主义评论


按:作者莱斯利·纽贝金Lesslie Newbigin,1909~1998),英国神学家、传教士兼作家。纽贝金一开始在苏格兰长老会任神职,之后在印度做过多年传教工作。本文摘自其代表作《多元主义社会中的福音》(The Gospel in a Pluralist Society)。文章已取得译者授权。


………………………………


“迷思”这个词因其本身模棱两可而深受神学家青睐。普通人用这个词,通常只表示“虚假”。而在诸如《基督道成肉身的迷思》(The Myth of Christ Incarnate),或《基督教独一无二的迷思》这类书的标题中,这个词是作者合手的挡箭牌,只要他们说自己在技术意义上使用这个词,人们就无法指责他们悍然否认神圣信仰的真理。至于这两本书,我得承认,我觉得很难理解这种“技术意义”到底是什么意思,也没看出(在这些作品中)“迷思”和“错误”有何分别。迷思在词典里真正技术意义上的定义是:“一种未经证实的集体信念,人们不加批判地接受这种信念是为了证明某种社会制度是合理的”(《兰登书屋词典》标准版)。而我用这个词,既包含这种技术意义又包含其常见意义:我用这个词来指世俗社会中一种未经证实的集体信念:人们不加批判地接受这种信念,是为了证明某种社会制度是合理的;而且这种信念是错误的。


简而言之,这种信念相信:现代社会正稳步走向世俗化,这种趋势日益明显,不可逆转;并且相信我们应当欢迎这种趋势,因为这使我们能够摒弃前嫌,将宗教战争抛在脑后,创造一个安全的世俗世界,各种宗教之间打得不可开交的那些真理主张再也不能撕裂我们的社会。这种信念的明确表达,通常首先要归功于马克斯·韦伯(Max Weber),他说,理性化、工业化和官僚化这三重进程创造了一个世俗化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超自然因素、魔幻世界和超验的东西存在的空间必然越来越小。依他看来,现代世界正处于一个祛魅(disenchantment)的过程中。再没有什么神仙、天佑或神迹了。理性的计划、预测及组织管理,这一切将创造一个无上帝立足之地的世界。


虽然那些生性保守的宗教徒可能感到惋惜,但是多数人欢迎这个新世界,因为大家更关心人间的事。特别是在印度这样的国家,宗教之间的紧张关系使国家长期分裂,人们想创造一个团结而强大的国家,真正世俗化的社会远景非常吸引人;过去如此,现在亦然。人们相信这样的社会可以提供宗教信仰自由的空间。这样的社会绝对不是反对宗教。它会保护每个人的自由信仰权,每个人都可以随己意选择宗教。但是这样的社会不允许任何宗教成为国策,也不允许任何宗教拥有教育特权。这一直是许多虔诚的宗教人士所渴望的目标。但是,除了这种世俗化渴望以外,还有另一种世俗化渴望,所谓发达国家尤其流行——人们希望,世俗化作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会最终导致宗教信念逐渐消失;并且,任何社会沿着理性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道路走得越远,这个社会中宗教越是肯定要渐渐失去作用,退出历史舞台。


关于这种信念,我要说的第一件事就是:它显然是一个迷思——按照迷思一词的常用意义:这种信念显然是错的。最世俗化的社会中仍然存在宗教,而且统计数据证明这些宗教仍然颇具活力;在事实面前,社会学家们不再接受自韦伯以来大家普遍接受的这种理论。社会学家们收集了一大堆统计数据,这些数据表明:沿着理性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道路上走得最远的社会,也就是美国,宗教信仰仍然在继续,而且常常焕发活力。事实摆在眼前:美国抗罗宗(编者注:亦译为新教)教会中偏向保守的福音派经历了不同寻常的大复兴,而新派教会则逐渐衰落,后者在信仰和实践上都尽量调整自己去适应现代化潮流。宗教信仰成为公共政治事务中一个重要因素——哪怕在20年前,社会学家还认为宗教已经彻底过时,再也不会出现在现代政治舞台上了。而且,大家都知道,各种新宗教运动[1]如雨后春笋,不仅出现在美国,而且在所有“发达”国家大量出现,花样百出。


另外,这些运动也并非主要发生在社会弱势群体或边缘人群中。宗教社会学家一直都很清楚那些感到自己在现世没有盼望的社会边缘人群比较容易接受宗教信仰,尤其是强调末世论的宗教,这些信念给他们来世的盼望,盼望一种新秩序和另一个世界。但是,今天“发达”国家这些新宗教运动有一个重要的特征:这些运动所吸引的不是弱势群体,而是——正好相反——这个社会最富裕阶层中的年轻人。主流社会学家——多数来自美国——近期的研究报告几乎一致承认,十年到二十年前大家不加批判地接受的信念(现代化的进程必然导致宗教衰落),是完全错误的。这里只引用其中一位作家,华盛顿大学社会学教授罗德尼·斯塔克(Rodney Stark)的话,这些证据“得出结论:世俗化不会导致社会进入宗教后时代。相反,世俗化进程会一再提供具有活力的其他超凡宗教组织,从而促进宗教复兴”(《俗世之圣》[The Sacred in a Secular Age],伯克利,1985,第146页)。



启蒙运动后的世界对理性的认识太简单了,人类显然不能生活在那种纯理性的稀薄空气中,这一点已经得到了证明。毫无疑问。人类还有许多精神需求,这些需求非满足不可。显然,那些尽量迎合启蒙时代理性主义的宗教团体正在走向衰落,而那些坚持强调宗教超自然维度的宗教团体却在发展壮大。这里,我并没有将宗教与基督教划等号。新宗教的繁荣和旧宗教的复兴当中多数是异教,而不是基督教。但是这种繁荣景象显然证明:一般人所谓的“现代化”并不能满足人类心灵的需要。另外,除了那些名副其实的大宗教之外,我们不能忽视相信占星术的人数在迅猛增长,这种现象正出现在最“发达”的社会群体中。这个事实显然证明:人类心灵不能永远忍耐那种无法回答“为什么”的理性。即便人类能够完整地描绘一切事件,把无穷复杂的整体模式画得清清楚楚,并揭示各个因素之间的关联,可以说明每件事的前因后果,人还是要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事发生到我头上?”如果人不相信上帝的安排,显然,不可避免地,人要么以“命运女神”的名义把运气加以神化,要么就会转而求助于占星术这类迷信。


译注:

[1]:新宗教运动:这些运动多数是以泛神论世界观为基础的非基督教运动,具有东方迷信的特点。也有些新兴教派自称基督教,但其神学并不符合基督教的传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