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速递 ‖ 《海交史研究》2022年第三期目录提要
新/刊/发/布
88
NEW ISSUE
CSSCI(2021-2022)扩展版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扩展期刊
《海交史研究》2022第3期
目 录
Contents
摘 要
Abstract
P01
韩振华,南海更路簿研究的奠基人(陈晴 刘义杰)
20世纪70年代初,海南岛渔民独创的航海指南被“发现”。随后,韩振华先生率领他的团队到海南岛地区进行田野调查,经过他及其团队整理和校勘的四种抄本被命名为《更路簿》并被刊发,开启了《更路簿》研究的先河。韩振华先生不仅是《更路簿》研究的奠基人,还是该研究的先行者,由他及其团队开拓的《更路簿》研究至今硕果累累,为南海维权提供了牢靠的证据。2021年,韩先生诞辰100周年,敬以此文为献。
关键词: 韩振华 抄本 《更路簿》 奠基人
P09
元末海商陈宝生家世与海外贸易史事补考——读《铁网珊瑚》所载《陈妇节义集》《春草堂记》《泉州两义士传》合册(杨晓春)
明代艺术文献《铁网珊瑚》所载《陈妇节义集》《春草堂记》《泉州两义士传》合册(录文)提供了元末海商陈宝生家族的诸多信息,其中有关元代海外贸易的细节,如经商的地域范围、经商者的身份、舶商和市舶司的关系等均可以补充以往的研究。更为重要的,则是这一合册揭示了海商陈宝生家族由商转文的实态,充分说明了社会主流的儒家价值观对海商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海外贸易 舶商 陈宝生 元朝
P26
明末清初民间海外贸易航路的发展变迁 (聂德宁 张元)
从明代后期以至清代初期,中国民间海外贸易航路历经了若干重大的变化和发展。突出表现为从明朝后期福建海澄月港的一口出洋兴贩到明末清初东南沿海地区的多口出洋通商贩贸格局的形成以及从明朝后期东洋、西洋贸易航路的限定,到明末清初东洋、东南洋和南洋三大贸易航路的全面展开,乃至中国-东南亚-日本多边贸易航线的开辟。中国民间海外贸易航路的发展变化是中国海商与时俱进,应对当时国内外局势变化的生存发展之道,奠定了其在东亚海上贸易活动中的发展基础,同时也突显出中国海商在沟通中国与东亚、东南亚以及东西方经贸往来中的重要角色和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民间海外贸易 航路 发展变迁 明末清初
P42
疫病与日本古代的对外交流(王玉玲)
古代日本的疫病分布存在三个相对显著的区域,分别是近畿、西海道与靠近日本海一侧的山阴道、北陆道地区。并且,从疫病的传播情况来看,还存在着疫病由沿海向内陆,即由西海道及靠近日本海一侧的山阴道、北陆道地区向近畿传播的倾向性。这样的传播路线,与来自唐、新罗、渤海等国的人、物在日本国内流通的路径基本一致。以天平九年(737)的疫病为代表的诸多事例也佐证了疫病由他国传入日本并由沿海地区向内陆传播的可能性。在经历数次外来疫病的侵袭后,在古代日本人尤其是贵族的观念中“异国”“藩客”俨然成为了疫病的重要源头。这样的疫病认识在相当程度上阻断了外来疫病在贵族社会中传播的途径,但也间接影响了古代贵族排外、封闭的对外意识。
关键词:日本 疫病 祭祀 对外意识
P50
九世纪中后期中日间的僧商互动——以《风藻饯言集》与“唐人书简”为中心(李怡文)
9世纪中后期的短短几十年,在中日交流中实则为奠定、开拓之后数个世纪的发展模式的关键时期。本文以《风藻饯言集》与“唐人书简”中收录的唐海商写给僧侣的诗及信件为主要考察对象,深入分析9世纪中后期在中日间往返的僧侣与海商之间的交流,力图呈现出当时这两个群体合作互动的基本模式与深层原因。在海商与僧侣的互动中,表面上看,僧侣求助于海商的时候很多,如:搭乘海商的船渡海、依靠海商传达信息、购买经书等,但实际上僧侣所处的佛教网络对海商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海商试图利用佛教网络中的人际资源,为自己在贸易中争取更大利益。海商与僧侣的合作使得佛教网络与贸易网络开始展现出重叠乃至融合的趋势,这一趋势在接下来数世纪得到延续及增强。
关键词:中日交流 僧侣 海商 《风藻饯言集》 “唐人书简”
P61
航海家亦黑迷失的母语誓愿——泉州《一百大寺看经记》碑上的回鹘文题记(付马)
元代航海家亦黑迷失在泉州所立的《一百大寺看经记》碑上有两行回鹘文题记,系其本人以母语所发誓愿,可与汉文碑文相互发明。学界过去主要借助清人录文及现存两块残碑了解汉文碑文的内容,尚未对回鹘文题记开展研究。国家图书馆藏《圣安寺亦黑施钞看经记》拓本正是此碑分裂前所制完整拓片,保留回鹘文题记的完整内容,一直未被学界重视。本文据此首次转写、释读回鹘文题记,揭示出亦黑迷失以母语所记誓愿与汉文碑文的书写的不同。结合对泉州当地藏碑块实物的调查,本文还将给出汉文碑文的最新校录文。
关键词:亦黑迷失 泉州 《一百大寺看经记》 回鹘文 双语书写
P71
《传教大师将来台州录》考释(秦琼)
关键词:《传教大师将来台州录》 佛教 最澄
P82
也谈明代的“报水”问题(戴佳辉)
关键词:报水 买港 明代
P102
1759年洪任辉事件所见清中期治理的制度困局:以6%加征和1950 两规礼为中心 (冯佳)
洪任辉事件及乾隆朝一口通商政策的形成,因其作为鸦片战争前中西方冲突的标志性事件,而成为历来史家讨论的热点。既有的研究一般仅从清廷的材料出发、从清廷方面揣摩清廷颁布一口通商政策的动机和意图何在,不免倒果为因,误将制度的表象当成了制度本身。本文以英属东印度公司的两项关税诉求为着眼点,指出清廷处理洪任辉事件的结果和随后一口通商政策的出台,实为在既有制度框架内解决问题之手段,反映的恰是18世纪以来清政权“高专制权力”和“低基层渗透”、世袭君主制和官僚制等根本制度层面的危机,一个清廷难以解决的制度困局。关键词:洪任辉事件 粤海关 英属东印度公司 内务府
P114
{书评} 海洋观、海洋性与早期海路——读王子今《上古海洋意识与早期海上丝绸之路》(吴春明)
P119
{书评} 《造舟记》序(包乐史)
P121
{综述} “世界遗产地博物馆城市”学术研讨会综述(肖彩雅)
投稿邮箱
hjsyjbjb@163.com
‘
来源:《海交史研究》编辑部
图文编辑:王绮蓉
二审:陈少丰
三审:林 瀚
声明:凡在本刊发表论文,除非另有约定,视为作者同意本刊拥有文章的网络首发权。