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 | 《历史地理研究》2023年第3期目录

本刊编辑部 历史地理研究编辑部
2024-09-13

《历史地理研究》2023年第3期目录 


《历史地理研究》

2023年第43卷第3期(总第55期)



目次


黄河研究三题

樊志民


 · 专题研究 · 


唐代州县等第的时空变化及其地理意义

龚胜生  肖克梅


以府辖卫:明代军民府的制度嬗变

马楚婕


《明史》的“土司”书写与明代“西番”疆土分治下的土官系统

邹立波


清代吉林西部府厅州县边界的形成及其形态

谢长龙


清代府级地丁税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

郭永钦  袁琳熹


论自然节律与江南的观潮习俗

左 鹏


东北地区旧石器时代遗址的空间分布、类型及其自然环境背景

张鹏卜  王妙发


 · 边界变迁 · 


19世纪英国在中国西藏东南地区的非法测绘及影响——以河流水系为中心                              

   霍仁龙


光绪时期中法滇越边界交涉——以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滇越段边界条约档案为中心

陈维新


 · 学术动态 · 


历史地理信息系统与数字人文的新探索

——第八届HGIS学术沙龙综述      

周明帅  张 萍


摘要

唐代州县等第的时空变化及其地理意义

龚胜生  肖克梅

州县等第是反映州县政治地位和人口、经济规模的重要指标。对唐代339个州、1607个县等第的时空分异进行历史计量和GIS分析,得到若干结论。① 唐代府与辅、雄等州,赤、畿、次赤、次畿等县数量相对稳定,上、中、下各等州县数量变动频繁;唐后期升等州县数多于降等州县数,开元至元和间变动最为剧烈。② 州县等第空间分异“北高南低”,关中平原有最高值;时间变化“北降南升”,长江中下游地区两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上升最显著。③ 国都附近州县等级受政治因素最大,边疆要塞、交通咽喉州县等级受军事因素影响最大,其他州县等级主要受经济因素尤其人口规模影响,绝大多数是人口增减导致。④ 州县等第变化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全国政治、人口、城市、经济重心的东移南迁。

以府辖卫:明代军民府的制度嬗变

马楚婕

元明清时期,朝廷曾以军民府制度对边疆民族地区进行管控。军民府广设于西南边地,实行军民共管的治理模式,时间跨越五百余年。明代是军民府制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沿袭元制基础上结合边地实际进行调整。至明中晚期,新设永昌、黎平、遵义、平越、贵阳、安顺六个军民府,以流官掌府事,上承兵备道,下辖卫所,一改此前以土官掌土民和府卫之间不相统属的治理传统。军民府制度在明代的变化是卫所、兵备道、土司等多重因素影响的结果,维护了西南边地的军政秩序,亦塑造了全新的政治格局。

《明史》的“土司”书写与明代“西番”疆土分治下的土官系统

邹立波

《明史》首次在官修刊行的正史中专设土司列传,却选择性地仅将明代部分“西番”土官归为“土司”。原因是万斯同、王鸿绪等清初纂修者修订稿本时深受明中叶以降史书对“西番”疆土隶属关系记载的影响。“西番”被析分三大板块是明初在“西番”建政立制过程中因袭、调整元代政区旧制的直观体现,“羁縻”土官被清初纂修者排除“土司”行列。由于明初地方政治实践的差异,陕西、四川都司卫所辖治的“西番”土官被纳入不同的军政管理体系,成为清初官修正史界定“西番”土司的深层次原因。到明代后期,“西番”疆土分治局面逐步打破,时人认知观念中“土司”地理空间分布变动。概念运用的考察需注重历史文献语境,以及不同区域的地方政治实践。土司概念认知的生成过程或成为与制度史研究互补的一个面向。

清代吉林西部府厅州县边界的形成及其形态

谢长龙

吉林西部府厅州县于政治改革与驻防体系的背景中产生,在试办预备立宪时迅速增置,并逐渐形成“府县平级”的内部秩序。在其作用下,府厅州县边界在光绪三十三年之前的划分多依山川形便的驻防区界为框架进行,之后划定与调整则相对自如。至于吉林西部省级边界,其变动既与土地开发程度关系密切,也与其间边地性质的转化有关。吉林西部府厅州县边界发展至宣统三年时,无论省内边界还是省级边界,从形态上看均以自然地物为主,间以官设地物;但在相对新设的非驻防区界省内边界中,以聚落为标志划定者逐渐普遍。

清代府级地丁税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

郭永钦  袁琳熹

通过整理1717、1743、1784、1820年府级地丁税面板数据,建立清代地丁税额的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借助空间面板模型,探讨地理要素对该分异特征的影响。地丁税额分布显著受海拔限制,高税额分布于600米以下地区。地丁税额的全局莫兰指数呈空间正自相关;局部莫兰指数存在显著空间分异,高—高集聚主要分布于中国东部地区,低—低集聚多在中国西部和西南部府域;引力模型显示税额空间正自相关格局形成受长江三角洲及北部部分省份的集聚影响最大。空间面板回归结果显示,人口与地丁税额呈正相关,海拔、坡度与地丁税额呈负相关。总体而言,地理要素对税额分布不平衡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显示了国家治理对地方税额的控制力也越来越弱。

论自然节律与江南的观潮习俗

左 鹏

长江、钱塘江、吴淞江、娄江、黄浦江河口及其支流流经的一些地方曾有八月观潮的习俗,这类习俗的兴衰与河道通塞有密切关系。观潮起于广陵(今扬州)曲江,最负盛名的则是钱塘潮。唐宋时,观潮已成一娱乐性民俗节日;元以后,江南地区出现“潮生日”的说法,并有祭潮仪式。钱塘江沿岸的“潮神”信仰少见于其他地方,体现出潮汐对地方社会的不同影响,以及区域内人地关系的地方性调适。

东北地区旧石器时代遗址的空间分布、类型及其自然环境背景

张鹏卜  王妙发

对东北地区229处旧石器时代遗址的时空变化和类型分析发现:早期遗址稀疏分布于千山山麓地带和松嫩平原东部地区,约57.1%的遗址所在海拔低于200米,类型主要为山地丘陵型和岗丘台地型;中期遗址集中分布于东部山地的中小河流两岸,约58.8%位于200—400米区域,主要为河谷阶地型;晚期遗址拓展至半个东北地区,在嫩江中下游、辽河下游、千山山麓地带、牡丹江下游、穆棱河上游、布尔哈通河流域、绥芬河流域等地区密集分布,约49.4%数量在200—400米区域,主要为河谷阶地型,少数为岗丘台地型和山地丘陵型。遗址分布总体由东南部向西北部、低海拔向高海拔逐渐拓展,这一变化可能是人类通过革新石器技术、保持高流动性、改变狩猎方式、强化资源利用等多样化策略以适应气候环境变化的结果。

19世纪英国在中国西藏东南地区的非法测绘及影响——以河流水系为中心

霍仁龙

19世纪,英国不断派遣测量队、间谍、边疆官员等到中国西藏东南地区进行大规模非法测绘活动,其中,河流水系是测绘的重要内容之一。至19世纪末,雅鲁藏布江下游及其主要支流察隅河、丹巴河和西巴霞曲的主次关系、河道流向、河流源头等地理知识得到不断丰富与完善,填补了世界地图中的空白,这一地区河流水系的知识体系基本形成。这一时期英国对西藏东南地区河流水系的测绘还为其侵略中国西藏领土提供了丰富情报,是英国殖民主义领土扩张的重要手段。

光绪时期中法滇越边界交涉——以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滇越段边界条约档案为中心

陈维新

中越划界之议始于清光绪十一年《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十款》签订之时。此后十余年间,中法双方多次就滇越段边界的划分进行谈判交涉,绘制界图,并设立界牌。清廷大臣周德润、岑毓英,法方使者施阿兰、狄隆等参与其中。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滇越段勘界条约、舆图和相关档案,是复原滇越段边界交涉情形的重要资料。



编 辑:于文心

初 审:张金贞

终 审:杨伟兵





历史地理研究编辑部 | 关注我们

在线投稿 : http://www.lsdlyj.com.cn/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历史地理研究编辑部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