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物专访 】追寻一代报人 成就人生梦想

挽携闻萃 新闻文化建设 2023-12-31
【人物名片】
赵超构(1910—1992),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中国晚报界泰斗。浙江文成人。新中国成立后,主持《新民晚报》工作。曾任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首任会长等职。笔名林放,一生为民立言,撰写评论和杂文近万篇,深受读者喜爱。出版著作有《延安一月》《世象杂谈》《未晚谈》《林放杂文选》等。以他命名的赵超构新闻奖是中国晚报界最高奖项。
富晓春,温州地方文化学者、赵超构研究专家。浙江文成人,1963年生。教过书,学过中医,历任创作干事、刊物编辑、报社副总编。致力于地方文化的挖掘与研究,对现当代人物赵超构情有独钟。现为文成县赵超构研究会会长、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著作有《留守大山亦风流》《报人赵超构》《赵超构书信往事》等。

人物专访

文成县赵超构研究会会长:富晓春


摘要:今年是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中国晚报界泰斗赵超构诞辰110周年。
穿越时空隧道,回到110年前,赵超构出生在浙江文成一个群山环绕的小山村梧溪,幼年在外婆的蒲扇下长大,童年在文成龙川读私塾,青少年在温州城里上中学,故乡深深地留下了他成长的足迹。走出大山离开家乡后,他用一只笔书写了一段充满崎岖坎坷而又光辉灿烂的报人生涯……
半个世纪之后,同样在文成梧溪,一个名叫富晓春的小男孩呱呱坠地。打小,他就听大人们讲有关“阿狗”(赵超构小名)的故事。长大后,他也曾写过新闻、办过报纸。可以说是一种偶然,也可以说是冥冥之中的必然,他也用一支笔,为“儿时仰慕的乡贤”著书,研究赵超构的生平事迹、办报思想和文化遗存,并以此为毕生最大的兴趣和梦想。
两个生活在不同年代、原本互不相识的人,却跨越时空的阻隔,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富晓春如何与赵超构结缘?为什么要全心投入赵超构的研究与写作?这背后又有哪些心路历程和感悟?让我们走近富晓春,听他讲述与赵超构之间的故事。 

富晓春(左二)陪同文成博物馆有关人员到上海赵刘芭(左一)家里做客摄于2014年



从反对到“嘱托”
赵老家人态度180°大反转 

记者:十几年来,您在赵超构研究与写作领域结出了丰硕的成果。是什么原因使您与赵老结缘,进而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赵老的研究与写作中?
富晓春: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赵老是我的同乡和亲戚,我打小崇拜他。赵老出生在梧溪——我土生土长的小山村里,我与他母亲同宗同族,按当地的辈分,我应该管他叫表伯;他出生在外婆家,与我家大爷是穿开裆裤一起玩大的童年伙伴,儿时我经常听大爷讲他与“阿狗”的故事。二是我本人也有过一段办报经历,使我对赵老产生极大的兴趣,赵老“飞入寻常百姓家”“短些、广些、软些”的办报理念,对我影响极大。
但我的研究与写作,一开始遭到了赵老家人的坚决反对。理由很简单,赵老生前反对有人为他树碑立传,赵氏后人不愿有人做有悖他老人家的事。
一直到了2003年,事情才有了转机。这年的阳春,我陪同赵老小女儿刘芭姐到文成寻祖,有人当着刘芭姐的面骂赵老,说他1958年回到温州,去了瑞安却不回文成老家,有悖乡情。刘芭姐是能听懂文成土话的,她当场就哭了。那次以后,她跟我说了很多关于赵老的为人、不为人知的苦衷,还说:“晓春,你就大胆放开写吧!写得越多越好。再不写的话,以后就‘讲不拎清’了!”
当时,我们还在赵老的表侄富尧波家发现赵老幼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照片。随后,我在《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上发表的《赵超构:隐在老相片背后的旧事》一文,可以说是我写《报人赵超构》这本书最早的“雏形”。
刘芭姐将家里留存的有关她父亲的文化遗存,包括一些照片等都给了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现在从事赵老的研究与写作,也是为了完成刘芭姐生前的嘱托。

富晓春《赵超构书信往事》 文汇出版社

 

 富晓春《报人赵超构》 文汇出版社     


“报人精神”贯穿始终
 “忘年交”张林岚手把手“教”写书

记者:2017年,您撰写赵老的第一本书《报人赵超构》一面世,就在全国晚报界引起较大反响,张林岚是赵老的“身边人”,他对您的研究与写作有什么帮助?
富晓春:在我国最早研究赵超构的人,应该是赵老的堂弟、武汉大学的赵贯东先生,还有就是《赵超构传》的作者张林岚先生。原《新民晚报》新闻研究室的白子超先生也有过研究。赵贯东、张林岚两位先生都已作古。
我与张林岚老有交情,属于“忘年之交”吧。我们长期通信,每次到上海,我都要上门讨扰。我的《报人赵超构》一书,就是他手把手“教”我写成的,他为这本书付出了不少心血。当时的张林岚老已出版《赵超构传》,我不能拾人牙慧,必须另辟蹊径。张老告诫我:“另写一本传,绝不能重复。这是难点,也是成功之关键。”晚年的他视力极差,白内障,加上1200度深度近视,九十多岁的人,眼睛凑近稿子一寸距离,或拿一个超级放大镜为我审读稿件、辨认照片。《报人赵超构》的序是他写的,书名和后面的年谱都是他老人家最后敲定的。他说,老将(他对赵老的习惯称呼)这人很低调的,不喜欢名号,报人的称谓最符合他的职业理想。
因此,我试图用“中国报人精神”这条红线来贯穿手头的文本,重塑赵老的报人精神——“平民立场和大众精神”。这是我的初衷。是否如愿,有待读者诸君的评判。

“重头戏”温州故乡情
“外围包抄”挖掘鲜活素材

记者:关于赵超构与家乡温州的故事,此前鲜为人知,您是如何挖掘到这些的?
富晓春:这两本书中,赵老与温州故乡的内容是“重头戏”。获得这些素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通过长期的积累而取得的。
赵老与温州故乡的少年逸事,主要来源于我的大爷富联珠、赵老的内侄女富瑰雅,还有就是他在瑞安的亲戚赵云孙、刘显友等。我的大爷与赵老是童年玩伴,我儿时经常听他讲他与阿狗的往事;富瑰雅的儿子与我同岁,是我的同学,年少时也经常听瑰雅大姐讲赵老的故事。让我欣喜的是,在赵超构浩如大海的旧杂文中,我竟然寻找到几小段描写他少儿生活场景的回忆。
写赵老,寻找材料尤其难。毕竟赵老与我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人,与他同时代的人大都已作古,剩下的寥寥无几。上海的张林岚老与赵老相处半个世纪,亦师亦友,成了我获取素材的主要来源。
赵老从来不写回忆录、日记之类自传体文章,这给我写书带来难度。我只能从赵老的家人,还有亲戚等“外围包抄”,获取有限的素材。对我帮助最大的,是赵老的两个女儿,远在哈尔滨的静男姐与上海的刘芭姐,可惜她们都因病而过早离世,而未能亲眼见到我写的书。

2018年8月,上海书展《报人赵超构》推介会上,

漫画家郑辛遥(左)向作者富晓春赠送赵超构漫像



探秘赵超构“朋友圈”
“书信往事”打开另一扇窗

记者:《报人赵超构》之后,您又突然沉寂了,应该是在潜心撰写第二本有关赵老的书吧?在短短三年不到的时间,您是如何写出《赵超构书信往事》一书的?您如何收集到这么多书信? 
富晓春:先要说明一下,不到三年时间,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一本书的。其实,在撰写《报人赵超构》的过程中,我已经收集到了一部分赵老的书信。
正如我在《赵超构书信往事》跋中说:“收集书信是个苦差事,下定心力才能集腋成裘。”只要与赵老有关的东西,哪怕是只言片语,我都不放过。为了搜集这些书信,我与吴泰昌、尹均生、白雉山、关国栋、蒋元明、顾一平、邹士方等众多与赵老通过信的师友,最后都成了“忘年之交”。广州《羊城晚报》原总编辑关国栋先生向我提供过一封信,从此结下情缘,我们鸿雁传书,先后长达15年。
全书共收集了赵超构与巴金、张乐平、曾彦修、黄佐临、郑逸梅、张友鸾、魏绍昌、裘柱常、王乐天、张西洛等名家之间,目前仅存的七十多封信件。通过这些珍贵的信件,让我们走进了赵老的“朋友圈”,了解他的交友和为人。著名老报人、《新民晚报》原总编辑丁法章先生在序中,称之为“走近赵超构的另一扇窗”。
2014年5月,我在清理赵超构藏书时,发现了一部分他人写给赵老的信件。赵老读书有个习惯,喜欢随手将身边的信件当书签夹放到书页中。他这个习惯性的无意动作,保全了这些信件。
2018年6月,在《龙川人物》新书首发式上,我与赵老的孙子赵丰先生结识,并陪同他到赵老故居、出生地走访。赵丰兄无意间提到他手上还存有16封爷爷写给他与弟弟的信件。这一重大发现,为这本《赵超构书信往事》增色不少,后来我专门增加一辑“舐犊情深处”,使读者能够有机会感受一位外表冷酷而内心温热的文化长者最柔软的一面。
还有差一点酿成大错的事。有一次,我从网上意外获得一封林放写给《联合时报》原总编辑闵孝思的信,写成了《<联合时报>的缘分》一文,都已经放到书稿中发排了。最后看清样时,总还有点存疑:这个林放就是赵超构吗?我反复比对笔迹,像,又似不像。最后,我费尽周折找到了如今已八十多岁的收信人闵老总,终于弄清楚这个林放不是赵超构,而是当年《联合时报》的一位编委,真名也叫林放。好险啊!
富晓春与老报人张林岚(右一)合影于上海张老家书房  2010年摄


不管办报还是做人
赵超构永远是“一面镜子”

记者:目前您已经写了两本关于赵老的书,这些年的研究和写作,您对赵老有哪些全新的、更立体的认识?
富晓春:赵老在公众眼里是一个“高大全”的历史人物。但从书信里看赵老,那是一个更贴近生活,有血有肉,活灵活现,抵达内心世界的一个真实的赵老。书信里的赵老,他有着常人一般的喜怒哀乐,他喜欢喝酒抽烟,脾气固执,坦诚直白,不做作,也会发牢骚,也许有着比常人更多的“不灵活”与“无奈”。
在我的心里,赵老是伟人,是偶像,但同时更是一位普通人。我现在为他所做的一切,在他面前我是“招骂”的,因为赵老反对有人为他树碑立传。为此他骂过堂弟赵贯东,骂过“身边人”张林岚老,也骂过老朋友欧阳文彬先生,当然他也会骂我。面对赵老,我经常感到不安,也感到羞愧。我常常说,赵老是一面镜子,每个人在他面前都会自惭形秽。也可以这么说,在中国新闻界,赵超构是一个精神高地。
7月17日,赵超构研究会在温州文成成立  潘聪聪摄


以家乡为最终归宿
追寻一代报人成就人生梦想

记者:近年来,文成县在挖掘、传承和弘扬赵超构思想文化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您作为赵超构研究会的首任会长,对今后的工作有什么打算?
富晓春:我离开文成调到温州工作多年,但我一直是文成县挖掘、传承和弘扬赵超构思想文化的见证者。2010年赵超构诞辰100周年,文成县落成赵超构文化广场,揭幕赵超构铜像,开放赵超构出生地(梧溪)故居等。近年来,文成县又先后投入300多万元对西坑赵超构文化园进行改造提升,成功举办全国晚报社长总编辑“超构故里行”活动,《新民晚报》培训基地、赵超构新闻奖永久评奖会址、全国晚报学习培训基地等相继挂牌落户文成。另外,县博物馆专门设立展览专区,对赵超构家属捐赠的1095册藏书和生前遗物进行集中展示。这些都有效地促进了赵超构思想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在赵超构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成立研究会可以说是正逢其时。这必将对挖掘、传承和弘扬赵超构思想文化精髓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作为一个地方性的学术团体,我们要努力做好“三篇文章”:一是继续挖掘与收集赵超构生平事迹和文化遗存;二是搭建交流平台,弘扬赵超构先生的办报思想,积极开展新闻交流与新闻实践;三是主动协助地方做好文化旅游的融合。最重要的,我想还是要当好党委、政府部门的参谋,为广大会员提供优质服务,发挥赵超构文化研究成果在现实中的作用。

记者:做了这么多年的赵超构研究与写作,赵老已然占据了您大部分的生命时光。对此,您获得了哪些感悟?退休之后,您还有哪些想要实现的梦想?
富晓春: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忠告年轻人:“生命太短暂,所以不能空手走过,你必须对某样东西倾注你的深情。”从事赵超构研究与写作就是我这一生倾注深情的事业。
“从离家的那一天/我就/走在回乡的路上/找一位儿时仰慕的乡贤/结伴而行/向着家的方向/用心/写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留给生我养我的故乡……”这是我在《报人赵超构》跋中写的一首诗。这既是我的人生理想,也是我多年从事赵超构研究与写作,得到的最大感悟与收获。
退休以后,我要带着家人回文成老家安家。找赵老、写赵老、说赵老,将成为我晚年生活的全部。几年前,我已经在赵老出生地附近购买了一个房子,那里将成为我人生的最后归宿。在那里,我可以跨越时空与百年前的赵老相见,那里有他的故居,有他的出生地,有他的铜像和纪念馆,有他带来的文化气息和遗韵,还有我年少时就开始追寻一代报人的人生梦想!
温州晚报记者  金智宽
本刊编辑部  梁   楠


《新闻文化建设》杂志是由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主管,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主办,全国公开发行的新闻文化类学术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10-1677/G;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6-787X)。杂志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办刊方向,关注新闻业发展新情况新问题,推进新闻文化建设,促进新闻业发展。

新闻线索及合作:010-67729688

联系邮箱:xwwhjstg@163.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