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圣贤也会犯错

2017-11-19 万吉庆 保守主义评论



英国作家Gerald Brenan(1894-1987)有句名言:“所谓智慧, 便是认识到我们所有的见解和看法可能是错的。”


事实上,承认人的易错性(fallibility),几乎是所有保守主义者的思想底色。


倘若进一步追溯,这种易错性其实反映了人在道德上和理性上固有的缺陷。亚里士多德说过,“把权威赋予人等于引狼入室,因为欲望具有兽性,纵然最优秀者,一旦大权在握,总倾向于被欲望的激情所腐蚀。”《传道书》也强调,“时常行善而不犯罪的义人,世上实在没有”,《罗马书》说得尤为恳切,“我也知道在我里头,就是在我肉体之中,没有良善。因为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苏格兰哲学家休谟尽管被时人目为“无神论者”,但他同样附和道,“我们的天性很软弱或邪恶,要人们始终忠实、无误地走在正义之路上是不可能的事”。


可见,这些人类史上最杰出的大脑,都认为对人的理性和道德不宜高估。只要我们承认这个前提,就不难排斥那些在人性上、理性上唱高调的意识形态。其实,这个道理本不难懂,就像《左传》所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然而,在吾国历史的演变中,“人谁无过”被画蛇添足,成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仿佛“圣贤”自带无谬属性,其实,“圣贤”一样是易错的。这一曲解,很可能导致了认识论的倒退,当然,说“导致”或许有夸大其词之嫌,那么,至少是“反映”了认识论的倒退。引申而言,不论我们信仰哪一种宗教、信奉哪一家思想、宗主哪一门主义,都改变不了我们“易错”的属性,这本该是我们思考问题的出发点。


就实践而言,这种认识不仅对投资活动至关重要,对于制度建设也不无裨益。基于这种看法,亚里士多德建议用“法治”代替“人治”,“法律是排除了激情的理性,因而它比个人更可取”,休谟也告诫人们,在设计制度时必须把每个成员都设想为无赖之徒;而这也是美国联邦党人强调“分权制衡”的用意,这种制衡程序看似有内耗、扯皮之嫌,却也能防止“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恶果;再者,尽管有种种制衡,人们仍然免不了犯错,这本是无可奈何的,唯一的补救方案,便是建立有效的纠错机制,使得古人所说的“过而能改”、“过则勿惮改”制度化,以减少错误的代价。


若是人们能做到的话,那可真是“善莫大焉”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