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助教 | 李健芸:“自明吾理,吾理自立” ——听“《四书》精读”的感受

2017-08-16 中山大学博雅学院

按语:

李健芸,博雅学院2016届本科毕业生,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生。在刚刚结束的一学期,李健芸师兄担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杨立华教授的“《四书》精读”课的助教。师兄在文中分享了这堂课带给他的对儒家传统哲学的新的认识。

李健芸在博雅学院2016年毕业典礼上发言

“自明吾理,吾理自立”

——听“《四书》精读”的感受

       听杨立华老师讲《四书》,温厚而不失严肃,睿智而不乏风趣,常常于细微之处见出思考之深邃,又于迂回缴绕之处见出直指人心的洞察力。《四书》作为儒家经典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思想的魅力、思考的深度与洞察人心和启发人心的力度皆毋庸置疑,但问题在于如何将此中精要通过现代的哲学话语予以阐发,在不失其固有之宏旨的同时能够达到深入人心的妙用。我相信杨老师在这门课上带给学生的东西,或许能够证实这门课的讲授已然开启了这个问题的解决之方。这一点既是我自己听课的感受,也是我与选课同学交流后听到的声音。简而言之,对于这门课的内容和讲授方式我有三点感受较深。


课堂上的杨立华教授


      首先,分析性的哲学话语的运用。中国哲学的文本常常被认为多讲领悟和境界,多为浑融之语,但在杨老师的课堂上,能够明显感受到的是分析的细密和深刻,而这样的分析首先又是建基于对文本重要概念和基本结构的深入理解之上,进而运用现代哲学话语将其重新展示出来,故而整个课堂充满的是思辨的力量和秩序的俨然。另一方面,这种思辨的力量又非仅仅只是从概念到概念的游戏,不是凭空而来的概念转换,而是深入文本脉络和经典自身的思想之中所达到的理论性的重现。


       其次,现实人生的启发。通识课的特点就在于深入专业领域之中而又能溢出专业之外达到“通”的效果。这门课一方面展现了深刻的哲学的思辨力量,另一方面又能在杨老师时而风趣、时而严肃的讲授中,贯注某种生命的温度和力度,不仅有引人入胜的沉思,又有激发人心的生命启示。这一点正好展现了儒家学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特质,既能在理性的哲思中遨游,又能在很多精要处被经典的魅力和老师的讲授所打动,给予人直指人心的生命洞察力和引人不断健进不息的源动力。


      第三,反思西方文明、反思现代科技。各种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思潮席卷当下的中国,而儒家哲学乃至中国思想在这样的浪潮中也响应出时代的激荡。那么,在这种激荡当中,儒家哲学能够对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带来的问题给出怎样的诊断,无疑是研究儒学的学者应当思考的问题。毫无疑问,这样的问题需要不断地竭力探索。在杨老师的课堂上,通过讲授《四书》这样的儒家经典,除了正面阐发其中的哲思和人生启示之外,杨老师间或对当下的问题做出反思。例如由科技带来的极为复杂的现代文明,杨老师就会对其如此高歌猛进的合理性及其确立的根基进行质疑,而这样的质疑又往往以对西方近现代哲学的反思为前提。这样的反思又是以深厚的学养和对中国哲学自身的自信为基础的,故而与泛泛而论的比较不同,这样的反思尤为有力。或许,中国哲学只有通过“自明吾理”(张载语)才能真正确立起其正当性之根基。

长按上方二维码,扫描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