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在温州举行
第十九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于2016年10月22日至23日在温州大学举行。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句法语义室、《中国语文》编辑部主办,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承办,北京语言大学、商务印书馆、温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温州大学国际合作学院协办。来自中国、荷兰、法国、日本等各地近百名语法学界专家学者就“语法功能、语法意义与韵律表达”、“构式与习语”等汉语语法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此次会议自2015年7月发布征稿信息以来,受到海内外相关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截止至2016年3月31日共收到摘要近200篇,经过专家严格匿名评审,最终有80多位学者的论文入选。
本次会议共设8个大会报告论文,分别是:《刍议如何构建汉语语法理论的哲学基础》(中国社会科学院沈家煊研究员)、《“连”字句的句法构造》(北京大学郭锐教授)、《“说是”的元话语功能及“X是”的词汇化动因》(中国社会科学院方梅研究员)、《汉语韵律语法研究中的轻重象似、松紧象似和多少象似》(北京语言大学周韧教授)、《汉语的分裂作格性及把字句的句法性质》(香港中文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潘海华教授)、《“无主语带宾被动句”的句法构造和语义性质》(南京大学沈阳教授)、《“很”修饰不定量动词短语用法探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王灿龙研究员)、《汉语“形容词+宾语”的论元结构》(巴黎第七大学齐冲教授)。此外,会议还开设12个专题讨论小组。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沈家煊先生做大会总结。沈先生在讲话中分别就“什么是好的汉语研究”、“如何做好的汉语研究”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并建议当下年轻学者应当多读经典。沈家煊先生在发言中指出好的汉语研究应当是那些对国外学者具有启发性的研究,而不仅仅是用来印证他们理论适用性的研究。沈先生指出“光是给他们的理论做注脚,解释他们的理论对汉语也适用,对有些学者来说,他们会很高兴,但是对于真正好的学者来说,他们还是希望能够听到从汉语视角出发讲出的一些东西,而这些东西是他们过去没有听到的,对他们有启发的东西。”沈先生还提出了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两点要求,即“吸收外来,不忘本来”。他认为,所谓“吸收外来”,就是对国外好的东西,我们要继续学习与吸收,就像赵元任先生曾说的那样“学到一个合格的层面”;但是另一方面还是要“不忘本来”,在学习与吸收外来研究成果的同时,要能够“跳出去”,紧密结合汉语的实际情况,结合汉语事实谈一些看法。沈先生最后指出年轻学者在面对铺天盖地的著作论文时,应当以“经典”为主,就此沈先生结合自己的体会给年轻学者提出了一些阅读上的建议。他认为,中国的语法研究从《马氏文通》开始算起,实际上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期间有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之奋斗一生,而这当中的结晶有三:一是赵元任先生的《中国话的文法》以及他的一系列重要的文章;二是吕叔湘先生的著作,其中特别提到《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他认为这本书题目叫做“问题”,是具有问题性的,“这是吕先生一辈子研究的结果,把有待研究的问题给摆出来了”。此外,第三个就是朱德熙先生的《语法答问》。因此,他建议当下的年轻学者应当多读经典,读赵元任,读吕叔湘,读朱德熙。
沈家煊先生做大会总结
“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始于1981年,至今已于北京、上海、吉林、安徽、河北、江苏、哈尔滨、湖南、福建、香港、澳门等多地先后举办18次,在引领与推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推动国内语言学学科构建与发展等多方面都具有显著的影响力。中国语言学会第一任会长吕叔湘教授、第三任会长朱德熙教授以及现任会长沈家煊教授一直是这个系列会议的主要参加者,会议每次都吸引了中国大陆最著名的语法研究者和优秀青年学者出席并宣读论文;自1986年的第四次会议开始有国外学者参加,数十年来,来自美国、俄罗斯、法国、荷兰、日本、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的多名学者与会,使这个系列成为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句法语义专题会议。
历届讨论会还会遴选部分论文刊载于《中国语文》,并由该杂志社主持编辑“中国语文丛书”《语法研究和探索》论文集,至今已出版十八辑。此次会议论文将编选集入《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九)》。
下次讨论会将于2018年举行,征稿通知敬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句法语义室网站*和《中国语文》杂志。
>>> 语言所网络信息化工作室编辑
今日语言学
语言之妙 妙不可言
长按指纹,识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