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孩子的未来,是谁偷走的?

2017-08-25 徐 sir 保守主义评论


按: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徐sir寰球英文讲堂”。


………………………………


最近朋友圈各订阅号,不约而同地在大力推介一本据说“才被引进,就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脱销”的“软学术”读物。某公众文说,这种学术书籍甫一上市便卖脱销的书,说明了广大中产阶级对这个问题的关注是非常值得鼓励的,说明中国的中产阶级对教育越来越重视了,这是非常值得鼓励的。


当然了,书大卖,出版社大赚,怎么会不值得鼓励下?


其实这本书不是新书,在美国很早就有了,如果诚如推荐者所言,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那引进出版的人早干嘛去了?实际上,这本书的作者是著名的政治学教授,罗伯特·帕特南(Robert D. Putnam),与其说该书的轰动是因为内容,不如说国内引进更多是因为作者在学术圈内的名气;加之现在不就流行唱衰美国,鼓吹中国崛起吗?据说咱们的《一课一练》还一字不差地译介到了英国,这更是让某些人喜出望外呀。


无外乎,网上对这本书的评价是一边倒的好,至今我没有读到一篇指摘的评论。


在《我们的孩子》一书中,罗伯特·帕特南一改政治科学家纸上谈兵的传统作风,亲自拜访并实地调研,书中叙述的故事,都是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他没有简单地相信原始的、冷冰冰的数据,而是自己去倾听许多在美国社会——“如果没有这次研究就不会为人所知的”——底层挣扎的老百姓的声音。因此,罗伯特·帕特南通过对个体展开的细微的经验性描述,再辅以翔实的数据,给读者生动地展现了当今美国社会不平等的状况。简言之,这本书的代入感很强,所以仅凭这一点,这本书就值得一阅。


但也仅限于此了。


因为正是贯穿全书的一股慷慨精神,使得作者帕特南同情心泛滥,以至于并没有在本书中很好地解释隐藏在推动美国社会迈向不平等这一境况背后的巨大动因,更让人不解的是作者论述的前提假设,让人不安。


我们不妨做个比拟。假如帕特南写的是一本关于气候的书,那么也许这本书会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是,之所以全球气候变暖,除了因为地球正在往太阳的方向越靠越近之外,别无其它的原因。 


作者关于“破碎的美国梦”的研究始于俄亥俄州的克林顿港小镇,因为作者生于斯长于斯,在那里一直呆到了1959年高中毕业。帕特南注意到,他当年的同学有百分之七十五继续深造并取得了更高的学位,而且比他们的父(母)辈获得了更大的经济成功。不过,据说因为一系列诸如制造业的凋零和学区划分等社会、经济原因,最近的毕业生们,就没那么幸运了。


而且,随着社会流动性降低,另一个指标的数值也在下滑,亦即,社会凝聚力。其实该书的题目就可以看得出来:曾几何时,人们用“我们的孩子”一词指代的,不仅仅是自己家的孩子,还包括整个社区的孩子们;而如今这样的日子早就一去不复返了。


作者身为哈佛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教授,巧妙地玩转着人口分布数据,将读者对于导致这一现象的因果关系的认知,朝他要传达的结论上靠。不知不觉,你就会被他引导过去。


作者说,工人阶级家庭境况的恶化,首先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影响非裔美国人,接着,同样的因素二十年后,开始波及白人家庭。自此,全美在双亲家庭出生并长大的孩子的比率就开始大幅下降了;与此同时,阶级,便成了区分两类孩子的一个首要因素。在父母双方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家庭中,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孩子是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而这个比例在工人阶级家庭中,一下子蹿升到了百分之七十。


不过令我印象最深的——我之前说过,这本书代入感很强——是帕特南给予发声年轻人的大实话。比如说作者的老乡,名叫大卫的十八岁青年,其父亲三番五次锒铛入狱。所以大卫在脸书上留言说:“我这辈子都没法进步了。”还有:“每件事情我都很努力地在做,却根本就看不到回报。罢了!”反观俄勒冈的安德鲁,他对未来的态度和大卫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同样也是十八岁的年纪,他的话却反映出他优渥的家庭氛围。安德鲁说,“我父亲的所作所为无时无刻不让我感觉到,父母是多么爱我……虽然有时候同学们会戏谑地称我为’小妈宝’,但我觉得挺好,这就是我,这就是我们一家,我就是要这样的家。”


不过在本书临近尾声的部分,帕特南又给读者们上了一课。恐怕这不是他的本意。他提供了一份拟定好的社会福利改革项目清单,估计美国的读者看到这份单子,都会不自觉地读出声来:增加收入税,投资早教,扩充托管,加强督导等。结尾部分和全书正文部分一样,都试图展现出一副美国社会的全景图,只是这部分提醒了美国人:他们太胆怯了,太健忘了,忽略了尝试和推进新的方法和理念,不再敢大刀阔斧地跟贫困和不平等开战了。


不过,帕特南再神通广大——数据引用得再大而全,故事讲得再悲天悯人——也无助于我们回答这个问题:作者所描述的这个危机,既然如其所言如此深重,那么究竟是什么社会-政治-经济的原因导致的呢?


不平等不是自动产生的。假定你晚上回家,发现家里被洗劫一空。当时当下你会想是什么“社会-政治-经济”原因导致这次入室抢劫呢,还是说想要找出究竟是哪个具体的人或者团伙该为此负责呢?你的补救措施是奢望邻居把你的家当作是“我们自己的家”还是自求多福,多上几道锁,严防死守不让类似的事情再发生?


美国那么多可怜的孩子目前正挣扎在贫困线以下,这是谁造成的?当然是成人。成人决定着税怎么收,怎么花;又是哪些人可以得到资助,哪些人不得不排队等着。事实上,在美国,又恰恰是孩子们的需求被排在了最末尾:美国人的权势集团首先考虑的是税收漏洞,大公司和金融业的政府救助,国防开支和对外干预。


不过,我想问的是,为什么“孩子们被排在了末端”?难道美国人不重视教育吗?当然不是。否则为什么美国是当今世界的唯一超级大国,每年赴美留学的人趋之若鹜?


所以,问题并非那么简单。实际上,在美国的上层人士看来,教育这件事,并非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教育是家庭的,个人的事情。你不能指望社会和政府通过过多的财政补助和扶持打造出一个强有力的,让每一个人都充分接受最好教育的环境。这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


我记得曾经读过两位心理学家的教育研究 ‘Why Parents Need to Matter More Than Peers’,里面指出,真正的教育是以家庭为单位,以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为核心的一项人类发展大计:有能力和魄力的父母尽自己所能给孩子树立最好的榜样,同时孩子能崇尚父母的权威,而罔顾肤浅的所谓“同辈压力”(peer pressure),在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的同时,想方设法努力前进。而这才是教育出优秀孩子的唯一法门。靠社会和社区,根本就行不通。


正是在这一点上,我所持有的观点,让我无法同意帕特南的主张。而且我认为,他对所谓“我们的孩子”(这里当然指的是美国孩子们)的同情心是有害的。社会上当然需要教育界人士戮力同心保障孩子们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比如提供充足的资金予以修建图书馆,在公立学校配备负责的老师和教职人员,在地方上提供良好的治安等等,但这就够了。至于怎么教,怎么学,那主要是父母和家庭的事情,其他人最好不要多加干涉。


当然,以上这一切的大前提就是:父母,要做好准备。财富多寡,不是最主要的问题,家庭精神上的感染力,才是重中之重。



…………………………


延伸阅读:

美国的K-12教育真的一塌糊涂吗?

进退维谷的“美式教育”理念

美国政府的“向贫困宣战”为何会失败?| 詹姆斯·潘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